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用动量词“回”与“次”用法比较

2018-09-04邵先强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搭配语义差异

摘 要:“次”与“回”是现代汉语中极易混淆的高频专用动量词,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相替换,个别时候不能替换。为了区分“次”与“回”,我们分别对它们语义和用法分析,然后在语料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二者在语义上存在微小差异;重叠和搭配方面“次”则表现得更加灵活,使用频率也高;色彩上“回”多出现于口语,且更具感情表达效果,“次”不受该限制。

关键词:回;次;差异;语义;搭配

引言

“回”与“次”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近义动量词,它们主要起着纯粹的计数功能。在语言发展中二者使用的环境和范围叠合趋势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很容易发现现代汉语中“回”与“次”多数情况下可以替换,如“见过一回(次)”。但人们表示动量时存在主观性和习惯性的差别,“回”与“次”在一些情况下又各自保留了独有的功能属性,所以二者有时不能互换,如可以说“重拨一次”不能说“重拨一回”。“回”与“次”是汉语常用高频词,虽然我们往往能根据语感作出正确的动量选择,但似乎真要说出二者有什么区别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研究差异能帮助我们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一、动量词“次”的分析考察

(一)“次”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中“次”被称为通用动量词,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动词能与它构成搭配来表示计量关系。但“次”的称数义是从“位次”发展而来的。例如“次,不前不精也”(《说文解字》),这里的“次”就是“位次”的意思,大致理解为如果位次不靠前就不能称之为最好。[5]该位次义在现代汉语中仍有所保留,如“次品”、“其次”。所谓“位次”即黄道上的十二个区域,天体行进一个位次就明确了一种过程。除此之外,“次”另有“驻扎”义,如“左次,无咎”(《易·师》)。军队驻扎了就意味着停止不前,表示动量的“次”则是驻扎过程的隐喻。[6]虽然把“位次”义和“驻扎”义看成“次”的语义来源都有道理,但鉴于现代汉语已无有关“次”的“驻扎”义词语,且“次”表动量是其抽象隐喻的产物,我们认为“位次”义视为语义来源更妥当。

现代汉语中“次”经常与一些能反复出现的事物或动作想搭配,从本质上看“次”的语义特征还是计量一个完整的过程。例如:

①以前来过上海两次,不过都是匆匆路过。(《民国投机者》)

②成果就是无数次实验 失败后的那一次成功。(《基因梦魇》)

③在这两次会议 上,弗里德曼始终坚定地支持哈耶克。(《哈耶克传》)

④善行数了两次,两次结果都不相同(《爱情帖》)

例①中的“次”强调从上海之外的城市来到上海的这个过程发生过两次。例②是说明实验的开始到结束这个过程发生了无数次。例③是说开会这个过程在一周里会有两次。可见“次”计量的事物或动作都能反复出现,并且行为动作过程是完整的,但有时候动作完整不代表仔细彻底,如例④,数了两次的过程比较完整,可还是由于疏忽出现了数量的偏差。

(二)“次”的用法分析

“次”是汉语表达中最为典型的专用计数动量词之一,同样也具备量词诸多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结构搭配。“次”起计数作用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计量事物,侧重于事物出现的次数,结构为“num+次+n”。这里的n必须是具备重复出现特征的名词性词语,例如“一次医生会诊”中的“会诊”这个过程可以出现多次。另外“次”后直接搭配的n一般不可以是独“事”字词语,例如“一次事”、“这次事”是不成立的。有时候“次”修饰名词时,定语后可加“的”意思不变,例如“下次(的)考试我一定能通过”。现在人们也常在航班、列车前使用“次”作为数量标示,例如“第29次航班”。这里“次”在计量过程的同时也体现排列顺序。

