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和管理探讨

2018-09-10黄平

体育风尚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管理

黄平

摘要:近年来,高考体制不断改革,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体育高考也成了部分学生顺利进入高校的重要途径。与普通高考生相比,体育高考生不仅要接受大量的体育训练,还要参加文化学科的紧张学习,所以他们所背负的压力十分沉重。作为体育教育者,在短周期内帮助体育高考生训练时,必须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尽快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同时还要利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来强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高考生顺利通过体育和文化两次高考的检验,进入自己向往的体育院校,为体育事业做出贡献。本文主要对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和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体育高考生;体育训练;管理

体育特长生在高考中,需要具有优秀的体育素质以及扎实的文化功底,同时他们还要承受社会上部分人不理解的眼神。所以体育特长生在心理及身体上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此时体育教师就要注意训练和管理方法,帮助考生树立自信心,化压力为动力,让体育高考生以一种相对自信轻松的心态参加高考。只有因材施教,科学安排学生的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开导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训练和文化学习。

一、体育高考生的现状

(一)学生及家长选择体育训练参加高考的社会现状

从2016年起高考招生取消了本三批次的录取,本二录取线大幅下降,造成很多学生及家长看到了考本科的希望,于是选择体育高考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少。同时,学生及家长对体育专业没有明确的概念,对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划,甚至对自己未来要从事体育事业呈现出悲观以及迷茫的情绪。此外,选择了体育高考,就是选择了吃苦受累,还要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高强度训练的同时还要投入紧张的文化学习。此时,体育教师在对考生的管理中,又缺乏一定的耐心和心理沟通。

(二)学校体育训练现状

目前,本地区的一些普通高中大部分体育高考生都是在高二小高考结束后才决定参加体育高考的,因为他们感觉自己仅依靠文化成绩很难考到理想的本科,所以他们属于“半路出家”,没有足够体育基础,更谈不上选考什么专项。而带队体育老师也只擅长一个专项的教学,学生在选择专项时没有其他可选,这样所有学生都练着同样的内容,不能因材施教,抹灭了学生应有的特长。另外,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也比较单一,只是对考试科目不断进行高强度的重复训练,导致很多体育高考生的训练积极性不高,成绩进步缓慢,甚至有受伤现象。

二、提升体育高考生管理效果的策略

(一)注重跟学生和家长的思想交流

体育高考生因为其学习项目和环境比较特殊,生理和心理压力较大,如果没有有效的疏导,不仅会干扰到学生的高考成绩,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体育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下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消除体育高考生在训练和学习中的不良情绪,同时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树立自信心。另外,要改变学生和家长对体育专业的看法,多向他们介绍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讲述已经被各体育院校录取的学长的先进事迹,帮助他们憧憬未来从事的体育事业,让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体育项目。

(二)注重纪律管理

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和对抗性,使得体育高考生的性格往往比较桀骜不驯,而且缺乏情绪控制能力,很容易出现不服管教的现象。因此,教師要通过人性化的纪律制度来管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增强学生的自控力,避免懒散习惯的滋生。

三、提升体育高考生训练效果的策略

(一)推广先进的体育训练模式

首先,体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考试项目训练中,要选用规范科学的训练方法,保证动作的正确,减少学生因为错误训练产生的运动损伤,从而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确定合适的专项,如果不是带队教师擅长的项目,可以邀请兄弟学校相关专项的老师进行指导,或者将学生送至上一级运动体校进行更专业的专项培训,让学生更快更高效地掌握技能。

(二)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课时安排,合理分配体育考生的训练时间和文化学习时间,高二小高考结束后到体育专业考试正好是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必须制订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同时根据学生训练各个阶段的任务,这一年可以分为身体基本素质准备期,专项素质及专项技术训练期,考前强化训练期以及考试期。

(三)控制训练细节,科学提高

体育训练是对人体潜能的开发,科学控制训练中的细节,有利于更有效地挖掘人体的潜力。①控制训练密度,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训练的节奏,减少训练过度引起伤病或者训练过少,成绩下降;②控制训练顺序,必须考虑到疲劳控制和体能的发展,比如冲刺训练与灵敏性训练对于机体的代谢水平、神经肌肉活动以及协调性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应该在疲劳程度不高时进行此类训练;③控制训练强度,强度在训练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诸如高速短跑类的项目就需要大强度的练习,建议考虑在规定的距离内最短时间来确定一个强度范围;④控制休息间歇,休息间歇的合理设置可以使人体的生理压力、速度、耐力以及灵敏性都处于最佳状态,当以绝对速度的提高为目标时,应实施长时间的休息间歇;当以发展高强度间歇耐力为目的时,应采用较短的间歇;当针对有氧系统进行训练时,通常可以采取短暂的休息间歇。

四、提升文化科目学习效率

文化课同样是体育高考生综合成绩的重要指标,面对当前体育高考生无法同时兼顾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的现状,需要教师引起重视。①时间分配科学化,在高三期间,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年级组课时安排,利用自习课和班会课等每周安排三次左右的训练,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正常的上课,也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休息调整。此外,每天的早锻炼,时间不宜过长,要减少训练强度,以技术练习为主,这样能够保证学生上午有充足的精力投入文化学习;②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对于体育特长生而言,因为其文化课基础较差,所以学习速度慢,进而有可能失去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面对这种恶性循环的现象,带队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只有文化课成绩、体育成绩均达到本科线才能考上大学,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端正学习观念,另外,要了解体育特长生比较薄弱的学科,协调年级组相关学科的老师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补差;③因材施教,体育高考加试结束后,离文化高考还有一个半月,体育高考生可以暂时放下体育训练,专心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此时,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总成绩,比如某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好,则说明该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老师可以在数学上给予更多的照顾,让其靠数学拿高分,提高自信心;此外,面对文科生,老师可以强调重点记忆,让学生通过题海战术,记忆考试重点;面对理科生,老师要强调理解,通过错题、类型题的反复练习巩固,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容易得分的考点,避免贪多嚼不烂的现象。

体育也是重要的教育项目,体育特长生一方面拓宽了高考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事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所以体育教育者更要注重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和管理。目前,很多高考生所接受的体育训练和教育管理相对落后,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无法得到疏导,同时又无法很好地兼顾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使得体育高考生难以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因此,现代的教育者应当结合实际,引入科学的训练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缓解学生的压力,通过管理来让学生做到文化课与体育训练的兼顾,实现体育特长生的大学梦,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高考体育生体质训练与管理策略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6):187.

[2]李波.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现状特点以及训练和管理[J].速读(中旬),2017(8):206.

[3]谢城生.探究高考体育生的有效训练与管理[J].教师,2014,(9):28-28.

[4]徐逸东,许峰.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和管理[J].田径,2015(10):52-53.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管理漫画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针对实战化视域下体育训练的发展策略
提高体育课科学训练的有效性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