APP下载

非控温平房仓安全储存进口大豆技术

2018-09-10杨文生张学娣陈勋童戴云松马树杰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8年6期

杨文生 张学娣 陈勋童 戴云松 马树杰

【摘要】非控温型平房仓由于控温设备不足、保温性差等原因给保管进口大豆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主要是从粮情预防控制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非保温型平房仓的安全保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非控温;平房仓;进口大豆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之一,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储备规模日益增长,由于大豆的耐温性差、吸湿性强,储藏稳定性差,易出现发热霉变、“出汗、乱温、走油”等现象。而镇江地处江淮流域,每年有六个月平均气温超过25℃,最高气温为40.9℃,进口大豆每年集中在6至8月份,为高温多雨季节,外温外湿大;同时进口大豆经过长途运输,在船舱中也有局部发热板结的现象,再加上进口大豆杂质较高,自动分级严重,入库结束后仓内局部粮温往往短期就会到40℃,平均粮温35℃,甚至更高。这就导致非控温平房仓保管进口大豆的保管难度很大,但是积极采取预防控制及处理措施能够较好解决进口大豆的安全储存问题。

1预防控制措施

1.1空仓准备

1.1.1仓房设施检查

对仓内地坪、墙体、屋面等部位进行检查,对密封不严的门窗、孔洞进行维修,更换密封胶条,更换故障照明灯和防虫纱网,修复破损的地上笼,确保仓房和保粮设施没有储粮安全隐患。检测测温系统完好性,对故障的电缆进行检修,确保测温系统在后期保管过程中的正常使用。

1.1.2倉房卫生清理

对仓门、挡粮板、墙面、地面、地上笼、通风道口、熏蒸箱体等仓内外相关设备和位置进行卫生清理,确保仓内卫生符合入粮标准要求,尤其是地上笼筛网孔内残留的粮粒应剔除清理干净,以保障装粮后的通风有效性。

1.1.3仓房通风晾仓

检查仓内湿度情况,空间湿度小于75%时开展通风晾仓工作,保证仓内地面墙壁干燥,同时做好仓房的防潮隔热工作,外界湿度过高时(RH>75%)关闭仓门、窗户,避免仓内回潮的现象,确保仓房满足湿度要求。

1.1.4仓房消毒防护

为防止储粮害虫滋生,及时做好空仓、仓周、仓内地坪墙角缝隙、入粮输送机等关键部位和设备的卫生清理工作,并使用敌敌畏对空仓和仓周进行消毒,消毒时采用敌敌畏兑水喷雾,用药量为0.2~0.3g/m3,施药后密闭2~5d。重点部位增加消毒频次,并做好消毒记录登记填写,确保仓房符合入库存粮标准要求。

1.1.5仓房空仓核验

安全员、设备管理员、质量管理员和保管员组成验仓小组,对备仓完成后的仓房进行入粮前核验工作,确认仓房符合进粮标准,对不达标的仓房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方案,督促保管员规范完成仓房准备,验收完成后签署空仓核验单签字存档。

1.2入库作业把关

1.2.1运输车辆管控

装货前安排专人做好运输车辆的检查,重点检查车厢内有无杂物、积水和其他污染物。对于检查后不符合运输要求的车辆立即通知运输公司进行整改,合格后方可参与运输,整改不合格的车辆严禁参与运输作业,运输车辆在装货时严禁超装,装货完成后盖好防雨布,确保运输大豆安全。

1.2.2卸货过程管理

大豆入仓时自动分级相当明显,粮堆内局部杂质、破碎聚集严重,由此引发局部发热和品质劣变,非常不利于大豆储藏。为减少仓内杂质聚集,增加保管工作难度,在卸车进粮过程中尽可能快地调整落料位置,减少仓内杂质聚集程度,遇到单车杂质较多时要在卸车时增加移动频次,尽可能达到仓内杂质分布均匀,降低卸货过程中造成的自动分级情况。

1.2.3平仓管理

大豆入仓结束后,及时组织工人进行粮面平整工作,(一般在2个工作日完成粮面平整)记录杂质聚集区域。作业结束后,粮面按照规范铺设走道板,并清扫仓内卫生,规范布设测温电缆,在杂质含量较高的区域增设移动测温电缆进行粮温监控。

1.3储存期间的预防措施

1.3.1虫害预防

一是开展库区消毒。每月开展一次对库区仓周、仓储设施等储粮环境的消毒防护,消毒时采用敌敌畏兑水喷雾,用药量为0.2~0.3g/m3;二是及时在粮门布设防虫线。每半月检查一次防虫线的药效,如失效,需及时补充防护剂,延长防虫线的有效时间;三是仓门采用聚乙烯薄膜密封或者布设防虫网,严防交叉感染;四是地槽口放置干燥无虫的稻壳防潮,粮面采用凯安保原液(用药量6μL/kg)喷雾防护。

1.3.2粮情预警

每日检测粮温并分析粮温情况,每周至少对整仓粮情进行扦样摸底检查一次,重点是排查各仓内杂质聚集点位,粮温异常点位要重点扦样检查,仓内粮堆杂质分布区域要增设移动测温电缆,每天跟踪检查温度并分析温度变化情况,对检查中发现高温异常粮情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当仓内整体粮温稳定,没有高温异常情况时,将仓门、窗进行密闭,地槽口用稻壳填堵密封,减少人员入仓频率,防止外界温度影响仓温,引起粮面温度上升。运用粮温检测系统关注仓内粮情,如果仓内空间温度升高,可采用夜间低温时间段开启门窗自然通风或风机通风,降低气温对仓温的影响,减缓粮温上升速度。降仓温期间安排专人进行值班,做好夜间防雨工作。

