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湖小瀛洲的禅境营造手法

2018-09-04方速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景观

方速

摘 要:小瀛洲是水上园林之经典,亦是开放式造园之典范,文本从小瀛洲景观的格局与营造、意境与禅境等方面逐步展开,浅析小瀛洲的禅境营造手法。

关键词:小瀛洲;禅境;景观

禅境,它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它是一种“心灵所向”,佛家“入定”的方法之一就是禅。小瀛洲,为西湖基本格局“一山二塔三堤三岛”之三岛中最大者,其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四季皆景,人们将它冠名为“蓬莱”。小瀛洲在提名之初就透着浓浓的禅境,清康熙巡幸时题额“三潭印月”,还筑“我心相印”亭,“我心相印”是佛家禅语,意为彼此心领神会。静观小瀛洲岛,能感受到小岛水天、水月、天人、心物融合为一体,这天水相容的意境,亦是禅境,也传达着西湖佛教文化的内涵。

一、小瀛洲的景观格局与营造

小瀛洲作为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以“田”字形为平面格局,岛的南北以九曲桥相连,岛的东西以柳堤相接,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独特水上园林景象。小瀛洲的景观格局不仅只局限于岛上,且向湖面延伸,形成一种独特的“点”与“面”的水上景观格局,景致奇特,表达无尽的诗情画意。作为一座水上园林,岛内水系清晰明朗,虽没有《园冶》中描述的涧、曲水、瀑布,但整体水系有着不同的特色与景致,水上有桥,水上有石,水上有亭。在岛上,可感受苏轼诗中所说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夜幕笼罩下,西湖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之间的美妙景观。西湖的美来自西湖水,岛上更因水的美而显灵动。岛上云雾氤氲飘渺,水光与天色相浑,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观正是能让人感受到佛法无边,法无定法的美妙意境。

“鱼沼秋蓉”为岛上著名景点,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品題的西湖十八景之一,“鱼沼秋蓉”景点历来遍植木芙蓉,木芙蓉是非常美丽的花卉,北宋文学家曾用“没人初醉”、“露染燕脂”来形容它,著有诗作“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描写木芙蓉象征着贞操与纯洁,这也正是这一著名景点的禅境所在。唐代诗人王维著有《辛夷屋》一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大意就是在一个极幽静的自然环境下,木芙蓉自由开落,没有人欣赏也无关系。王维因信奉佛教,所以他表现的诗句里都能体会到一种万物悠然自得地状态,体现了他心中的禅境。如今我们读起这首诗来似乎更能感受到《华严经》所阐述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的意味了,虽然说一个众生与大千世界相比是渺小的,但他所具备的潜隐的佛性是无上的,是涵盖大千宇宙中的一切智慧。现在看来,小岛上的“鱼沼秋蓉”这一景观,应该就是当时营造者心中禅境的完美诠释吧。

小瀛洲在景观营造中处处体现着禅文化的印记。据早年崇祯版画显示,小瀛洲的形成初期有大量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水草、沼泽、柳树等,这些都是佛教常用的植物,从这也可看出,佛教思想很早就已根植于小瀛洲。如今岛上植物、花卉种类繁多,却依然保留着早期种植的一些格局和物种,春有玉兰、丁香,夏有紫薇、荷花、睡莲,秋季丹桂飘香,寒冬腊梅吐蕊。这些景色看上去层层叠叠,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一副副美妙的山水画卷,也传达着古人无尽的美好祈愿。

二、小瀛洲的意境与禅境

关于“意境”一词,辞海释义为“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一种意的“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形神统一的体现。直接谈小瀛洲的意境,其实略显肤浅,笔者认为,小瀛洲的意境实则是处处彰显禅境,而在禅境中又时时蕴藏着意境。

韩拙在郭熙“三远”的基础上,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阔远”、“迷远”、“幽远”。后“三远”是前“三远”在空间表现上的增补。在小瀛洲岛上足以能感知这种“前三远”的实景构境和“后三远”的虚景构境,足以能感受“远”与“远”之间的构境意境。在岛上行走,放眼湖面,碧水清亮,粼粼涟漪,岸边树木婆娑,水天一色,山水叠秀,远处蓝天与群山围抱,如影如现,至夜幕四合,一轮明月印三潭,物我相融,天人合一,让人感受“物我相容”的境界。这也就是这座水上园林的韵味,在天水相间处足以体会“阔远”的意境。(图)

“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韩拙用“烟雾”和“野水”来营造迷远。小瀛洲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岛上空气湿润,尤其是春夏季,时雨时雾,如隔雾纱,似有烟云,置身其中,堤、岛、亭、树在慢慢流动的雾气中若有若无,让人如梦如醉、如幻如影。却也能让人感受到小瀛洲“烟雨迷蒙古塔羞”的意味。与卍字亭相对的白墙黑瓦围墙里,有一“竹径通幽”景点,里面种有茂密的竹林,“竹径通幽”一词出自唐代诗人常健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大意为: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竹影婆娑、清净恬静,如此美妙幽静的景致,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小岛上的“竹径通幽”景点正是传达出唐代诗人诗中的意境,笔者理解这也就是韩拙笔下的“幽远”表达吧!

小瀛洲的园林雏形形成虽比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成稿早约500多年,但其表现出来的造景理念却极为成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理念也受我国古代禅学思想的影响,也正是小瀛洲呈现给世人的风貌特征。可见,历代人在小瀛洲的营造过程中,对传统造园的理解甚至更早,这也是历代人的智慧结晶所在。“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头望,蓬莱宫在水中央”。这也便是小瀛洲意境之体现。小瀛洲的景观营造上处处都有佛文化的印迹,也处处都体现着佛教文化的意境。

结语

当下,传统造园的理念在城市化进程中似乎已越走越远,取而代之的便是“快捷式”造园、“元素化”造园,惟有少数学者和文人依然专注于传统造园的理念和手法,执着与“境”的体验和感知。笔者认为只有达到了心灵中的“境”才能达到造园里的“境”,反之,一切皆无境。小瀛洲能留存至今,传统造园手法能被世人所感知,是一种精神物化的完美合体,亦是“境”在山水画论与造园理论中的完美诠释。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乡土景观的场所精神营造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景观平面图》
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乡村景观
世界景观的四季之美
创意涂鸦
有趣的户外
骑兵与绿手(大家拍世界)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