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月记》与原典之比较

2018-09-04吴江舒悦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自我

吴江舒悦

摘 要:以中国唐传奇《人虎传》为原典资料创作的翻案历史小说《山月记》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成名作。本文将对比《山月记》与原典资料中三个意象的变化,利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心理学视角浅析中岛敦“自我怀疑”和“宿命”的创作主题,分析其内心世界。

关键词:中岛敦;《山月记》;原典资料;意象分析;本我·自我·超我

被称为“芥川再生”的日本作家中岛敦自幼受家族氛围影响精通汉学,创作了包括《名人传》、《李陵》在内的诸多具有高度独创性的“翻案历史小说”。其中于1942年(昭和十七年)2月发表的《山月记》使作者一鸣惊人。同年5月开始连载的《光与风与梦》曾被推荐为“芥川奖”候选作品。然而,这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在成名后不久便因哮喘恶化,于同年12月4日去世,年仅33岁。

值得注意的是,中岛短暂的作家生涯与好友深田久弥对《山月记》的推荐密不可分。中岛在因病至南洋厅就职前把《山月记》、《文字祸》、《光与风与梦》的原稿托付给深田。据好友订本久春回忆,中岛的作品几乎只给几位挚友阅读,他甚至曾评价自己的作品道“这是我写的一些东西,看完后就烧掉吧。”1此举此情与《山月记》中的李征甚是相仿。可见,《山月记》研究对分析作家心理有特别的意义。本文将聚焦意象变化,结合文本分析并上升作家心理研究进行具体探讨。

《人虎传》与《山月记》的意象比较研究

从原典材料到小说《山月记》,中岛敦通过“月”、“虎”、“诗”三个意象的变化将李征的“内心”进行“外化”,塑造了与原典完全不同的主人公形象。

在意象分析方面,本文对“月”稍有侧重的原因有三:首先,中岛的作品中改题之作较多,例如《光与风与梦》原题为《讲故事者之死——五河庄日记》;原稿命名为《莫北》的遗作《漠北悲歌》在出版时由深田久弥改为《李陵》等。2《山月记》和《牛人》是中岛作品中较少的最初便由作者定题的作品。3由此判断《山月记》标题意象具有特殊意义。其次,虽然文章以“月”命题,但文本中月的体现却很少。最后,中岛敦本人汉诗才能颇高,对于与李征同为陇西人的“诗仙”李白所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想”*,笔者认为作者有所隐喻。

(1)月:意象的新增

在《山月记》文本中“月”意象共出现7次*,原典中仅出现在汉诗中,故新增6处:

借着残月的微光穿行在林间草地上时,果然有一只猛虎从草丛中跳了出来。眼看老虎就要扑到袁傪身上,却突然一个翻身,躲回了原来的草丛里。4

月作为李征认清老友的时间条件及两人随后相认的见证者初次登台,同时烘托了悲戚冷清的氛围。

等我意识到时,小臂和肘弯那里似乎都生出了绒毛。到天色明亮一些后,我在山间的溪流边临水自照,看到自己已经变成了老虎。4

文中的第二个月通过光的形式出现。李征借助月光和溪水照见自己化虎后的形象,完成了最初的自我认同。在《人虎传》有类似描写:

左右手攫地而歩,自是覺心愈狠力愈倍,及視其肱髀,則有毛生焉心甚,異之既而臨溪照影,已成虎矣。5

月意象的增加導致“溪水”不得不与之“同分一杯羹”。此外,此处再次强调了月亮在李征从人变为人虎,再从人虎彻底成为虎过程中的见证者角色。*《静夜思》在日版本为“山月”

其时残月冷照,白露滋地,吹过树间的寒风宣告着拂晓即将来临。4

第三个月伴随冷清的白露,依旧以残月的形态出现,同样具有暗示时间营造氛围的作用。作为新的时间节点,此月引出了李征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有汉诗中月之思乡的迹象。

昨晚,我又在那里对着月亮咆哮了,想要有谁能明白我的痛苦。可是,群兽听到我的吼声,唯知畏惧,跪拜。清山,野树,明月,冷露也只知有一只老虎在狂怒地咆哮。即便我呼天抢地地悲叹,了解我心情的却连一个都没有。4

曾经,虎榜、职位、友人袁傪都是李征做为世俗之人博学多才、天资聪颖的见证者,而其化虎后的悲伤却连明月也不可昭。在此,月象征着情感寄托,反映李征寻求慰藉而孤独无助。

猛虎仰头朝着已经失去光彩的白色月亮,几声咆哮后,忽然又跃回原先的草丛,再也不见踪迹。4

此处为文章尾声,月在此终结的不仅是此次偶遇的经历和孤寂,其作用与袁傪相似:作者借再会袁傪展现了李征的人性一面,而月则是作为自我发现的见证。李征托付完作为人的牵念后向月咆哮,隐入月中,诀别友人,代表了“人的李征”的死亡。

综上,“月”作为一个脱离世俗也脱离人心复杂斗争的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被赋予了层次丰富的内涵。基于对原典“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中“月”字的想象,新增的“月”在文章结构,环境描写,以及象征意义上各具作用。

(2)虎:内涵的削减

《人虎传》中有18处虎的描写,《山月记》不仅与其数量一致,在象征人性原始欲望及代表与社会的隔阂等方面的寓意也依旧保留。但通过分析其内涵的削减可见二者区别显著。

其一体现在化虎后自我认识的嬗变上:

