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支与生活水平研究

2018-09-10肖坚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条件下,不仅保持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7年的13 432元,累计增加13 298.4元,年均增长12.55%。在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农村居民消费整体呈现较强增势,生活消费水平稳定提高。

[关键词] 农村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生活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志码]A

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居民获得的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收入,按照来源划分包含5项,2013年之后人均纯收入指标改为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974元,同比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432元,同比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7年的13 432元,累计增加13 298.4元,增长9 953.89%,年均增长12.55%,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速(见表1)。其中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增长较快。

(二)收入渠道趋向多元化,收入结构继续优化

1.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较快。[1]2016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5 021.8元,比1978年的88.26元增加4 933.54元,增长5 589.78%,年均增长11.22%(见表2),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66.06%下降到2016年的40.62%,下降了25.44个百分点。

2.经营净收入平稳较快增长

经营净收入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统计口径为“经营性收入”。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民增收的重大政策。

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从1978年的35.79元增加到2016年的4741.3元,累计增加4 705.51元,增长13 147.56%,年均增长13.72%。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26.79%上升到2016年的38.35%,上升了11.56个百分点。

1978年自营农林产品收入15.15元,饲养家畜、家禽及其它小动物收入12.01元,家庭手工业收入1.42元,采集渔猎收入5.19元,其他家庭副业收入2.02元,五者占比分别为42.3%、33.6%、4.0%、14.5%、5.6%。[2]由于19781990年统计口径陆续发生变化,而2012年后不再公布经营净收入细分项目,为了找寻可横向比较的相同统计口径,故以1990年和2012年数据做横向对比,年均增长大部分在10%以上。具体来看: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为2 106.83元,比1990年的344.59元增加1 762.24元,增长511.40%,年均增长8.58%;2012年林业收入为103.75元,比1990年的7.53元增加96.40元,增长1 280.21%,年均增长12.67%;2012年牧业收入为440.97元,比1990年的96.81元增加344.16元,增長355.50%,年均增长714%;2012年渔业收入为70.65元,比1990年的7.11元增加63.54元,增长896.67%,年均增长11.00%;2012年工业收入为118.22元,比1990年的9.15元增加109.07元,增长1 192.02%,年均增长12.33%;2012年建筑业收入为95.50元,比1990年的12.18元增加83.32元,增长684.07%,年均增长9.81%;2012年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为180.10元,比1990年的13.45元增加166.65元,增长1 239.03%,年均增长12.52%;2012年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收入为290.72元,比1990年的12.69元增加278.03元,增长2 190.94%,年均增长15.30%;2012年社会服务业收入为67.38元,比1990年的6.55元增加60.83元,增长928.70%,年均增长11.18%。

3.财产净收入稳定增长

财产净收入是指农村居民拥有金融资产与有形非生产性资产获得的收入,很长一段时间统计口径为“财产性收入”。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有一些年份没有把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开,故采取1995年的数据做对比。具体分析来看,2016年农村居民的财产净收入为2721元,比1995年的40.98元增加231.12元,增长563.98%,年均增长9.43%。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95年的2.60%下降到2016年的2.20%,下降了0.4个百分点,占比相对比较稳定。

4.转移净收入特别是政策性转移收入快速增长

转移性收入是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统计口径为“转移性收入”。2016年农村居民得到的转移净收入人均为2 328.2元,比1995年的57.27元增加2 270.93元,增长3 965.31%,年均增长19.30%,转移净收入出现快速增长。农村居民转移净收入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95年的3.63%上升到2016年的18.83%,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占比比较稳定。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从“三补贴、两减免”上受益颇多,如2010年农村居民报销医疗费人均27元,20052010年年均增长57.7%。

(三)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

从东中西部及华北地区划分来看,东部、华北与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要高于西部农村地区(见表3)。2005年东、中、西、华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98∶1.24∶1∶1.42,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2006年东部地区首次达到西部地区的2倍,当年四者比例为2.00∶1.27∶1∶1.45,此后的2007年、2008年比值为1.93∶1.27∶1∶1.44,1.88∶1.27∶1∶1.45,差距继续在高位徘徊,2010年华北地区追赶上来了,当年四者比例为1.84∶1.25∶1∶1.46。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1万元,达到10 817.5元,2014年中部和华北地区才突破1万元,分别为10 011.1元,10 802.1元。2016年四者绝对数为15 498.3元、11 794.3元、9 918.4元、12 274.6元,比值为1.56∶1.19∶1∶1.24。可见,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得地区间存在收入差距,这也是我国劳动人口流向东部城市的重要原因。

