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涅瓦河畔的中国梦
——20世纪50年代留苏油画家六记(上)

2018-08-31

油画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艺术

你怎么能眺望涅瓦河

你怎么敢走上桥去

从梦见你的那一刻

我没有白白地因悲伤赢得名气

黑色天使的翅膀多么锋利

最后的审判很快就会来临

而那深红色的篝火

恰似玫瑰花,在大雪中绽放

1914年,阿赫玛托娃,在美丽而宁静的涅瓦河边,为自己的恋人,为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首深沉而昂扬的诗——《你怎么敢眺望涅瓦河》。几十年后,同样是在涅瓦河边,一群黄河水长江浪哺育滋养的风华正茂的少年,用斑斓的油彩和画笔,谱写下了自己的青春诗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在西方敌对国家重重包围以及冷战背景下我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却又长期贫困落后、遭受战火肆虐千疮百孔的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毛泽东当时就指出,当时的中国这个只能制造桌子、椅子、造纸,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现代化国防更是无从谈起。在这种形势下,要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除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困难外,最为奇缺的就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当时,我国科研、教育、工程技术、工业、文艺其中包括美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不到7万人。在这种形势下,新中国除采取通过国内大专院校培养的措施加以解决外,还有另外一个战略性的补充措施,就是积极开展与苏联的教育交流,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聘请苏联专家,以弥补国内人才的严重不足。1

这种一边倒的建设政策,也是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驱动下的必然产物。选派大量莘莘学子留学苏联,实际也是新中国肇始之初所做出的极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战略。从1951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为止,我国先后派遣出大量学生以及干部留学苏联。当时派遣留学生的部门比较宽泛,主要集中在国家建设急需的国防军事工业、特殊工种、冶金、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地质勘探、交通运输等领域。但也有师范、医农、艺术、法律、体育等偏文科领域。2【图1】

图1 中国留学生与列宾美术学院院长奥列施尼柯夫合影 1959年5月

在这种文化历史背景与国际社会氛围下,中国于50至60年代,先后向苏联派出七批美术学子(共计33人),留学专业方向涵盖了油画、版画、雕塑、舞台美术、工艺美术、美术史论等领域。这些艺术学子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苏联,年轻人天性好玩好动,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年轻留学生们,却以极其专注的职业精神投入到各自的专业学习之中,这是因为,“我一直记得教育部长杨秀峰在留苏预备部给我们做报告时说的一段话,意思是派往留苏大学生每人每年的费用,相当于其时250位中国农民全年耕种的收获。深知祖国人民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派遣我们出国深造之不易,我们也省吃俭用,除300卢布左右用于膳食外,其余部分都花费在购买图书画册上了。”3【图2】肩负着祖国的期望与厚爱,莘莘学子在异国他乡节衣缩食埋首学习,学成归国后也纷纷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留苏的经历,也成了他们青春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美好岁月。这些艺术留学生的群像之中,就有李天祥、林岗、全山石、肖锋、冯真、李骏几位油画家的身影,均求学于久负盛名的列宾美术学院。他们之中最早留苏的是1953年第一批选派的李天祥,最晚留苏的是1956年第四批选派的冯真、李骏。他们既是留苏学生中的佼佼者,又是新中国艺术事业的建设者。这些油画家,用激情昂扬的画笔与油彩,同样在涅瓦河边,谱写下了最悠扬动人的绘画篇章。

图2 董必武、张闻天等与留苏学生合影 1958年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肖锋的绘画世界

1. 《辞江南》

“英雄”这一名词本身就已说明:艺术家希望在肖像中强调被描绘对象的本质。这是用选择和淘汰对象的一部分特征,强化另一些特征的方法来取得成果。在这里,艺术家的才能和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他的努力使观众坚信创作的真实性。

[俄] 薇拉·穆希娜4

1960年的炎炎夏日,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奥烈施尼柯夫画室。一位有着黄皮肤黑眼睛青涩面孔的中学生,一边指挥着一位手拿长枪背负包袱的苏联模特调整姿势,一边盯着宽大的画布,兴奋地摆弄画笔。他叫肖锋,江苏扬州人。此刻,在与祖国万里之遥的涅瓦河畔,肖锋正挥动着自己的画笔,充满激情地描绘着。而其所描绘的题材,却并非波澜壮阔的俄罗斯风景,抑或风起云涌的俄罗斯历史,而是一幅称为《辞江南》的作品。这幅作品也是已在俄罗斯留学六年的肖锋的毕业创作。【图3】

画面中左侧一位新四军战士,背向观者笔直站立于连接帆船与岸堤的木板桥上;画面中间为一排士兵与乡亲相互扶持,抬着担子走向远处停泊的船上;画面右侧有垂垂老者带幼女送别状,其侧还有数位父老乡亲或挥手告别或低首整理行囊状。从现存的图像资料可知,这幅作品的构思与创作过程,历时数年且数易其稿。已在苏联的苍茫大地上学习了六年的肖锋,为什么会用斑斓的画笔,去描写江南水乡的革命历史题材?

