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9-04刘璐赵佳鑫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京津冀

刘璐 赵佳鑫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区域板块——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产业优势,实现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促进北方地区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结构;行业结构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民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孕育而生。由于发展导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板块。但是与世界强国五大都市圈相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珠三角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最先受到改革开放热潮的熏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我国改革开放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长三角经济区位于华东地区,是我国的第一大经济区,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以国际化金融大都市上海为中心,是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并且率先跻身于世界先进城市群的前列。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由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三个经济区构成的复合型经济区。京津冀地区作为北方的主要经济区域,是发展最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杰出代表,有能力成为引领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因此,进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探索并建立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虽然从总体的经济规模来看,三个地区对京津冀地区的GDP贡献率中河北最高、北京次之、天津最低,但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却刚好相反。從整体趋势来看,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呈增长趋势,但经济规模大小却有所不同。其中,北京最大,天津次之,河北最小。截至2011年,天津市的人均GDP一举超过北京市,成为京津冀地区中人均GDP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2016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118198元,对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贡献率为42.78%;天津市人均GDP达到115053元,对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贡献率为41.64%;而河北省的人均GDP仅为43062元,与北京、天津相比相差7000多元。同样,这也显示了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市依旧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在经济圈中的生产效率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天津市则展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力资源,使各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人均产出逐渐超过北京地区。而河北省虽然是经济圈中地理面积最大、资源最富饶的区域,但人均生产的效率可谓也是最低的,并且相差极为悬殊,成为巨大的经济断带。为了保证京津冀地区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当务之急,必须要加快对河北地区的调整和规划,将闲置的、不合理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逐渐缩小地区之间较为悬殊的经济差距。

(二)产业结构对比

从产业结构整体来看,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梯度分布。从三大产业的GDP构成来看,北京市第一产业的产值总体比较平稳,并且只占据了极少的份额。第二产业的产出份额呈现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相反,与前两个产业不同的是,第三产业显现出了较高的发展态势,自2000年以来,所占地区GDP的产出份额不断增加,产业的产值也大幅度升高。2016年,北京市第一产业的产值贡献为0.51%,不到整个城市产值的1%,第二产业的产值贡献为19.26%。而第三产业单纯一个产业就提供了整个城市产值的4/5,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津市的产业结构在2014年发生了一定的调整,由开始的“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的梯度分布。和北京地区类似,天津市的第一产业结构也处于总体平稳,但轻微下降的趋势,在地区GDP的产出份额中只占据着极少的比例。相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则处于此消彼长、你追我赶的趋势。截至2014年,第三产业第一次追平第二产业,两大产业的产值达到相当水平。2016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的产值贡献为1.23%,第二产业的产值贡献为42.33%,第三产业的产值贡献占比56.44%。天津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和服务型并重的潜力城市。

对比北京、天津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不足。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梯度分布。河北省的第一产业结构处于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但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依旧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平均占比在10%以上。作为地域辽阔、资源丰厚、气候适宜的河北省,第一产业依旧是产业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河北省是工业和制造业大省,在全国钢铁和机电等行业的制造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相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略有落后,但总体而言,处于向上增长的发展趋势,2016年第三产业的产业贡献率为41.54%,同比增长7%。与北京和天津相比,虽然有较大的发展差距,但是仍然是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在整体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农业部分主要来源于河北省;第二产业中,由于自身环境和区域的优势,河北和天津都占据着较大的产出份额;第三产业中,作为科技和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北京市占有绝对优势,天津则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增长速度快。因此,如何协调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行业结构对比

从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内部构成来看,金融业的行业增加值最大,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批发和零售业;天津市第三产业构成中批发和零售业及金融业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河北省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中份额最多的即为批发和零售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京津冀地区内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来看,金融业及批发和零售业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其二者的行业增加值分别占第三产业的17.7%和16.3%左右。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各地区行业的细分数据对比中,北京市的金融业在京津冀地区的第三产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2016年北京市的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270.8亿元,天津和河北分别为1793.57亿元和1731.2亿元。在第三产业的行业构成上,北京市服务产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具有独到的领先优势,天津和河北虽然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但还是主要集中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知识型含量较低的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产业机构略显单一。

(四)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

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区域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规模总量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地区GDP总量而言,河北省产值最大、北京次之、天津最小。但在人均GDP中,结果截然相反,河北省人均产值远不及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2016年河北省的人均GDP仅为43062元,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有几倍的差距。从数据中间接表现出,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

(五)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发展实力较为悬殊

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逐渐进入了后工业时代时期,转变为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绝对主导的知识型和服务型地区。天津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和服务型并重的潜力城市,第三产业逐渐兴起,但与北京相比,在服务项目和产值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处于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为辅助的较低的状态。北京市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中始终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但是却在发展中忽视了对另外两个区域的中心辐射和引导作用,使得产业结构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协同发展的目标逐渐有所偏离。

三.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之间优势互补,促进产业融合

不同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不一样的作用,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构成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为了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缩小区域间产业结构之间的梯度差距,充分发挥好每一个城市的作用,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合作共赢。例如,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要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继续夯实农业基础,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研究和种植新品种作物,以循环经济为原则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种植,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对于土地资源稀缺宝贵的北京和天津,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展观光型、生态型的农业休闲娱乐基地,促进新型的带有农业色彩的服务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两地应该发挥技术和人才的优势,积极研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向河北地区输入人才、投资建厂,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河北省等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

(二)实现地区之间基础设施互联共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北京和天津作为发展迅速的核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完备,因此,为了促进京津冀三地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应当在自身设施优势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打造与京津冀经济圈定位相匹配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通过搭建各条铁路、公路、航空路线,改善区域之间的交通限制,提高彼此之间的互通水平。同时,也要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对于基础设施管理的断带现状。

(三)促进区域间人才流动

在現代信息技术时代,优秀的人才资源成为了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才的帮助和支持。在京津冀三地中,由于虹吸效应高端人才主要集中于首都北京和天津两地,河北省相对较少,同时这也是造成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实力悬殊的重要原因。要想提高产业之间的协同水平,就要从实现人才一体化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等高校的资源,培养专业型高素质人才,并积极促进人才向河北省流动,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通过经验分享、定向指导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敬雅.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2]梅如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3]耿德伟.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发展研究,2016(07):28-33.

[4]杨光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刘璐(1994.12-),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统计硕士在读,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统计学专业,单位邮编:050024,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赵佳鑫(1991.9—),女,汉族,河北邯郸市人,统计硕士在读,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统计学专业,单位邮编:050024,研究方向:金融统计。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京津冀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
京津冀协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