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革命时期重要武装起义中的炮兵

2018-08-31叶介甫

党史纵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起义军炮兵敌人

叶介甫

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此诞生了人民军队。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炮兵,炮兵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本文搜集了大革命时期几次重要武装起义中炮兵英勇战斗的故事,以此来展现我们军队炮兵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南昌起义中的第十一军炮兵营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在这次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中,参加起义的部队除有大量步兵外,当时还有一些特种兵分队,如炮兵、工兵等。

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都装备有一定数量的山炮和迫击炮。起义后,第十一军组建了直属队炮兵营。第十一军炮兵营是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炮兵团第一营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27年5月,国民党武汉政府国民革命军主力北伐到河南省,在平汉路临颍地区大败奉军,缴获张作霖部队2个炮兵团的装备。7月,第二方面军以缴获的火炮和俘虏的炮手,于武昌平湖门组建了方面军直属炮兵团,下辖8个炮兵连。不久,该炮兵团移驻江西省九江,增设2个炮兵营营部。为掌握革命武装,增强革命力量,在炮兵团组建时,党组织就将黄埔军官学校炮兵队第四、第五期的36名毕业生,如郭俊英(即郭化若)、晏雨金、来士升、郑嗣康、肖超伍、王璨、许德华(即许光达)、廖冠洲(即廖运周)等人(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分配到炮兵团工作,使党直接掌握了这支部队。7月中旬,叶挺所领导的第二十四师以“东征讨蒋”的名义离开武汉地区,开赴九江待命。同时将方面军炮兵团第一营的2个连调归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建制(炮兵团第二营的2个连调归第四军第二十五师)。

部队到达九江后,师领导决定将调进的2个炮兵连和原来师建制内的炮兵连扩编为师炮兵营,下辖3个山炮连。每连装备日本大正六年式山炮(或克鲁伯山炮)4门。营长邝书萍,连长分别为张乃鑫、陶明鹏,3个连党代表分别为庄萍生、谭瑞麟、张力之。7月25日,第二十四师炮兵营随部开赴南昌。到达南昌后,根据起义军指挥部的部署,开始调整部队组织机构。这次变动中,第二十四师炮兵营改称第十一军炮兵营(实际上,第十一军没有单独设指挥机构,军长叶挺就在第二十四师师部)。8月1日凌晨,该营随部参加了起义,向国民党驻守南昌城内的军队发动英勇的进攻。

起义前夕,即8月1日中午,聂荣臻在马回岭得知南昌起义已取得胜利后,立即发动第二十五师起义。他亲自率领第七十五团以“打野外”为名开出驻地,急速向南昌开进。其所属炮兵第二营从德安车站赶乘火车,于当天黄昏时分到达南昌市区,与先期到达的第二十四师炮兵营的战友们会师。

8月2日,从马回岭赶来起义的部队全部到达南昌,随即进行了调整,补充周士第任第二十五师师长,孙一中任第七十五团团长,第二十五师归第十一军建制。

起义成功后,部队按原定计划分批撒出南昌,向广东进军。第十一军炮兵营随第二十四师于8月4日开始撤离南昌。因担负全军后卫掩护任务,至5日全师方撤离完毕到达临川。当时正值酷暑,骄阳似火,加之道路崎岖难行,病员逐日增多。沿途群众因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逃避一空,给起义军的饮食住宿等造成了不少困难。特别是有重武器装备的炮兵和机枪分队,因找不到民夫,骡马又少,很多武器、弹药及装具要靠人背肩扛,负荷量超重,行军极为艰难。炮兵部队将火炮、炮弹等分捆成几大件,人员分成几个小组,轮流抬着行军,许多炮手的肩都被压肿了,皮磨破了,渗出了血迹。

