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两种《论语》英译本

2018-09-04何苗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英译本功能对等论语

何苗

摘 要:本文选取了较权威的两种《论语》英译本,外国人理雅各和中国人刘殿爵之译本的部分章节,利用著名翻译家奈达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来对所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发现其优劣所在,并加以总结,为己所用。

关键词:《论语》;英译本;功能对等

引言

《论语》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随着近代以来中外交流的日益密切,它更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集中代表了东方儒家文化的思想智慧。长期以来,《论语》的英译已成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想本源的重要途径之一。1861 年,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在香港问世。因其具有较高的水平和代表性,理雅各英译《论语》成为了在西方国家较为通行的译本。刘殿爵先生在伦敦大学执教达三十年,在西方汉学界享有很高声望,他的译本被誉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已经成为畅销不衰的“企鹅经典”。本文就以二人的英译《论语》为对象,从功能对等角度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一、理论基础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二、以“功能对等”为标准对比理、刘二译本

(一)词汇对等

因为中西方所处的客观世界大体相同,人的生理结构一样,所以大部分中文词语可以在英文中找到对应词汇。然而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有很多词语在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匹配的词汇甚至没有对应词汇,这就给汉英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挑战,也是在翻译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东西,否则译语受众理解不了译文涵义,译事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英譯为例。

理译:He sacrificed to the dead,as if they were present.He sacrificed to the spirits,as if the spirits were present.

刘译:”Sacrifice as if present” is taken to mean “sacrifice to the gods as if the gods were present.”

就“神”一词,理雅各将其译为”spirit”,刘殿爵则译为”god”.“spirit”可泛指任何神灵,而”god”专指上帝。虽然在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西方人更容易理解祭上帝,但这并非孔子原意,功能对等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因此译为“spirit”更能传达原文风味。

(二)句法对等

句子是构成篇章的最大基本单位,在保证意义无损缺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句法的对等,不更改句子类型和句子成分,以求在准确传达意义的基础上实现形式的一致,使译文更为精准。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英译为例。

理译:Is virtue a thing remote? I wish to be virtuous,and lo! Virtue is at hand.

刘译:Is benevolence really far away? No sooner do I desire it than it is here.

问句部分理、刘二人都保留了问句形式,但在后半部分中,理雅各的英译为陈述句,而刘殿爵的英译为部分倒装句式。参照原文,可见理雅各的译文更贴近原文句式。

(三)篇章文体对等

当译者着手翻译一篇文章时,首先要对该文章的体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写作风格会有很大的不同。《论语》是用汉语的文言古语编成的语录体儒家经典,在汉英翻译中应注意传神达韵。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例。

理译:The last month of spring,with the dress of the season all complete,along with five or six young men who have assumed the cap,and six or seven boys,I would wash in the I,enjoy the breeze among the rain altars,and return home singing.

刘译:In late spring,after the spring clothes have been newly made,I should like,together with five or six adults and six or seven boys,to go bathing in the River Yi and enjoy the breeze on the Rain Altar,and then to go home chanting poetry.

在中国古代,男子二十行弱冠之礼后就是成年人了,“冠者”就是指成年男子,理雅各把“冠者”译为“带着帽子的男人”,显然过于古板。“咏而归”中的“咏”字,理雅各译为”singing”,刘殿爵译为”chanting poetry”,在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出游都有咏诗作赋的习性,此处译为“吟诗”比“唱歌”更符合彼时的意境,也更符合孔夫子及其弟子说话时文绉绉的特点。

三、结语

总的来说,理雅各与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各有特色、各具千秋、互见短长。理雅各对《论语》从思想内容到风格形式都做到了准确地掌握,语体为书面语,喜用复句,措词古雅;刘殿爵的译本喜用单句,行文通俗易懂,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论语》及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总之,二人的译本都是难得的佳作,都为向西方传播儒家思想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James Legge.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M].Signature Press,2008.

[2]刘殿爵.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王琰.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J].外语研究2010(2):70-73

[4]沈培新.顺应翻译论观照下的《论语》两译本评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7(12):94-98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译本功能对等论语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道德经》译本及其序言初探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