(四)不同省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

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省际之间的差距还是存在,且最高的每年都是上海。197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57元,上海为290.00元,是最低河北91.5元的3.17倍;1980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7.3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91.33元的2.08倍,是最低陕西142.49元的2.79倍;1985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5.9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397.60元的2.03倍,是最低甘肃255.22元的3.16倍。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扩大以及各地农业发展条件的不同,地区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越发拉开差距。1990年最高与最低之比扩大到4.43∶1,1995年上海是甘肃的4.82倍,20002002年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西藏之比分别为4.21∶1,4.18∶1,4.26∶1;20032006年最高的上海分别是最低的贵州的4.25倍、4.11倍、4.39倍和4.61倍,其中2006年达到最高[4];2007年和2008年最低的又是甘肃,分别为2 328.92元、2 723.79元,同期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 144.62元、11 440.26元;2013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 208.3元,而最低的甘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 588.8元,前者是后者的3.44倍,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9 429.6元;2016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 520.4元,而最低的甘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 456.9元,前者是后者的3.42倍,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2 363.4元(见表4)。

(五)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居民五等份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显示(见表5),2002年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57.13元、1 547.53元、2 164.11元、3 030.45元和5 895.63元;以低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其比值分别为1∶1.81∶2.53∶3.54∶6.88。2003年其比值扩大为1∶1.86∶2.63∶3.71∶7.34。[5]

2004年低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006.87元,比1990年增加712元,年均增加47元,年均名义增长9.2%;中低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841.99元,比1990年增加1 378元,年均增加92元,年均名义增长10.4%;中等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578.49元,比1990年增加1 971元,年均增加131元,年均名义增长10.9%;中高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607.67元,比1990年增加2 802元,年均增加1 868元,年均名义增长11.3%;高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930.65元,比1990年增加5 551元,年均增加370元,年均名义增长12.2%。2004年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比为6.9∶1,比1990年扩大了2.2倍;中等偏上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比为3.7∶1,比1990年扩大了1倍;中等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比为2.6∶1,比1990年扩大了0.6倍;中低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比为1.8∶1,比1990年扩大了0.2倍。

2005年五等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 067.22元、2 018.31元、2 850.95元、4 003.33元和7 747.35元;比值为1∶1.89∶2.67∶3.75∶7.26。2006年五等份收入分别为1 182.46元、2 222.03元、3 148.50元、4 446.59元和8 474.79元;比值稍微回落為1∶1.88∶2.66∶3.76∶7.17。2007年五等份收入分别为1 346.89元、2 581.75元、3 658.83元、5 129.78元和9 790.68元;比值又扩大为1∶1.92∶2.72∶3.81∶7.27。2008年五等份收入收入分别为1 499.81元、2 934.99元、4 203.12元、5 928.60元和11 290.20元;比值继续为1∶1.96∶2.80∶3.95∶7.53。2010年五等份收入分别为1 869.80元、3 621.23元、5 221.66元、7 440.56元和14 049.69元,绝对值扩大还是非常明显;比值高位徘徊为1∶194∶2.79∶3.98∶7.51。[6]

2011年~2016年五等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渐扩大,2015年五等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 085.6元、7 220.9元、10 310.6元、14 537.3元和26 013.9元;比值为1∶2.34∶3.34∶4.71∶8.43。2016年五等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 006.5元、7 827.7元、11 159.1元、15 727.4元和28 448.0元;比值为1∶2.60∶3.71∶5.23∶9.46。

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分析

首先,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2%下降到2017年的31.2%,下降了36.52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其次,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占比提高。2016年,农村居民用于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三项消费的支出比重分别为13.4%,10.6%和9.2%,三项支出分别比1985年提高了12个、6.7个、6.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通信支出比重提高最快;衣着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2.7%下降到2016年的5.7%;居住支出占比陡然持续攀升,从1978年的3.2%上升到2016年的21.2%;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稍微稳定在6%左右;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稳定在3%左右(见表6)。

