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徒劳

2018-09-04董宇航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徒劳孤独

摘 要:《质数的孤独》是乔尔达诺的一部关于爱与孤独的小说。作家以“孪生质数”比喻男女主人公之间关系。柏拉图在《会饮篇》提到,由于被分裂成两半,人们永远在追寻着丢失的另一半。但这种寻找是没有结果的,爱的悲剧便在于此。

关键词:孤独;孪生质数;徒劳

一、质数个体的孤独意识

哲学层面的孤独表现为主体与认识对象疏离导致的精神虚空。《质数的孤独》中,主人公爱丽丝和马蒂亚就是深陷于孤独中无从自救的个体。

由于父亲逼迫,爱丽丝不得不参加滑雪训练。一次事故使她的腿落下残疾,歧视使她逐渐变得自卑孤独。这是她自我封闭的最初根源。她缺乏正常的成长经历,由于残疾和家人的关系变得疏离而冷淡。她想要和薇奥拉成为好朋友,薇奥拉却心生嫉妒而背叛爱丽丝。在她的童年时光里,自我的封闭均是来自于外界的伤害,而自身的偏执和忧郁又加重了这种伤害带来的心理感受。为了报复薇奥拉,她用玻璃切割文身,以此毁灭自己尝试与其交好的证据。残损的身体作为承担孤独的载体,一次又一次的被孤独伤害。

不同于爱丽丝的“被拒绝”,马蒂亚是主动拒绝这个世界的。他的孤独来源于童年的一次失职——妹妹的失踪。自责和悔恨使他陷入了自闭的深渊,他变得沉默寡言,在无法言说的内疚中选择用自残的方式麻痹自己。他并不希望获得拯救,这是他和爱丽丝的不同之处。他主动将自己封闭起来。

爱丽丝与马蒂亚都是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孤独个体。特殊的童年经验促使他们脱离人群。童年创伤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他们并不试图淡忘,反而通过自残等方式一再强化痛苦的体验。他们同样敏感,而又带有着无人理解的忧郁。

二、“孪生质数”的相爱

质数是整部小说的核心隐喻,它体现了关于爱和孤独的思考。语言学家Musolf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饰方法,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工具,依靠概念域之间的投射,人们建立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一个概念认识另一个概念。作者利用质数这一概念来对小说的主题进行隐喻性的表达。马蒂亚热爱数学,热衷于研究质数。由于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它们之间的距离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更特殊的是“孪生质数”,“是离的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小说正是基于质数和孪生质数的特点,来铺展马蒂亚和爱丽丝两人年少期间不断交叉、靠近的生命历程。

马蒂亚与爱丽丝在薇奥拉精心安排的派对上相遇了。伤痕作为一种媒介拉近了彼此的联系。爱丽丝首先注意到了马蒂亚的伤疤,两个有着相同烙印的灵魂彼此吸引。之后二人之亲密关系的建立是自然的,虽然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常常处于胶着状态而缺乏有效性:爱丽丝占据着交流的主导权,基于和马蒂亚的相似,她在他这里并不会感到“被世界拒绝”,所以肆无忌惮的在他面前展示自己本来的面目——混乱而任性的行为。马蒂亚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时常保持沉默。他虽然时常无法忍受爱丽丝的无理取闹,但此时的他们感觉都是逃离了外部世界转而回到二人的空间中来。马蒂亚应爱丽丝的要求为她除掉腹部的文身;他们扮演新郎新娘拍合照;毕业时马蒂亚向爱丽丝透露年幼时的往事,爱丽丝给予他深情的吻……两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理解与信任,似乎孤独的病症在此时已经要被对方治愈。

在《会饮篇》中,关于阿里斯托芬之爱有这样一个描述:开初之时,人是个有四只手,四只脚,两张脸的球体,由于骄傲自大被神惩罚,他们被切成两半,从这个时代开始,人类体验到对另一个人的爱,爱可以通过试图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来治疗他们曾经的创伤,使他们回复到古老的自然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破裂了的浮木,永远的追求着自己失去的另一块浮木。这种带有宿命性质的寻找十分动人,灵魂的本质在于它的推动力,它使人们在身体之外看到其他许多相似的东西而得以重新结合,回复原初。