起义军一路征战,半个多月后,第十一军炮兵营配合步兵在会昌城打了一次大仗。

那是在8月25日夜,起义军后卫部队突然接到进攻会昌的战斗命令,立即高速向会昌疾进。因走错了路,部队于次日9点多钟才绕到会昌城的西南河边。这时,先头部队已经与敌人交上火。七十五团在准备渡河时,团长令一营临时参谋廖运周到军指挥所受领作战任务。当廖运周赶到军指挥所所在的一个高地附近时,看到前面一座高地上有好几门火炮指向敌方。陪同的战友告诉他:第十一军炮兵营已在那个山头占领阵地,军指挥所就在炮兵阵地后面,因炮兵目标大,敌人的炮弹经常落在指挥所附近。廖运周快到指挥所时,便清楚地看到炮兵战士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有的操炮,有的搬炮弹;工兵连长李燊指挥工兵战士在抢修工事……这时,廖运周的心情异常激动,也顾不上多想,赶紧到指挥所受领任务。

到指挥所后,叶挺简要地介绍了当前敌我情况后说,第七十四团正在对敌进行攻击中,钱大钧部据险顽抗,我进攻受挫。命令你们第七十五团迅速投入战斗,一定要把城西高地拿下来!临走时,叶挺反复叮咛:“部队迅速过河,一分钟也不能迟延。”他还指着对面高地上的炮兵阵地,饶有风趣地说:“如果你们不迅速过河,炮弹可就要追上你们喽!”

廖运周疾步赶回团部,向团领导传达了叶挺的命令。在炮兵的有力支援下,七十五团迅速渡过了河,又连续夺取了敌军侵占的3个山头,占领了城西南的一个制高点,这里也是敌人的一个主要阵地。在炮兵的配合下,起义军激战到下午4时,攻占了会昌城。

我军占领会昌后未及休整,次日早上,敌黄绍竑部又从洛口进攻会昌,并占领城北高地。第二十四、二十五师奉命迎击敌军,双方争夺激烈。炮兵以有力的火力支援步兵反击,战场形势开始转变,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9月中旬,起义军进占广东大埔三河坝后,为阻击敌人,朱德率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导团驻守三河坝,警戒梅县方面的敌军。第十一军炮兵营随第二十四师继续向潮州、汕头方向挺进,后因遭敌重兵围攻而溃散。

10月1日,敌军向三河坝阵地展开猛烈进攻。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导团与敌激战两天两夜。战斗中,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前身为叶挺独立团)迫击炮连向渡河的敌人船只猛烈射击,配合步兵打退敌多次冲击,并摧毁了敌人的炮兵阵地,直至打完最后一发炮彈,才撤出阵地。三河坝战斗,起义军予敌以重大杀伤,但终因敌众我寡,又无后援,被迫撤出战斗向潮汕方向转移。此后,起义军余部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向广东北部地区转移,由于只剩下少量迫击炮,便不再编组独立的炮兵部队。

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人民炮兵的历史揭开了第一页,虽然这支年轻的炮兵队伍随着起义军的失利而消散,但它仍然在我军的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州起义中的炮兵

广州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叶剑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该团名义上隶属张发奎,但实际上是我党直接领导下的一支武装力量,团设党支部,连有党小组。当时,叶剑英任第四军参谋长兼任教导团团长。

1927年10月下旬,叶剑英从广州发来电报,令教导团开到广州,进驻四标营。叶剑英对全团进行了整顿,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并要张发奎重新发放武器。但张发奎对该团不放心,派他的表弟朱勉芳为教导团的教育长(参谋长),另外还派了几名亲信到教导团担任营长、连长,企图对该团进行控制。

11月26日,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反击国民党反动派。12月4日,张太雷在黄花岗召集教导团的200多名共产党员举行会议,说明广州起义的意义和教导团所担负的战斗任务。与会全体人员都充满胜利的信心。但此事很快被隐藏在教导团的“孙文主义学会”特务向张发奎告密,张发奎立即调动军队回广州,企图解除教导团的武装,扑灭这次起义。

广州起义日期原定于12月13日,由于外地敌军已向广州疾进,革命军事委员会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于11日行动。

11日零点,教导团的共产党员开始行动。首先把反动的教育长朱勉芳镇压了。在同一时间里,各连分头把第二营营长、第三营营长、工兵连长等军官也统统抓了起来。

11日凌晨2时许,各连小声地发口令把队伍带到团部前面操场集合。全团分东西两边对向站队,张太雷、恽代英、叶挺等起义领导人从团部进入队伍夹道中间。张太雷首先讲话,接着,恽代英也讲了话。他们阐明了起义的意义,鼓舞了部队士气,增添了大家的力量。最后,起义军总指挥叶挺宣布:“各营、各连、各排的攻打目标,按照昨天军官会议分配的任务执行,现在按路程远近次序,分途出发。”

