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

2018-09-07王冤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互动建构主义

王冤平

【内容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角度出发,讨论如何从教师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

【关键词】高中数学 建构主义 教学目标 问题 互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讲的是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积极学习知识、分析知识、掌握知识,并自主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来源于教师,而是来源于在教师或他人的辅助教学下,他们利用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自发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达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一、 确立“为理解而学习”的教学目标

学生刚刚升入高中后,虽然对数学的基础学习方法及方式都有一定的把握,对数学的一些概念、理念、公式、运算步骤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毕竟高中的数学学习体系与初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解题这一个用处,还要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够将形象的问题进行数学化、抽象化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靠自己的数学素养来发现问题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锻炼并培养其数学素养,努力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综合数学应用能力。

在学习“集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以班级参与活动为例子,让学生自己讨论参与活动可能的各种情形,来引入教学内容中“集合”的知识,引导学生对“集合”的唯一性和无序性进行理解。这个时候,会有人提出来“空集”怎么解释呢?为什么会产生“空集”的现象?学生们并不是很理解“集合中不包含任何元素”就能称之为“空集”。教师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不能直接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而是要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归纳、总结并最终弄明白“为什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给予启发或提示,在学生困惑时及时提供帮助。通过教师的这种正面引导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学生们很快就能理解“空集”产生原因与概念原理了。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强化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刻性,不能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比如在“集合”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给学生找一些难度大的训练题目,如果难度过大的题目无法被学生理解或解决,学生对于“集合”学习就会失去积极性,继而失去兴趣。难度过大的训练题目还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与厌弃心理,觉得自己学不好,便产生气馁等一些负面情绪,影响接下来的学习,还会使学生对与数学学习目标模糊不清。教师应该明白一点,学生只有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并清晰其来龙去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透彻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并建构起真正意义上明晰的认知体系。

二、完善“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过程

高中生在学习数学与解数学题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思维误区或者解题误区,这是由于他们的错误观念导致的,在建构主义者的眼中,称之为“替代观念”。对于“替代观念”,数学教师不能强行用一定教学手段来扭转学生的这种观念,而应该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观念,然后寻求一种积极有效,循序渐进的教学措施来促使学生由“替代观念”向着“标准观念”的自主转变,最终建立起新的、正确的观念。

学生们在数学解题中,虽然数学教师有及时纠正,也有及时提醒,但学生们的错误做法还是会重犯,这让教师很是头疼。学生们不断重犯做题的误区,是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构好的“替代观念”是不会轻易被消除的,并且在“替代观念”建构模式下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会轻易地被打破。为了让学生的知识建构从“替代观念”转而向着“标准观念”发展,除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解题示范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建立起一个恰当的教学观念的外部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与解题中不断进行自我否定,打破原有建构好的学习与解题思维模式。

三、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学生是知识学习与应用模式的积极构建者,也是这种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教师只是学生建构认知的一个辅助者、引导者、支持者,最主要的建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建立起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产生作用。这种交流并不仅仅说只是知识方面的交流学习,还有比如学习情绪、心理疑惑、生活困难等各种问题,也可以说这种互动是师生之间关于情感的一场互动,能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得接近,拉近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的课堂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认知心态,从而积极地进行认知建构。

比如教师看到有些同学经常关注彩票,教师就可以结合数学课程内容中一些有关概率板块的知识来组织同学们研究讨论关于彩票的中奖率的问题。学生对这些与生活实际应用相联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与解题的兴趣,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发掘更多的这种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應用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最大的启示便是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并能够与时俱进的满足时代所需。具体来说,就是打破原有的教学格局,建立起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新型课堂教学格局。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J].人民教育,2002(1):26-28.

[2] 沈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革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102-105.

[3] 廖炎容.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 徐斌艳.关于德国数学教育标准中的数学能力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7(9):86-89.

【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立项编号GS[2017]GHB2162】

(作者单位:甘肃玉门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互动建构主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