马蒂亚和爱丽丝的爱情便蕴含着这种寻找的意味,带有创伤的相似的灵魂对彼此的确认,以及来自内心深处对被理解的渴望,希望伤痕被对方医治,重新变回完整而强大的“最初的人”,不再畏惧世界的进攻和搅扰。两个遥遥相望的质数个体,在此刻似乎已经满足于对方对自己的成全。

三、寻觅灵魂的徒劳无功

“愛我是基于对自身的了解”,“一半”在身体之外的爱中触碰到了“另一半”的灵魂。爱的相互性和特殊性在阿里斯托芬之爱这里得到了完美的阐释。但回归到这种描述中不难发现,神话的后来,第二代人天生就成了“半个人”,他们四处游荡,继续寻找着另一半,但他们自以为同样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不过只是一种错觉,这种寻找已经不具有最初拥抱后合二为一的意义了——他们已经不是“圆球人”。这也预示着寻找的悲剧,每个“一半”都变成了孤独而坚韧的个体,并且已经寻找不到“另一半”。

马蒂亚和爱丽丝“孪生质数”的微妙身份,并不能消除二人之间的差别。由于创伤的相似,他和爱丽丝格外接近,与世界的格格不入营造了二人之间不受打扰的空间。但令人遗憾的是,当这两个孪生质数慢慢接近时,才发现二人之间不可忽视的鸿沟。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是本质上的疏远,当合数与质数的差异被排除出去之后,质数本身不可避免地回复到孤单个体,没有能力容纳异己的事物。这种差别让他们逐渐意识到,两个灵魂并不能严丝合缝的拥抱住彼此,继而变回“最初的人”。“孪生质数”即使再接近,却也不能触碰到对方。

二人之间的差异阻碍了灵魂的合二为一,而双方起初试图忽略这种差异的努力最后被证明是失败的。多年后爱丽丝一封信的召唤迎回了流浪在外的马蒂亚,最原初的爱使得二人都那么渴望着相见,但他们也无不遗憾的意识到,这种对于“另一半”灵魂的渴求是徒劳的,虽然都在迫切寻找着,但已经发现灵魂自身本就拥有不能被成全的缺憾。“如今的马蒂亚已经懂得,选择只是短短几秒钟的事儿,然后用余下的时间来还债”,“那几秒钟就在眼前,而他已经不能再犯错误了”。他想到了自己童年曾徒劳的寻找丢失的妹妹米凯拉,对于马蒂亚而言,这种寻找是毫无无益的,“响应对爱丽丝的召唤只会让自己溺毙其中,永远迷失自我”。

几乎在同时,爱丽丝也明白了寻觅“另一半”灵魂的徒劳与虚空,马蒂亚最终离开爱丽丝的房间时,“她又看到了马蒂亚手心上那个深色的环形疤痕,就像一个神秘的、不可磨灭的标志,被无可挽回的封存在那里。”这个疤痕象征的消失,预示着他们关系最终的断裂。爱丽丝终于意识到,她回到了当年事故中无人救援的时刻,“现在也和那时一样,没人知道她在哪里,这一次同样没有人会来,但她已经不再有任何期待了。”她不再试图去强行拥抱另一半不合适的灵魂,而是接受了孤独的不可违抗。

爱本身是自由的,爱的双方基于相似的灵魂而相互靠近,但两个灵魂却并不能完全契合,爱的悲剧便在于此。像是马蒂亚和爱丽丝,虽然爱,但最终的结局是走向分离。如同柏拉图在《飨宴》中提到,可能终其一生,人都未必会寻找到另外一半灵魂。

参考文献

[1]李丽丽:《柏拉图爱欲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保罗·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文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安希孟:《孤独的哲学》,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董宇航,女,汉族,1994—,山东邹城,西北大学,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流散裔文学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徒劳孤独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水流声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谁的江南
隧道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