袭击敌薛岳司令部的教导团炮兵连第三排首先打响了广州起义的第一枪。薛岳司令部坐落在东校场西北三层大楼里,楼南驻有该师的特务营,距离四标营最近。起义部队在大门口散开后,向敌营内开枪射击。枪声打破了夜空的沉寂,敌门卫惊恐万状,仓皇退入院内。营房内正在酣睡的敌士兵,突然被一阵枪声惊醒,惊慌失措,四处躲藏。起义部队迅速冲进营房,司令部大楼已空无一人,只见各寝室的枪支还整整齐齐地摆在枪架上。就这样,起义军兵不血刃地解决了战斗,敌兵四五百人全当了俘虏。稍后,革命军事委员会派来了3辆大汽车,运走了3门迫击炮、4挺重机枪、上千支步枪和很多子弹。

教导团炮兵连第二排兵分两路:一路袭击省党部;一路袭击警察分署。两路都没有开枪,直接闯入敌大门,在收缴门卫枪支后,敌人还在梦乡里。

执行急袭沙河燕塘敌炮兵团任务的是教导团第二营第五连和炮兵连第一排,当刚接近敌营附近,就听到敌人正在吹紧急集合号。五连和炮连一排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营房,分头直扑敌军的几个寝室。敌士兵正慌忙起床,起义军战士高喊:“缴枪不杀!”他们便当了俘虏。战斗只持续了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起义军的炮兵连长及五连一名学员在战斗中阵亡。

这时天已大亮,敌炮兵团的1000多名俘虏在大操场集合完毕,该团的下级军官有些原是武汉中央军校的学生,他们自动要求参加起义队伍。被允许后,他们便从炮库拉出炮车,从马棚牵出牲口,套上炮车,一个零件箱也不少,共有山炮30余门、野炮4门、重迫击炮数门,全是日本造。此外,还缴获有马枪三四百支。

攻打广九车站的教导团第六连,与驻守车站的敌保安队和1个中队英军打成了对峙,战斗非常激烈。因久攻不下,遂要求炮兵去支援。当时我炮车纵队正经过黄花向市区前进,随即派了一个炮班,携带1门山炮到达六连阵地,六连的战士们高兴得跳了起来。炮兵连续打出几发炮弹,其中有3发命中车站,房顶和墙壁倒塌了一处。敌人见势不妙,慌忙登上铁甲车向石龙方向逃跑,六连遂顺利地占领了车站。

至11日黎明前,除了在长堤的敌第四军司令部和文德路敌第十二师司令部未攻下外,整个广州市区都被起义军占领了。

广州起义震惊了国内反动派,也震动了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他们互相勾结起来,决心扑灭这次起义。11日下午,停泊在沙面江中的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军舰,将炮口对准天字码头一带的起义军阵地进行猛烈的炮击。炮弹一发接一发在市区爆炸,居民伤亡很大,房屋倒塌很多。在江北岸防守南岸敌李福林部的工人赤卫队第三、第四联队和警卫团第三营,面对帝国主义军舰的残暴横行,非常气愤,但没有重武器进行反击。为此,起义军副总指挥叶剑英一声令下,教导团炮兵连第一排率领原沙河炮兵团的士兵携带山炮数门前往,向敌舰还击了数十发炮弹。但由于没有破甲弹,未能破坏敌艦铁甲,敌舰猖狂如故。后来,又运来了15厘米口径的重迫击炮,向敌舰射击,连续命中几艘敌舰的甲板,使敌舰上的指挥塔、炮塔及其他设备均受到破坏,敌舰水兵也有伤亡。敌舰见势不妙,急速向白鹅潭方向驶去,在距我重迫击炮射程之外的水域游弋,继续猛烈向天字码头一带射击。工人赤卫队、警卫团士兵和教导团炮兵冒着敌舰的炮火,前仆后继地战斗,继续向敌舰和河南岸国民党军队射击。