1.3.3整仓通风

(1)夏季通风降温。温度和水分对大豆的安全保管具有决定性作用,夏季粮温整体升高,局部处理已经无法解决高水分引起的发热情况,仓内粮温高于外界温度,需要开展整仓通风降水。采用混流风机进行通风降温作业时,通风时间宜在夜间低温时间段,并在高杂区域布设单管,增加通风的通透性,提高降温效果,减少损耗。

(2)秋冬季通风降温。结合仓内粮温和粮情检查情况,一般在9月底开展秋冬季通风作业,分2~3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9月中旬至10月底,主要采用夜间间歇式通风作业,通风目的是将粮堆内的高温高湿排出粮堆,防止低温通风作业时粮堆内结露,引起整仓发热霉变;第二阶段为11月至12月初,当外界气温<18℃时,根据各仓粮温情况,分批开展整仓通风作业,此次通风作业时间较长,主要目标是将粮温降至储存要求的准低温。作业期间,在粮堆高杂区域布设通风单管,利用单管风机辅助进行降温作业,每天翻动粮面或挖沟,防止粮面板结、霉变,同时做好害虫防护工作;第三阶段在12月至1月份进行作业,这次通风目的是收尾工作,对前期通风后仓内的局部高温部位进行处理,同上将整体粮温降至≤13℃,最高粮温控制在20℃以下。

1.3.4局部处理

保管期间,局部高杂点位粮情容易出现异常,开始出现发热升温情况时,立即进仓扦样检查。扦样检查方式采用异常部位重点检查,扦样点位间距为0.5m,取样深度为每0.5m检查一次样品,通过色泽、气味、红外测温仪和快水检测仪相结合,判断异常发热原因。其他检查部位是落料点位置,点位间距为lm,取样深度为0.5m检查一次样品,样品检查方式同上。检查确定局部异常点位范围和深度,综合分析发热原因后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2异常粮情及处理

上述预防措施并不能完全避免异常粮情的产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经常要进行异常粮情处理,以确保储存安全,在工作中遇到的异常粮情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局部发热

平房仓装粮高度6m,发热深度多集中在粮面下4m的杂质聚集区域,主要采用“一主五辅”的单管通风处理模式(110mm规格单管,单管风机1.1kW,排风口最好能接到仓外),发热中心布设一组主管,主管的下端采用一根筛网管,上部接通风管,深度为筛网管与高温粮下层相等,并架设单管风机进行局部通风作业,辅管深度与主管相等,上下多采用筛网管为主;处理期间根据高湾区域的迁徙及时移动单管位置及深度进行处理,同时注意检查处理点位周边5m范围粮温变化情况,避免热量转移,引起新的发热点。

2.2整仓发热

由于进口大豆入仓时间多是高温期,基础粮温高,入库后整仓发热的比率大,在通风条件不合适的时候,一般是采取每天进行仓内粮面翻动、挖塘挖沟,配合单管通风降低仓内局部高温,控制整仓粮温上升速率。在通风条件初步允许时,利用夜间进行阶段降温,第一阶段将整仓粮温降到30℃~32℃,最高粮温≤35℃;第二阶段将整仓粮温降到27℃~30℃,最高粮温≤35℃。通风期间仓内每个高杂区布设1~3组单管辅助通风,单管多采用筛网管布设,深度1~4m,以减小杂质集聚区的风阻增加通透性;第三阶段在10月上旬到12月,直接整仓通风将粮温控制在保管目标内。

2.3虫害治理

进口大豆在平房仓中主要的储粮害虫为书虱、蛾类幼虫及锈赤扁谷盗,尤其是在夏秋转换期间蛾类活动频繁,如果期间门窗密闭不严也容易导致锈赤扁谷盗的交叉感染。蛾类及幼虫一是采取人工抓取,二是采用敌敌畏粮面密集摆盘(摆盘密度长宽4米摆放一处),倒入水和敌敌畏1:3比例混合的药液,药液倒入盘中以覆盖整个盘底为好;施药后关闭仓房门窗密闭3天,有效灭杀仓内活虫。锈赤扁谷盗主要是采用磷化铝熏蒸处理或者敌敌畏摆盘熏蒸处理,对于书虱主要是采取降低仓内湿度的方式进行处理,比如夜间粮面通风。

3結论

在中温高湿储粮区,非保温平房仓储存进口大豆虽然有一定的保管难度,但是只要在空仓阶段清理好虫害隐患、剔除返潮和漏雨因素,在保管期间做好粮情检查和异常粮情及时处理,基本能够保证粮情的稳定和储存安全,但是对于损耗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对非保温型平房仓储存进口大豆,一是在制定轮换计划的时候综合考虑,尽可能避免在6月份至8月份这个高温多雨的季节入库;二是在储存期间,尽可能做好仓房的门、窗、孔、洞防虫工作,避免交叉感染;三是加强局部通风处理,减少整仓通风时间,降低水分减量;四是加强粮情检查,尤其是测温盲区的检查,做到异常早发现、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