图3 肖锋 辞江南 油画 114cm×210cm 1960年

扬州,自古为江南胜地,既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闵歌管清”的繁华璀璨,又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名士风流。无数文人骚客在此驻足,留下诗歌曲赋与浪漫缠绵。1932年,肖锋即诞生于此。虽然家贫,但是江南的氤氲温和还是熏陶了幼年肖锋的性情,也在幼年肖锋的心底深埋下乡愁的种子。但是好景不长,“七七卢沟桥事变”,大时代的激荡与战火让肖锋的童年早早地结束了。他11岁即参加了新安旅行团,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在苏北解放区,肖锋与小伙伴为了宣传抗日,画过漫画、墙头的宣传画,以及速写和木刻等。虽然绘画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还是为以后艺术道路的选择打下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在江南水乡,出于对敌斗争的需要,新四军经常要主动撤离自己曾战斗保卫过的根据地。军民鱼水情深,每次惜别,父老乡亲都是扶老携幼依依相送,这些场景让幼时的肖锋印象极为深刻。而一件发生在肖锋自己身上的事情,则给予他永生难忘的印记:“最难忘的是那些反扫荡的日子。一次,我的双脚冻伤,在被送往后方医院的途中,是一位老大爷把我的双脚放在怀中温暖过来,才免于截肢。这种鱼水情深始终激励着我创作的情怀,我的《辞江南》一画的主要形象,就是由此而生发的,可以说这段生活一直影响着我创作的基调和主题。”5这段深情而细腻的描述,解答了我们对肖锋的疑问——尽管身在涅瓦河畔,但是心却始终栖宿江南。那里给了他童年深刻记忆的烙印,那里给了他精神气质的源初,那里,甚至挽救了他的生命。

在肖锋的《辞江南》,他想精心塑造的,正是这些看似平凡而普通的无名英雄。正如苏联著名雕塑家薇拉·穆希娜所言:“‘英雄’这一名词地本身就已说明:艺术家希望在肖像中强调被描绘对象的本质。”6肖锋在画作中并没有利用纪念碑式的造型夸大主体人物,也没有像俄罗斯传统历史画作那样注重关键人物的正面细腻刻画,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场景来强调送别的场面。画面中大多数人物均背向观者,奔赴舟中扬帆远方。猛一看去,似乎画面上也没有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主角突出存在,但细细品味,又似乎都是主角,这正是肖锋的高明之处,他采用弱化个体主角强化整体氛围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无名英雄的集体沉默感与集体存在感。人物群像整体的姿态“间歇”瞬间,无不刻意突出了画作的主题,即一个“辞”字。同时肖锋也并没有用极为写实细腻的画法去塑造人物,而是选择颇为灵动且看似松散的笔触,让画面在统一的灰调子中营造出一种宛如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中那音乐般的缓慢流淌感。在笔触与笔触间或断或连的色彩感觉中,让观者在画面中寻觅到了一种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的情绪弥漫。从现存资料看,肖锋构思这幅画作历时数年,且为此作画过许多创作小稿与变体稿。从某种程度上说,肖锋的《辞江南》既是留学俄罗斯六年的毕业汇报,也是对祖国人民的用心回报。肖锋通过这幅画作,体现出对于那些为祖国革命事业做出极大贡献,却又往往呈现为“沉默的大多数”的无名英雄的关切与细腻的人文关怀,展现出后来主旋律所强调的“红光亮”命题性绘画中所少有的一种人文特质——“人情味”与“人性美”。同时又能够相当娴熟地驾驭油画语言本身,在创作的绘画性与主题的现实性之间寻找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平衡节点。而这种结合现实关切与绘画审美兼擅兼举的艺术创作观,在随后的艺术人生中,肖锋贯彻始终。

肖锋的这幅《辞江南》,在随后的列宾美术学院举办的毕业展览上深受好评,获得参观者的热情关注与赞美,被认为是毕业作品中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肖锋在涅瓦河畔六年青春的油彩挥洒,最后所交出的答卷,是合格而优秀的。

2.从西湖畔到涅瓦河

肖锋于1950年进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之前的绘画基础均来自参加新安旅行团时的自我摸索。在校期间,他受教于林风眠、苏天赐、王流秋、莫朴等诸先生,林风眠先生对于绘画审美精神性的强调,在肖锋心中埋下了艺术创作的青涩幼芽。肖锋在校期间异常勤奋,很快就被学校推荐,成为第二批留苏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考核与语言培训,1954年8月,肖锋与全山石、林岗、程永江、齐牧冬、周正一起从北京出发,经由莫斯科转到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开始了漫长的留学生涯。