再次,农村居民消费现金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由1978年的116.06元增加到2016年的8 127.3元,增长6 902.68%,年均增长11.51%[7];其中2016年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现金消费支出分别为2 763.4元、575.0元、832.8元、589.7元、1 357.8元、1 069.9元、755.8元、183.0元(见表7);现金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到2016年的80.23%,下降了19.77个百分点。

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大幅改善

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 955元,同比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比1978年的116.06元增加10 838.94元,增长9 339.08%,年均增长12.37%(见表8)。由于1985年之前没有统计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

分项来看,2016年农村居民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的支出水平分别为3 266.1元、575.4元、2 147.1元、595.7元,比1978年的78.59元、14.74元、11.95元、7.62元分别增长了3 186.51%、3 803.66%、17 867.36%、7 717.59%;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水平分别为1 359.9元、1 070.3元,比1978年的10.78元、3.16元分别增长12 515.03%、33 770.25%;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水平分别为929.2元、186.0元,比1985年的7.65元、3.40元分别增长12 046.41%,5 370.59%。

(一)食品消费质量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家家口粮不够吃,有一个顺口溜:“荞翻山,麦倒拐,玉麦馍馍经得甩”。就是说,吃了荞麦,翻过山就饿了,吃麦面走路,才拐过一个弯就饿了,只有玉米馍馍经得熬。那时,各家亲戚、朋友很少往来,尽管心里惦记着,但是去吃人家一顿,人家就会饿一顿,也就不去了。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一下就多起来了,家禽家畜一年比一年丰富。90年代后,农家乐、饭店、酒馆、火锅小食,比比皆是,农村场镇也开设了一家家食品超市,食品物资品种繁多,农贸市场活跃,烟酒饮料、糖果糕点、乳品豆粉,货物新鲜、物美价廉、争相竞售。[8]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质量改善,粮食消费量明显下降,食油、肉、蛋、奶、水产品等消费量大幅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型发展。具体分析,农村居民粮食人均消费从1978年的247.83公斤(见表9)下降到2016年的157.2公斤(其中谷物147.1公斤、薯类2.9公斤、豆类7.3公斤),降幅为36.57%;蔬菜及食用菌从1978年人均消费141.50公斤下降到2016年的91.5公斤,其中鲜菜为89.7公斤,降幅为35.34%;食油从1978年人均消费1.97公斤上升到2016年的10.2公斤(其中食用植物油为9.3公斤),增长417.77%;肉类从1978年人均消费5.76公斤上升到2016年的22.7公斤(其中猪肉18.7公斤、牛肉0.9公斤、羊肉1.1公斤),增长294.10%;与此同时,禽类从1978年人均消费0.25公斤增加到2016年的7.9公斤,增长3060%;蛋类及制品从1978年人均消费0.80公斤增加到2016年的8.5公斤,增长962.5%;水产品从1978年人均消费0.84公斤增加到2016年的7.5公斤,增长792.86%;食糖从1978年人均消费0.73公斤增加到2016年的1.4公斤,增长91.78%。之后统计口径还有奶及奶制品、干鲜瓜果类等,这两者2016年分别为6.6公斤、36.8公斤,其中鲜瓜类为33.8公斤、堅果及制品为2.4公斤。

(二)家庭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明显提高

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是指家庭及个人的各类生活品及家庭服务。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几乎找不到穿裙装的,一般人十年难添一件新衣服。大人穿旧的衣服,剪去损坏部分,东拼西凑又改成小孩的衣服,凑合一下又是几年。还有一种小孩穿的衣服,是用裁缝剪下的小布块,将这些布块,三角的、方形的、不规则的拼凑缝在一起,就成了布料。然后,制成衣服,花花绿绿,像万国彩旗。冬天,穿着自制的棉袄,兄弟姐妹穿了十多年后棉花甚至成了板状,棉疙瘩硬硬的,依然用它御寒,穿在身上冷冰冰的,出门裹着袖筒,冷来缩着颈项,勾着背。[9]90年代初,城里人开始兴健美裤,女装的品种逐渐增多,城市赶时髦,农村也赶时髦。穿衣已不再仅仅是御寒,人们追求衣着的合身与美,城市流行什么,农村也紧随其后。

