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8-09-02刘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刘东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在深度教学中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达到深度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深度教学 培养学生 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果,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生学习语文课,如何观察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要让学生明确“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1.观察的顺序性:由于学生第一次观察大树,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不能胡乱看一气。“求实、客观”是培养学习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对写作更有帮助。

3.观察的目的性:学生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过多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写作习惯

新课程中语文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语文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学习探究活动。

三.养成及时做记录的学习习惯

“记录”作为语文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清晰地体现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同时,由于“记录”以书面形式再现了学生科学实践的过程,使其提供的信息可超越时空限制变得“可视化”,这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观察学生学习的窗户,搭建了一个来回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台,让教师在“做”与“回应”之间建立了联系,使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还可在课后回望学生走过的轨迹,通过对“记录”做进一步解读,更客观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语文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善于开发利用资源,勤于实验的习惯

语文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然而现实中,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读物或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素材,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语文。因此,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和写作素材。

总之,担负语文学科教育,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將决定着学生后继的语文学习,追求语文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论文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华藏寺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