另一种情况是“次”对可重复动作的计数,包含“num+次+v”和“v+num+次”两种形式。这里的v要含有[+过程]特点,因此就不可能是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其中根据“num+次+v”结构我们可以造出“一次解决”和“三次射中”,但前者不能用其他数词替换,例如不能说“两次/三次解决”,而后者可以说成“五次/六次射中”。這是因为“一次”作状语修饰动作时强调虽然过程不容易,但仍然用很少的动作数量就实现了,因此“一次”此时较为固定。相反,“三次射中”就仅仅是计量射中这个动作过程发生的数量。“v+num+次”结构如果动词后带宾语,则往往存在两种词序,即“v+n+num+次”和“v+num+次+n”,例如“去过昆明三次/去过三次昆明”。如果宾语为代词只能用宾语在前的词序。此外,一些表次序和频率的前置语素常和“次”搭配成词,它们有“屡、首、再、下、初”等,这些词作状语多用于较为正式庄重的情况。

二、动量词“回”的分析考察

(一)“回”的语义分析

有文献可考的“回”最早是动词,例如《说文解字》就有记载“回,转也”。如今的动量词“回”是其动词语义隐喻而来,我们认为如果动作发生折返,那折返一次的量就是一回。[6]“回”同“次”在发展过程中走的道路不同,“次”的原始义已经虚化,现代汉语中无“驻扎”义;“回”表动量用法虽由动词用法发展而来,却并未带来动词语义的衰退,例如现在我们还常说“回家”、“回信”、“回头”。有的学者认为“回”在表动量语义上同“次”无差,这就说二者是等义关系,我们认为“回”与“次”仅是语义高度交叉而非完全一致。下面我们通过相关语料具体看“回”的语义。

①因为我是哭着写的,接你两封信,哭了两回。(《致萧军》)

②到我姥姥家小住一回。(《兵贼》)

③你就让我在乱世之中潇洒走一回吧!(《尾巴》)

④宋子英前前后后各处看了一回。(《九尾龟》)

例①中“回”是对“哭”这个动作过程完成的计量,与“次”相同;例②“小住一回”强调“住”这个动作过程还具有一定时间性;例③中“走一回”的过程也具备时间长度;例④中看的动作是针对眼前的各处,有过程和时间长度,还有不同景物轮番映射的曲折回转。因此,“回”的语义既能对动作过程计数,也能描述一定时间性和曲折性。

(二)“回”的用法分析

吕叔湘先生分析动量词“回”时,其中有一项就用“次”的用法来描述,虽把二者完全等同有失偏颇,但也说明它们确实在许多情况下用法一致。[7]“回”作為动量词,也与“次”一样对可重复性动作计数,包含“num+回+v”和“v+num+回”两种形式。后一形式如果v后有宾语,也会出现同“次”一样的两种不同词序,如“去过杭州一回/去过一回杭州”。此外,处于句子开头的“有一回”和“有一次”也完全一致,都是指发生在过去的时候,具有提示时间和事件的功能。然而在对事情计量的“num+回+n”格式中,一般n只能是“事”,num也局限于“一”和“两”,甚至不使用数词,而说“回事”,前面常有“这么、那么、怎么”修饰。多数情况下这里的“回”相当于量词“件”,但也有例外,如“他们探讨的并非一回事,而是两回事”,这里只强调探讨的事情可能存在情况、过程的不同,“两回事”就不能说成“两件事”,因为后者强调事件数量的差异。另外“回事”在使用时趋向于固化,“事”的前面用“回”修饰其实加强了事情的重要程度以及突出了事情的过程。我们常说“是这么回事”就是表明这件事的过程和情况是这样的。最后,古代章回体小说、书评用“回”来说明章节是“回”特有的功能。由于小说和评书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用带有过程义、时间义、和曲折义的“回”来称说章节也是不错选择。

三、动量词“次”与“回”的差异

具备单纯计数功能的“次”与“回”在语义上高度相似,在具体的使用范围中也有不少叠合。[8]结合上文对“次”和“回”的分析,下面我们重点说明二者的差异性。

(一)语义的差异

通过分析“次”与“回”各自语义生成的过程,我们发现二者在对事物或者动作进行计量时都突显一个语义特征即[+过程],并且计量的事物和动作发生的过程应该能重复出现。但“回”有时还具备动作行为过程的描写功能,即存在[+时间性]和[+曲折性]。若只是强调对动作行为过程的计数,“次”与“回”能够互换;如果要突出这个过程的曲折性,则只能使用“回”。另外“回”作定语修饰“事”时大多数情况下相当于“件”,例如“这是怎么回事”,这里不好换做“次”。当然“回”表示小说和评书的章节时,就相当于“章”,也不好换做“次”。

