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视域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2018-09-04孟爱玲刘红梅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法治社会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孟爱玲 刘红梅

摘 要:随着我国宪法的的不断完善,我国依法治国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格局。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自身法治思维,塑造宪法精神的过程中,尚存在诸如认知冲突、知行不统一等一些现实问题,又面临着西方错误思潮冲击与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大学生在法治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何克服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成为时代的主题,如何在法治社会中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法治社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清晰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和高度概括,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易于向大众阐发、便于传播。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是一个统一体,直接反映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

(一)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理想社会状态的凝练表达,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价值理念具有统领和引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基本目标。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是人们对权力归属的美好诉求。既是一种思想理念,又是一种现实诉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人类幸福的保障。文明即是文化光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和谐即和同谐美,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是大同社会理想的现代表达,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二)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自由指的是人的思想自由、意志自由、行动自由,但这样的自由以法制为底线,以道德为约束,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限度,是一种限制性自由。平等不是简单的等同,而是精神、人格上的尊重。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一切社会政策、制度的衡量标准,是保障人类正当权益的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最有效方式,是制度化的自由、平等、公正,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三)公民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国家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和个体化,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爱国是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协调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法治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

(一)当代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儒家文化一直教育人们要秉持“隐忍”的品行,中国自古就有“和气生财”的说法,遇事都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法治社会中自由、平等等核心價值观的科学内涵相违背,如何化解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认知冲突成了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认知与实践并非一回事,随着法学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们已经开始慢慢认识到法治在个人成长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开始慢慢具备了正确的法治观念,可是一遇到具体情形时,许多大学生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有相当一大部分大学生在真正面临侵权时,并没有坚决的拿起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利益,在法治观上还存在着很严重的知行脱节的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归因

1.少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缺失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法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导致当时党内腐败成风,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大肆侵吞国家财产,充实个人腰包。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贪腐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不过依然有不少党员同志藐视党纪国法,顶风作案。这些党员干部的行为和表现对众多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恶劣影响。

2.就业压力大

随着近几年就业压力的不断扩大,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随之而来的住房以及发展的巨大压力更是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如果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又怎么能奢望他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想呢?国家必须要多加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为他们的就业、生活提供制度保障,避免社会贫富差距过分拉大,以免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坚定信念。

3.传统教学观念的恶果

中国的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初高中教育时,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事务知之甚少,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心理和思维发展还未完全成熟,这就极易导致大学生受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之与其父辈相比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安稳舒适的环境中,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必然会减弱部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

三、法治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途径探析

(一)培植大学生法律信仰,增强对法治价值的认同感

自古以来民众缺乏对法律自身价值的深刻认识,对法律内在价值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法律信仰的建立,现行立法技术还不完善,部分法律之间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导致人们在指导自身行为时感到无所适从。中国的许多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生活阅历相对缺乏,在法律虚无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的冲击下,容易受到误导,产生对法律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法律信仰的树立。

要想使法律信仰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扎根,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和守法精神。要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并坚决的贯彻实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大学生们清晰地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摒除一些错误的法律思想,从内心认可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二)注重文化培育,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心灵激发、推动大学生奋进的精神磁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与校园文化培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生根发芽,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发动一切宣传力量,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多种宣传工具,以多种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宣传,并热切关注学生的反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与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深入开展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专题活动,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调动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

减少违法犯罪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政府应当静化舆论环境多宣傳报道一些积极向上的先进事迹,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法治舆论氛围。

(三)推进教育创新,推进长效务实的教育机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是项长期艰苦教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方法,建立长效务实的教育机制,才能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正向发展。首先建立高效的宣传机制,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其次建立务实的创新机制,高等学校各单位个人要具备较高的责任感,大力推进大学生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观念、方法创新,特别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再次建立严密的监督机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高等学校要进行实时跟踪,监督和控制全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尤其要注意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成效的监督,保证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避免教育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余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2]费孝通.乡土中国[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3]樊浩等.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版.

[5]杨国枢.中国人的价值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版.

[6]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13版

作者简介

孟爱玲(1995.5-),女,汉族,:山西忻州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红梅(1996.10-),女,汉族,山西吕梁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猜你喜欢

法治社会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制节目的发展策略探讨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律师在社会治理中的“当为”与“不为”
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以“五个常态化”为核心的供电所法治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党法治建设的新贡献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