为了便于横向比较,采用有相同统计口径的1985年为基期,2016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84.0台,比1985年的1.90台增加82.1台,增长4 321.02%;彩色电视机118.8台,比1980年的0.39台增加118.41台,增长303.62%;电冰箱89.5台,比1985年的0.06台增加89.44台,增长149 066.67%;照相机3.4台,比1990年的0.70台增加2.7台,增长385.71%。

19782016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年底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见表10),由于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统计口径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上述5项有所延续,其他统计口径全部变化了,为此再采用2002年的数据做对比。2016年农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40.7部,比2002年的13.67部增加227.03部,增长1 660.79%;排油烟机18.4台,比2002年的3.58台增加14.82台,增长413.97%;空调机47.6台,比2002年的2.29台增加45.31台,增长1 978.60%。2016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65.1辆,比2002年的28.07辆增加37.03辆,增长131.92%。此外,2016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7.4辆、电动助力车57.7辆、微波炉16.1台、计算机27.9台。

(三)住房条件极大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砖木结构属于上等房,大多数家庭只有木结构瓦房,是用杉树皮或谷草盖房背,也有用竹片编排后,用黄泥土加切碎的谷草、头发混和做筋,用水调匀后,作为墙壁粉糊。大多数家庭床上垫的是草席,下无地板,坑坑洼洼的土地,一漏雨,堂屋也是稀泥浆。进入80年代,人们的住房逐渐发生了变化,砖混结构房慢慢增加。[10]

从人均住房面积和质量来看,2012年人均居住面积37.09平方米(2012年之后统计年鉴里面没有再设置该统计口径),比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28.99平方米,增长357.90%,年均增长4.58%;比1985年的14.70平方米增加22.39平方米,增长152.31%,年均增长3.49%;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人均17.12平方米,比1985年的0.31平方米增加16.81平方米,增长5 422.58%,年均增长16.02%;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16.35平方米,比1985年的7.47平方米增加8.88平方米,增长118.88%,年均增长9.93%。

(四)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普遍增长

按农户收入5等份分组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析(见表11),2012年低收入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 742.25元,比2002年的1 006.35元增加2 735.9元,增长271.86%,年均增长14.04%;中低收入户为4 464.34元,比2002年的1 310.33元增加3 154.01元,增长240.70%,年均增长13.04%;中等收入户为5 430.32元,比2002年的1 645.04元增加3 785.28元,增长230.10%,年均增长12.68%;中高收入户为6 924.19元,比2002年的2 086.61元增加4 837.58元,增长231.84%,年均增长12.74%;高收入户为10 275.30元,比2002年的3 500.08元增加6 775.22元,增长193.57%,年均增长11.37%。[11]

[参考文献]

[1]肖坚,胡亚光,黎鑫.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基于中共十六大以来的数据[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11):3942.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十五”时期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J].调研世界,2006(5):35.

[3]阎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N].中国信息报,20060309.

[4]佚名.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N].中国信息报,20071011.

[5]任震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N].中国消费者报,20071012.

[6]佚名.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加快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N].中国信息报,20110308.

[7]肖坚.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基于江西省的数据[J].中国物价,2012(12):4245.

[8]许婕.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社会保障政策分析[J].价格月刊,2013(5):1316.

[9]刘晓红.我国农村居民居住消费需求实证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1(11):3542.

[10]统计局: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加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EB/OL].http://www.gov.cn/gzdt/201103/07/content_1818225.htm.

[11]李芽.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趋势及社会保障政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3(6):8386.

[12]肖坚.城镇居民收支与 生活水平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14.

[13]卜红双,王太明.精准扶贫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实践路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542.

[14]周超,陈连艳.大数据时代精准扶贫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4349.

[15]耿新,许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722.

[责任编辑]王立国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under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life of rural residents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Under the complicat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not only the economy continued to develop steadily and rapidly, but also th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maintained a relatively fast growth trend.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increased from 133.6 yuan in 1978 to 13,432 yuan in 2017, an increase of 1,3298.4 yuan,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12.55%. On the basis of the rapid growth of rural residents' income, the overall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showed a strong growth, and the level of living consumption increased steadily.

Key words:rural income;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expenditures;standard of 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