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温里清凉事

2018-09-07于峰余闻采访整理

特别健康 2018年8期
关键词:保温瓶娃儿冰水

○于峰 余闻 采访整理

在过去没有空调,电扇也很少的年代,要度过炎炎夏天,实在难以想象。昔日高温度夏故事,在让人感受到清凉的同时,也体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温情。

车间大冰块

1979年,我在草场门一家拉丝厂上班。每年夏天高温期间,车间多台飞速运转的拉丝机所产生的高温,犹如一股股热浪频频袭来。

为给车间降温,厂里先后购买数台工业用大功率落地电风扇,每天派人去武定门附近的冰库拖冰块回来。采购来的冰块,都是长方形的,洁白晶莹,重50公斤,摆在机器旁,确实起到降温作用。但车间面积大,机器多,仅三四个冰块是不能使每一位生产工人享受到清凉的。迫切想感受冰爽的工人,纷纷手拿一把小铁锤,用力将冰块敲碎,把碎冰装进脸盆里,端回自己的机器旁。

大家将毛巾放在脸盆里的冰块上,不时用冰凉的湿毛巾抹抹脸,擦擦胳膊,顿时“晶晶亮,透心凉”。然后将毛巾再放在脸盆里的碎冰块上,忙完一阵工作后,取出冰毛巾再次享受“透心凉”的快乐时刻。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我们收入很少,唯一不缺的是大家对工作那份责任和敬业精神。尽管车间温度高达40℃以上,但为确保生产任务顺利完成,没有人感到热。(讲述人王庆凤)

职工营养汤

上世纪70年代,每到夏季,为消暑降温,不少国有大企业制作“营养汤”,给职工补充营养。

那时虽是计划经济年代,但已过了困难时期。最初做的是一种菜汤,烧成后自然冷却。后来又出现冬瓜海带虾皮汤、黄豆芽回卤干汤、西红柿菜秧鸡蛋汤等多种名目。

“营养汤”体现着企业对职工的关怀。在单位里,这种汤是定量的,每人一份,能盛两碗。一些职工家中娃儿多,自己不吃省着带回家给娃儿吃。为防止汤变馊,发营养汤的时候大人就让娃儿来单位,及时将汤取回家。

结果,不少单位发现,来单位门口取汤的娃儿越来越多。这样既影响工作,又起不到给职工防暑降温的作用。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种“营养汤”便渐渐消失。

“营养汤”之后,很多厂矿企业改为给职工发冷饮。先与冷饮厂联系,每天下午,冷饮厂送货过来,发给每个职工一定数量的冰砖、冰棒、汽水、果子露等。冰砖、冰棒不能久放,于是,很多厂门口又出现这样一景:娃儿早早就在厂门口等着吃冷饮。

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还自制清凉饮料,这些单位的工人,在当时往往是受到羡慕的,他们家的娃儿能喝到家长带回的免费饮料。自制的清凉饮料以咸汽水为主,也有糖汽水、果子露等。(讲述人 周昭琦)

冷饮家中做

上世纪80年代,市面上有一些商店出售冰水。我记得,调皮的娃儿常常买冰水回来,自制“清凉饮料”。

当时的冰水,一般由装有冷冻设备的大型企业代做。这些厂子做冰水,主要是尽义务,夏日里为市民防暑降温服务。南京城南地区,有三四家商店代售冰水,一保温瓶冰水定价3分钱。买冰水必须用保温瓶装,其他容器可不行。冰水刚“出世”时,娃儿把冰水当个宝,淡白的冰水,在孩子的眼中,好似“仙水”,存放在保温瓶里,舍不得喝,用小杯子一点点品尝。若哪家来客人,能拿出冰水招待,水里再放点儿酸梅粉、橘子粉,就算是极好的招待了。

卖冰水的日子不长,好似昙花一现,不久,市场上就有电冰箱卖了。一些用上冰箱的家庭不仅自制冰水,还能自做冰棒,霎时间又成了一股风潮。我家也买回一台冰箱,但怎么使用,颇费一番脑筋。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初,拥有电冰箱的人家还不多,有的人家为省电,还是习惯从单位带饮料回家给娃儿享用。(讲述人 王忠强)

猜你喜欢

保温瓶娃儿冰水
改良过湿冰水堆积土路基填料压缩特性试验分析
古驿方言“娃”的用法探究
普京泡冰水浴
经常喝冰水有什么害处
一种保温瓶
纸杯大变身
瓶塞『跳』出来了
水孩子
果汁多还是水多?
保温瓶如何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