11日下午2时许,叶剑英又把教导团炮兵连长叫到总指挥部,当面交代两个任务:一是到观音山(现名越秀山)去解决敌军拒不投降的一个连(原警卫团第二连);二是解决敌军后,再到观音山上架炮,轰击敌第四军司令部。炮兵连受命后立即着手准备,先是乘起义胜利之威,将山炮对准敌阵地,随后派八班班长去与敌连长谈判。敌连长看到全市都被起义军占领,炮兵连的山炮又已瞄准了自己,迫于形势,无可奈何地缴枪投降了。

此后,炮兵连又把炮拉上山顶,将炮口对准长堤方向。从山上俯瞰全市,山下房屋鳞次栉比,不知哪一座是第四军司令部。经随同上山的赤卫队员指点目标,炮手发射了几发炮弹,精确地落在敌司令部房顶爆炸。敌人顿时慌成一团,向江边逃窜,在帝国主义军舰火力掩护下,有的乘木船,有的登上小火轮逃跑了。

12日12时许,敌大批援军从花县方向开来,其先头团首先从北面向观音山进攻。起义军只有少数的工人赤卫队员在山上防守,由于寡不敌众,只好退到山下第一公园一带,继续抗击敌人。叶挺和叶剑英急令教导团李团长(由原第一营营长提升)率部夺回观音山。接受任务后,李团长召集第一营各连连长,第三营七、八连连长,炮兵连长,工人赤卫队第二、第六联队的负责人,传达了上级指示,规定了各连的任务,并组织了简单的进攻协同动作。下午2时,各部发起进攻。炮兵首先向观音山之敌进行炮击,只打了10多发炮弹,就打倒了敌阵地上的旗帜,打哑了重机枪,打伤了敌团长。敌人失去指挥,立即慌乱。起义军各部乘势纷纷吹起冲锋号,向敌人发起多路冲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敌军支持不住,纷纷向观音山北麓逃跑。3时半,起义军收复了整个观音山阵地。不久,敌人后续部队到来,接二连三向观音山阵地反扑,都被起义军击退。观音山战斗,是起义后敌我主力打得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我军阵地上水冷式重机枪都打得水沸冒煙了。

在观音山激战的同时,南岸敌人李福林部企图强渡珠江侵犯江北市区,他们在数挺重机枪和帝国主义军舰火力掩护下,几次进行强渡未逞。这时,英帝国主义的陆战队也在沙基登陆,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与工人赤卫队展开血战。我警卫团部分士兵和教导团炮兵协同工人赤卫队,打得非常顽强。

12日夜,广州四郊都发生战斗,形势急剧恶化:北面有敌军薛岳部进攻观音山;东面有敌军李汉魂部进攻沙河和广九车站;南面有帝国主义军舰和敌军李福林部进攻珠江北面市区;西面除英帝国主义陆战队登陆外,敌军许志锐部和薛岳部已向广三车站和长堤进攻。同时市内反动分子乘机抢劫并火烧中央银行,火光冲天。

鉴于上述形势,起义指挥部决定起义军退出广州,下令各部于晚上10时到黄花岗集合,转到农村去。但由于临时仓促撤退,不少起义军战士未接到通知,仍在与敌对峙战斗,损失很大。余部约1000人于13日撤出广州,后转到海陆丰地区。因为起义失利,炮兵部队也未能保留下来。

百色起义中的红七军炮兵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率部举行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建立了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这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百色是广西一个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小山城,当时人口约1万。举行起义的那天,正值广州起义两周年。早晨,山城沉浸在一派振奋人心的革命气氛之中。砸碎枷锁的劳苦大众潮水般地拥向东门广场参加庆祝红七军成立大会。会后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在以红七军为前导的游行队伍中,炮兵战士肩扛的迫击炮、由战马牵引的山炮格外引人注目,赢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欢呼声。第二天,在恩隆县平马镇召开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右江苏维埃政府,炮兵鸣礼炮3响,以示祝贺。