(二)搭配的差异

我们发现一些表次序和频率的前置语素常和“次”搭配成词,它们有“屡、首、再、初”等,组成“屡次、首次、再次、初次”后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表达的是动作行为的次数。然而,它们不能同“回”进行搭配组合,不能说成“屡回”、“首回”等。例如:

①他还屡次上书,指出窦宪的骄横。(《资治通鉴全译》)

②不过他还是首次,对一个女孩子表现出如此发自内心的真诚。(《文理双修》)

③土耳其再次零比零逼平美国。(《厦门晚报》)

④他有一种初次上台接受评委打分的感觉。(《厦门商报》)

在“修饰”事物时,“次”与“回”适用对象不同。“次”与数词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时要求修饰的名词性词语能够重复出现,例如“一次事故”、“两次手术”、“三次会诊”。有时数量词与名词间可以加“的”,如“几次的调研结果”。而“回”修饰的事物一般只能是“事”,“回”与“事”之间不能加“的”,数词仅限于“一”和“两”,例如“这么一回事”,此时“回”相当于“件”。“次”后直接修饰的不能是单个的“事”,不能说“一次事”。而“回事”的组合已经固化。

(三)重叠的差异

“次”与“回”都可以用“一XX”的方式重叠,例如“我一次次帮他,他却不知道感恩”、“一次次的采访,其实就是一回回接触社会”。通过检索CCL语料库,我们发现使用“一次次”的句子有691处,而用“一回回”的句子很少,仅有9处,其中有5处是与“一次次”对举的情况,两处出现在具有诗歌语言特色的句子中,两处则用于章回小说。可见“一回回”使用频率低,我们一般会因为要达到某种修辞效果而使用“一回回”。此外,“次”还能以“一X(又)一X”的方式重叠,例如“我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在语料库中找到“一回一回”的句子仅有两例,“一回又一回”的例句没有。综上可知,动量词“次”具有较多的重叠形式,使用频率颇高,而“回”一般不大采用重叠方式使用,除非是出于某种特殊目的或表达的需要。

(四)色彩的差异

“次”与“回”的语用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方面。[9]我们发现“回”具有较强的口语色彩,CCL语料库中关于“回”的句子主要是来源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口语,例如“建华她吞吞吐吐地说:‘上北京,再试一回”。“次”则没有这个限制,口语和书面语中都频繁使用“次”。在感情色彩方面,“回”多与“哭”、“挂科”等包含负面色彩的词语搭配,表达的是说话人持有的情感态度,例如“大学四年他一回也没挂科”。“次”则没有这样明显的特点,能够与“次”搭配的动词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因此,“回”在人的情感表达上比“次”更有效果。

结语

“次”与“回”是一对容易混淆的近义动量词,在很多情况下二者可以互换而句意不受影响。为了弄清它们的区别,我们分别分析了“回”和“次”的语义生成和具体用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回”和“次”都有过程义,但“回”有时具有曲折义,这时不能用“次”替换。二者在搭配和重叠方面,“次”表现得更加灵活,“回”搭配的前置语素有限,且修饰名词时只能是“事”,用于重叠的情况也较少。语用差异上,“回”多用于口语,“次”不受此限制。最后谈谈不足,本文的分析是建立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因此生活中人们对这两个动量词具体使用的情况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文,1996,(2).

[2]刘街生.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义特征[J].语言研究,2003,(2).

[3]卢福波.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郑桦.动量词的来源[J].宁夏大学学报,2005,(2).

[6]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

[7]金桂桃.也论“回”与“次”[J].学术论坛,2008,(7).

[8]仝国斌.论“回”与“次”[J].郑州大学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邵先强(1993-),男,安徽省来安县人,黑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方向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搭配语义差异
相似与差异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教材之我见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动词open的搭配研究
“反而”的语义韵考察
基于BYU语料库的英语专四词汇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