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赛:论高校校园足球的比赛与训练的共生关系

2018-09-10吕晓飞

体育风尚 2018年6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足球教学高等学校

吕晓飞

摘要:所谓寓教于赛,就是让实践当老师,检验自己足球知识的不足;把对手当镜子,反映出自己技能的短板。大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极佳阶段,且乐于自主探索外部世界。把足球训练搁置到比赛中去,是基于共生理论下,同一事物的不同环节在共生条件成立时其状况可能变得更好的推论而做出的教学尝试。研究表明,这一方法高效而可持续。

关键词:足球教学;共生理论;高等学校

“干中学”是20世纪人才奇缺,知识贫乏的背景下,智慧的中国人创造性地总结出来的一套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过去,这套方法曾经帮助落后的中国人闯出了一片天,如今我们尝试着把它运用到高校校园足球的教学当中去,通过周期性的教学实践,检查其可行性。这就是说,我们拟将高校足球的教学工作放到真实的比赛环境中去,寓教于赛,让实践做学生们的导师,使得教学效果更为直接高效[1]。

一、共生关系能够存在并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一)高等学校高素质的足球学员队伍和专业足球教练队伍是人力资源保障

大学生是经过层层选拔的,无论是学习能力或是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的能力都是上佳的,他们是高素质的人才,是有着强健体魄和丰富知识储备的青年人。他们讲理懂礼,易于相处;善于吸收新知识,模仿能力极强;心理承受能力好,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再一个由于高考体育的筛选功能,大学生体能大多处于巅峰状态,身体敏捷矫健,又喜动不喜静。但他们综合素质高,服从管控,可塑性强。而从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师尤其是足球教练的招聘条件来看,无论是学历要求还是专业技术要求,大学里的教师队伍整体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因此,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和落实都是不存在大问题的。可以说,高等学校的校园足球的训练,有好学、乐学的好学生,更有能教善教的好老师,这就使得将足球训练寓于比赛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从而为足球教学的效果的提升创造了可能。

(二)共生理论下“干中学”的方法论可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用马克思辩证法来解释,所谓“干中学”,就是要立足实践,从实践当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知识,并创造性提升为理论层面的知识,最终再回过头来指导实际,从而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学习路径。这是从共生理论当中衍生出来的方法论。从共生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竞技体育项目的足球,教学和比赛应该是共生相容的。本质上,传统的足球训练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教授,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这实际上是喧宾夺主的做法,不可能触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教学工作放到比赛活动中去开展,就是要实现学生教学主动权的回归,使得学生们成为创造性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而激发起学习动力,实现主动训练,并做到自纠自查,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总是更愿意把学习时间更多花费在自己感兴趣、效果明显,并且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让学生同时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这两种感受越好,学习的效果也就越佳[3]。传统的老师讲评理论-示范-然后学生用极少部分的课堂时间练习的教学方式,由于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被老师剥夺了用于“教”,導致学生们仅仅很小的一部分时间来学习,这就导致学生们在潜意识里,觉得这是老师的事情,是他不知的任务,与我没有多大的关系,学习必然是被动式的,效果可想而知。而将训练直接放到比赛中来进行,在高度紧张刺激的氛围当中,学生们必然会快速产生好胜心和亢奋感,从而强烈的刺激其大脑皮层,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学习认知能力和记忆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其训练效果。

以球权的争夺为例。教练花10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学生球员讲足球的运行规律和控制理论还不如让他到绿茵场上去踢10分钟小型比赛,然后在他经历了球被夺的不甘和被人进球的沮丧之后,再开展现场讲学并代替他用科学的方法控抢回球权并牢牢控制。这样身临其境,从身体上到心理上都饱受自己的寓教于赛的训练方式,必然效果极佳。

二、实现共生理论下高校校园足球训练和比赛相互增进,共同进步必须合理进行教学控制

大学是人生命周期中生命能量最为旺盛的阶段,也是人一生中个性最为张扬,理想最丰满的年华。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旺盛的斗志,朝气蓬勃,向上奋进。有好奇心,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探索世界的能力。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式教育为佳。其次,我们讲变教师教学主体为学生教学主体的意思是指学习和接受知识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课堂的控制权还是必须牢牢掌控在教练员的手中,至少要占到一堂训练课的五分之四以上的时间。即便是在学员们分组比赛,教练场下观战的时候,教练也必须对比赛加以监控。尽力做到看似西方了主动权但实际上教学的主动权还是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必须清楚:让学生自主训练,并不是放羊式教学。

三、小结

最后,所谓共生理论,共生的双方或多方必须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关系,并且要明白比赛和训练都不是我们开展足球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校园足球”模式的提出,其初衷是要培育中国的足球人才队伍,培养国人终身体育的现代健身理念。将训练置于比赛中来完成,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员们通过比赛,加深对足球动作的认识,增强足球竞技技能,并认知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优途径。

参考文献:

[1]桂蓉.山西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师资现状分析[D].中北大学,2017.

[2]傅鸿浩.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3]郁郁.开封市校园足球试点小学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5.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足球教学高等学校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试论足球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对策
足球游戏在高职足球课战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共生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