红七军是以原广西省政府警备第四大队、教导总队和右江农军为基础组建的。第四大队大队长张云逸在兼任南宁警备司令时,利用军阀混战之机,接管了省军械库,那里储存有桂军的山炮、迫击炮和大批弹药等军用物资。10月中旬,根据党的指示,张云逸率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脱离国民党的控制,从南宁撤出时,即把这批火炮弹药搬上船,溯右江上驶,运往百色。起义时,便把这些火炮装备了部队,当时红七军所辖的第一、第二、第三纵队都分别组建了迫击炮连。军首长对这支刚刚成立的年轻的炮兵分队爱护备至,放手让其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炮兵战士也没有辜负首长和战友们的期望,配合步兵转战桂黔边界各地,在初战榕江、重占百色、打全州、克永阳等战斗中,用炮火摧毁了敌人的许多碉堡工事,大震军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凯歌。

1930年4月30日,红七军对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后方供应基地——榕江县城发动进攻。由于头几天部队在山地雨天里行军跋涉艰难,只有第一纵队迫击炮连运来了几个炮筒,而炮座却没有跟上,有的炮还没有瞄准镜。为了支援步兵作战,炮手们只好把炮筒捆在树上射击,虽然打不准,却仍起到了威慑敌人的作用。后续部队到达后,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果断地调整了攻城部署,把掩护攻城的迫击炮配置在距城墙几百米处。下午4时,军首长下达攻城命令,3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城中,这是发起冲锋的信号。顿时,红七军的机枪步枪也一齐向敌猛射,隐蔽在城边的我攻城勇士伴着密集的枪炮声,如同猛虎般跃出掩体,迅速向被炸开的城墙缺口冲去。由于城墙较高,加上敌人的火力集中封锁,攻城未能奏效。李明瑞便从特务队(警卫连)抽调12名参加过北伐战争的老战士组成突击队再次攻城,并集中炮火压制敌人火力点。经过殊死搏斗,到傍晚红七军完全占领了榕江县城,缴获山炮数门、迫击炮2门、电台1部、步枪600多支以及大批其他军用物资。战后,军部成立了山炮连。

5月上旬,红七军又回师右江根据地,经宜北、思恩、河池、东兰,向百色前进。此时的天气炎热逼人,在山地行军,常常是汗流浃背。当时全军将士都背着从榕江缴获的战利品,张云逸也背了一发迫击炮弹行军,并一路不断鼓励大家说:“多背一发炮弹,就多一份力量!”

6月初,红七军回到了百色城郊。自从我军主力外线出击后,敌军乘虚而入占据了该城,在城内驻有桂系岑建英部1个团和部分民团共1000多人,在城周围构筑了很多坚固的防御工事,设置了火力网,在一些主要地段还修筑了碉堡。特别在城北一座险峻山峰的制高点上,修筑了大碉堡,并以1个营的兵力据守。红七军发起攻击后,两个纵队齐头并进,向敌人穿插迂回。经过一天多的激战,将敌人压到碉堡里。随后,我军又向敌碉堡发起勇猛进攻,并攻克了许多小碉堡,但城北的主要碉堡一直没有被攻克,对攻城部队威胁很大。时近黄昏,天如果黑下来,就更不好进攻了。情况万分紧急,李明瑞和张云逸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亲自到前线察看地形。经现场研究,一致认为:要拿下这个大碉堡,非用山炮不可!但目前仅剩下3发炮弹了。他们决定将1门山炮推进到离敌人碉堡约500米处的山头上以保证命中,还命令一个排的攻城分队埋伏在距敌碉堡200米的死角处待命。第二纵队第二营营长冯达飞带领战士帮助炮手隐蔽地将炮推上山,占领了阵地。当山炮架好后,广东韶关讲武堂炮科毕业的高才生李明瑞亲自测定距离,检查瞄准,下达开炮命令。第一发炮弹就命中目标,将碉堡炸开个口子。接着,又连发两弹,将敌碉堡摧毁。预先埋伏的攻击分队乘势猛冲上去,敌人丢下10多具尸体,纷纷逃命。大碉堡被我占领后,城里敌军无险可守,乱成一锅粥。我军一鼓作气突入城内,百色城又重新回到人民的手里。事后,张云逸风趣地说:“这一仗是李总指挥3发炮弹取胜的!”

