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3E”课程架构研究

2018-09-05陈丕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实验组

【摘要】从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讨论大学英语阶段通用英语、医学英语和学术英语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融合机制,探索医学院校“3E”课程架构以及相应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3E”課程教学模式在培养医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在提高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 3E模式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CQGJ15328B)。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76-02

对医学生而言,英语不仅是阅读医学文献和进行医学研究的一项基本要求,而且在国际医学交流、各类医学学术会议中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交流工具。熟练掌握英语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条件,而国际化人才的英语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来培养和提高。对医学类院校和其他专业类特色院校而言,“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方向只有一个,即开展ESP和EAP教学,向大学生提供能够有效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英语沟通能力,培养他们能够用英语熟练地查阅专业文献,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能够用英语在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上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因此,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ESP)以及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EAP)的融合势在必行,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探索EGP,ESP,EAP相结合的3E课程模式架构。

1.构建“3E”英语课程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需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可在通用英语课程中融入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的内容。“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构建3E融合课程模式的出发点。“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要”(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TSA)和“学习需要”(1earning needs)两个方面,即分析学习者将来必然遇到的交际情景,以及学习者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根据《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关于C1标准的描述,达到外语精通水平应当实现“在其社会、职业或学术生活中,能有效、灵活应用语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就医学院校而言,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满足医学生三个方面的需求:日常交流需求,专业学习需求和学术交流需求。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通用英语(EGP)、医学英语(ESP)和学术英语(EAP)三个层面的教与学。

2.医学院校“3E”英语课程的建构

2.1“3E”课程架构设想

按照目前大学英语普遍采取的两年课程设置情况,医学院校“3E”课程架构根据大学英语1-4级不同教学目标和不同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每个学期的通用英语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医学英语、学术英语的相关教学内容。3E课程设置架构(见表2)是以通用英语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主线,以课内知识拓展和课外应用训练的形式适度融入医学英语共核知识和学术英语基本技能:(1)遵循英语学习的阶段性,按照“词汇—句法—篇章阅读—论文写作”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安排不同主题的医学英语教学内容。(2)按照一般学术通过专项训练和第二课堂活动,如文献阅读报告、英语国际学术论坛等,引导学生对所学通用英语、医学英语和学术英语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医学英语和学术英语的融入,不是在通用英语基础上简单增加两门课程,而是结合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将ESP和EAP相关知识技能以课内拓展和课外训练的形式自然地贯穿于通用英语教学过程。以第1学期通用英语的词汇教学为例,在讲解构词法时,将医学英语词汇特征作为拓展内容,通过举例、练习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构词法一般特征的理解,而且有助于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提高医学词汇学习能力。又以第2学期的通用英语句式教学为例,在比较英汉句式差异的同时,可以引入医学英语句式特征,并结合实例介绍学术报告用语规范,这样既不增加额外学时,又可极大增加语言教学的专业性和应用性。

2.2 “3E”英语课程教学实践

2.2.1教学实验对象。选取第三军医大学2014级本科生A层次两个教学班(A1、A2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员各由45名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学员构成,英语水平相当(以英语高考成绩和入学摸底测试为依据,包括口试和笔试)。

2.2.2教学实验方法。实验组(A1班)按照3E课程模式教学,对照组(A2班)进行传统模式教学。(1)建立教学跟踪档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90名学员建立“英语学习档案”,对学期成绩、课堂表现、第二课堂活动等进行全程详细记录。(2)定期访谈。每学期与学员进行一次集中访谈,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议,做好教学反馈记录。(3)对比研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学员学习档案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比较结果。(4)回访调查。大三课程结束后,对学员进行回访,了解前2年大学英语学习对学员后续专业英语学习的影响。

2.2.3教学效果。两年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对90名学员进行了学习效果综合分析。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实验组学员与对照组学员在英语课程考试成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英语综合应用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1)参加学校英语国际学术论坛人数和进入决赛人数,实验组分别为28人和18人,对照组分别为15人和5人。(2)参加校级以上各类英语竞赛及获奖人数,实验组分别为20人次和11人次,对照组分别为10人次和3人次。(3)参加以英语能力为选拔标准之一的各类医学学术活动人数和获奖人数,实验组分别为15人次和6人次,对照组分别为8人次和2人次。以上数据表明,无论是在英语应用的主观意愿(学术活动和课外竞赛的参与度)还是在英语应用能力的客观表现方面(学术活动和课外竞赛的获奖率),实验组都比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此外,第三学年结束后对45名实验组学员的回访结果显示:42名学员认为“前期英语课程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38名学员表示“对后续医学专业英语学习很有信心”。

3.结语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能力,使其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将来参与国际学术竞争的基本素质,成为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教学实践证明,“3E”英语课程模式有助于加强医学生综合英语素质培养,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学习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不过,“3E”课程架构还面临诸如教材融合、师资培养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4-6.

[2]龚长华.中国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ESP转向——“首届医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学科发展·泰山论坛”纪要[J].外语电化教学,2016(172):95-96.

[3]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5.

[4]马雁.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9(1):60-63.

[5]余渭深.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再认识:教学大纲变化视角[J].外语界,2016(3):21-23.

作者简介:

陈丕,男,教授,博士,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实验组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也议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