悲慟良久,然尚不忍攫生物食也。既久,飢不可忍,遂取山中鹿豕獐兎充食,又久,諸獸皆遠避無所,得飢益甚。一日有婦人從山下過,時正餒迫徘徊,數四不能自禁,遂取而食,殊覺甘美。5

我立刻想到了死。可就在这时,一只兔子从我眼前跑过。在看到它的那个瞬间,我体内的“人”突然消失不见了。当我体内的“人”再次醒来时,我嘴上沾着兔血,周围兔毛散落了一地。这便是我作为老虎的最初的经历。4

从不忍残害生灵到捕杀山中小兽充饥以及最后残忍食人,《人虎传》中虎的自我认识有一定过程。而《山月记》的虎性却是人性瞬间消失的失控。正如李征成虎时的缘由未知一般,一切似乎是宿命的安排。而“宿命”是中岛敦创作的重要主题:《李陵》中李陵的悲惨命运;《木乃伊》中帕留斯卡斯的前世循环;《北方行》中对上帝的控告6等,都有所体现。在此,为表达“宿命”主题,作者减少了原典中“虎”自私残忍的内涵。

另一点区别在于化虎的原因。

吾遇故人則無所自匿也。吾常記之於南陽郊外,嘗私一孀婦,其家竊知之。常有害我心,孀婦由是不得再合。吾因乘風縱火一家數人,盡焚殺之而去。此為恨爾。5

虽然原典作品中也有“徴性疎逸,恃才倨傲”的描述,但并没有把化虎归结为精神冲突,而是直接写明了私通妇人之事,显现出原作者以“因果报应”进行教化的意图。

删除通奸的情节,抛弃原典教化意义,中岛敦旨在强调李征化虎原因的内在性。学者瓜生研二对于“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的虎变总结受到学界普遍认同,这指出“自我问题”在中岛创作中的线索,笔者将在后文分析。

(3)诗:寓意的迁移

诗意象在《人虎传》中有两处,仅作为客观物体存在。而《山月记》中有17处,主要是“诗业”,“诗家”,“诗人”等李征理想的象征。根据上文中化虎原因的分析,以诗名垂千古的超现实理想和行动缺失替代了原典作品中的因果报应论,迁移出了代表中岛敦自我彷徨的超我内心。*为避免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差异,本文计数均以日文原文为参考,详见青空文库https://www.aozora.gr.jp/c ards/000119/files/624_14544.html

“本我·自我·超我”与意象后的作者心理

“本我·自我·超我”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心理学的内核。其中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是从压抑本能要求而进化来的,指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有三个作用,除了抑制本我的冲动及对自我进行监控,还包括“追求完善的境界”。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需要自我的调节。7

在前文分析的三个意象中,“诗的理想”较为明显的表现了李征追求完善境界的超我情结。

弗洛伊德在理论创建晚期加入了超我中自我理想的成分,即个体以超我所认同的对象为榜样,努力实现自己(想成为什么人)的理想。7

超我作为本我的对立面并不代表着完美的存在,而是完美的空想。本我的原始欲望在李征身上并不占主导,从中岛敦对“虎”之本我的削弱不难看出。成为“诗仙”的理想高于家人的生死是超我的极端例证。“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则来源于超我追求的挫败。正如弗洛伊德所述,无论是本我猖獗还是超我过分都是一种病态,自我的调节才是人维持现实社会中自我存在的最好办法。

事实上,对自我的怀疑正是中岛敦创作的一大主题。以《山月记》为例,“月”意象作为文章之眼承担着李征自我旁观者的角色。当他清晰的看到自己对家人的不负责,对理想的葬送的错误时,月并不能理解虎啸中的懊悔不甘,但却接纳了李征最终的命运,成为他隐于世的庇护所。这更加衬托了自我在李征心中的微弱,也体现中岛的自我怀疑。

此外《我的西游记》、《过去帐》等作品中也印刻着自我怀疑的影子。以《我的西游记》两篇中悟净与悟空的形象为例,沙悟净在我国原著中是处事圆滑,深谙世事的“老好人”形象,在中岛笔下则变成了“非行动的怀疑癖、性格的自卑感”8的代表,而孙悟空依旧是绝对的行动派,自我甚至超越自我的行者。

中岛敦以“宿命”为归宿的自我怀疑中,超我过剩值得重视。这与作者的多病,年少的经历,甚至自小缺失的母爱不无关系。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可以说,中岛敦的世界观建立在很强的父性认同之上。超我的过早形成隐隐影响着他的自我塑造,也成为了其作品探求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2]谭晶华.中岛敦作品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6:导读6-12

[3]李俄宪.中岛敦小说的创作流变与《左传》[J].外国文学研究,2005(02):133-138+176.

[4]中岛敦著,韩冰 孙志勇译.山月記.中华书局,2013

[5]李景亮.人虎传.国译汉文大成:http://www.ge ocities. jp/sybrma/122jinkoden.html(句读由笔者标注)

[6]郭勇.中岛敦文学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23

[7]林崇德等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1770

[8]平林文雄.中岛敦注释鉴赏研究.和泉书院,2003:160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自我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
中国商业广告中的“自我”呈现
对戏剧艺术表演中自我与角色关系的探究
认同的崩溃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