10月上旬,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红七军离开右江根据地,北上作战。中旬,各路纵队先后到达河池,开始了紧张的政治动员,同时进行整编。红七军原有的3个纵队分别编为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师。整编后,军部仍编有山炮连,配备3门山炮。师仍各编1个迫击炮连。不久,红七军除第二十一师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外,主力部队踏上漫长的北上征途。

当红七军前进到罗城县境时,广西军阀白崇禧亲自率领2个师进驻长安镇拦截,并派出2个团镇守四把村,企图据险堵住我军前进道路。我军一阵炮击后,第二十师师长李谦组织部队勇猛冲杀,通过隘口,乘胜占领天河镇。

12月5日,红七军绕过崎岖的山路,向敌军重兵防守的长安镇(今融安县城)发起猛烈的进攻。长安镇,是桂北的商业中心,也是通往贵州、湘西的门户。原驻有桂系韩彩凤独立师,不久前又增派了覃连芳教导师。该镇东南面靠山,西北面临水,四周筑有土墙、堑壕,近日又增加竹签、刺棘等工事设施。红七军首长在勘察地形后,决定派兵把镇西、南面围起来,选择西面为主攻方向。下午1时,战斗在镇西圣山庙打响。我军1门山炮和几门迫击炮及重机枪一齐向敌人的工事轰击扫射。霎时,硝烟弥漫,火光四射。正当我步兵准备发起冲锋时,敌炮兵开始还击,压制我炮兵阵地。山炮连邓连长见敌炮火猛烈,迅速组织转移阵地,打几炮换一个地方,使得敌人无法搞清我炮阵地的准确位置,而我则把敌人的外围火力点一个一个地打掉了。黄昏时分,我军已突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并从三面向市中心推进。但敌人利用市内的工事顽抗,火力异常猛烈。战斗一直持续了4天,还是占领不了市中心区,红七军指战员们都十分焦急。经过反复考虑,军首长决定改为白天强攻。9日上午,我攻击部队在山炮、机枪的掩护下,向市中心区发起猛烈攻击。战斗十分激烈时,我军东边警戒部队发现敌人地方部队1个师前来增援。攻城部队只好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市内敌人,抽出大部兵力先消灭增援之敵。由于敌援军是东拼西凑起来的土匪队伍,战斗力不强,我军用山炮、迫击炮、机关枪一阵猛打,步兵几个冲锋,不到2个小时,就把这支土匪武装打得溃不成军,四散奔逃。敌人败退后,军首长考虑如果继续攻城,既要攻坚,又要打援,而且经过4个昼夜的连续作战,指战员都非常疲劳。最后决定放弃攻城,连夜撤出战斗,继续向北进发。这一仗,虽然没有攻下长安镇,但杀出了红七军的威风,打得敌人胆战心惊。

长安镇激战后,红七军继续北上,转战桂、黔、湘、粵边地区。由于中央“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使部队历尽艰险。转战中,炮兵分队装备笨重,在跋山涉水、连续行军作战中,倍加艰辛。但炮兵战士吃苦耐劳,英勇顽强,以火力支援步兵打击敌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1年1月初,红七军攻占道州不久,为突破敌人的包围,决定向桂湘粤交界的江华(今湖南永州江华县沱江镇)转移。当时寒风怒号,炮兵战士同全军一样仍穿着单衣草鞋,推着山炮,扛着炮弹,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他们有的手脚冻伤,浑身麻木,失去知觉;有的不慎掉进山沟,献出年轻的生命。这是红七军北上转移途中最艰难困苦的一次考验,但红军战士硬是以超人的革命意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在1月9日进抵江华县城。这时,敌军闻讯从三个方向扑来。军首长根据敌情,当即决定率队翻过粤、桂、湘三省边界的老苗山,向广东转移。为了轻装上路,只好将唯一的1门山炮也忍痛掩埋了。到了桂岭,由于长期连续作战,部队严重减员。军首长根据实际情况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将原来的2个师缩编为第五十五、第五十八团。但整编后的各团仍编有1个机炮连。2月初,红七军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尾追,渡过乐昌河,进至江西中央苏区崇义县境,把3门迫击炮也带了过来。接着,就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斗。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起义军炮兵敌人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沐猴而冠
浅谈朱瑞对炮兵建设的贡献
炮兵测地训练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模糊专家理论在炮兵指挥控制系统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