入校之后,肖锋还是延续着勤奋好学的优良学品,经过系统而严格的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的训练,肖锋的造型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但是观看他此时期的作品,于严谨写实中又凸显用笔松动的一面,与我们所惯常理解的极为强调写实严谨特性的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留给人们的印象有所不同。其实这也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误解孕育其中所致。肖锋后来曾经为此正名:“苏联绘画里有两个词,一个叫作‘比萨其’,意即‘写’或‘绘’;另一个叫作‘里萨瓦其’,就是‘描’。前者主要指油画,后者指素描。苏联的油画教学其实很强调这个‘写’,一笔下去,不仅要解决形体,还得解决色彩和韵味。而我们光看到他们‘描’的方法,其实是有些误读。他们的这个‘比萨其’,在艺术内涵上是跟我们传统绘画中的‘写’相通的。所以我们现在再去评价学习苏联美术的历史,一定要站在艺术史的高度,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7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出,纯粹的契斯恰科夫体系其实也是强调绘画中类似中国画的写意性一面,注重笔触本身韵味以及绘画的审美性。并且契斯恰科夫体系也只是俄罗斯绘画中的传统之一与方法之一,但并不是唯一一种。在契斯恰科夫之后,俄罗斯的素描风格也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了。只不过后来在中国自身的美术教育体系中产生理解偏差和外部干扰,过于强调写实表现的一面, 油画创作亦因此渐渐蜕变为机械僵化,人物神态和人物精神匮乏的创作指向。后来的学术界在反思中,将油画教育弊病的矛头统统指向契斯恰科夫体系或者苏派绘画,这既是对苏派绘画的不公平解读也是一种并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误解与误评。【图4】

图4 肖锋 双人像 油画 99cm×79cm 1958年

图5 肖锋 半身像之三 素描 72cm×54.4cm 1958年

列宾美术学院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艺术院校,其专业训练体系的严谨性与系统性毋庸置疑,课程设置非常完备。肖锋与他的同伴在这里受到非常严格的艺术训练。以素描学习为例,学生们需要在一年级解决头部问题,二年级解决半身问题,三年级进行全身素描的训练,这种分时段的素描训练与造型研究,实际也是古典学院派的教学特色与传统之一。列宾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非常强调造型的规范性,同时也注重从构图到创作的衔接。【图5】肖锋后来回忆,尽管他们在一、二、三年级的基础训练中强调对人的分段塑造,但是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自己画小型的创作稿,以便为未来的独立创作积攒经验与认知。同时要求将创作构图稿进行课堂点评,每学期结束时进行统一的观摩评分。【图6】肖锋认为这种训练对于学生自我审美感受的形成以及对于生活与自然的切身感知力的培养,有着很大助益:“不同于我们的主题先行,他们要求学生画生活中的感受,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到实习基地去,把日常生活所见变成画面,他们把这叫作构图,与创作还是有所区别的。他们其实是通过构图教会学生怎么思考,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在画面中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个构图就是突出你自己的想法,突出自己的个性和艺术构思,不需要很细致的表情,而是从人的主观上、从观点上看出画面的意识气氛,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我当时画了很多农村风景构图,有教堂、白桦林,也有些人物的构图,对我理解画面的结构和氛围帮助很大。”8从肖锋所画《辞江南》的诸多变体画稿中,足可见列宾美院对于构图训练的重视与强调,以及对于学生的影响所及。

以列宾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苏联美术教育,继承了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光荣传统,除去学院内部的课堂绘画作业,还非常强调户外的写生与创作。其目的首先在于训练学生对外光环境的色彩塑造能力。大自然赋予了苍茫宏阔的俄罗斯诸多悠扬的“如画的”风景,从列维坦,到希施金,俄罗斯绘画史上诸多载入史册的“大自然歌者”层出不穷,也正是源于直接面对大自然写生而激发出的色彩天赋与创作激情。肖锋的色彩能力正是在外出写生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成长。【图7】

到了四年级,肖锋开始进入阿列希尼科夫和梅里尼柯夫工作室学习。这个工作室比较重视严谨扎实的造型,以及塑造物象的完整性,色彩的微妙和物象的协调等等。奥列施尼柯夫其时任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虽然院务繁忙,还是接收了包括肖锋在内的五名中国学生。 奥列施尼柯夫擅长肖像画和革命历史题材画,他任职院长长达二十五年,为苏联文艺事业培养了大量储备人才。他提倡现实主义画风,认为油画创作一定要有思想内容,主题要鲜明生动。肖锋正是在这种艺术思潮的熏陶下茁壮成长起来。

图6 肖锋 全身像之一 素描 90cm×70cm 1958年

除去基本功的持续训练和提升,导师开始与学生探讨艺术修养的问题,指导学生自己细致品味和分析名作。同时要求肖锋等人阅读俄罗斯传统文学作品,吸收其他艺术样式的营养,借此来提升自我的艺术品位与艺术修养。列宾美术学院的教学传统历史悠长,但是绝非故步自封,它也非常强调将民族历史与社会现实融合,同时注入实际教学中去。肖锋所绘《辞江南》的缘起,即在于校方与导师对于艺术个性与民族精神的相提并论:“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四年级时我画了一个构图,画的是新四军战士与母亲告别,题材很有中国特色。当时的导师梅里尼柯夫说这张构图的情绪很好。他说你不一定要学我们苏联的风格,你应该跟你们中国的水墨画学,要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这个题材很有人情味,从构思上看就很不一般。我们苏联也有红军,但是你这个很特别,江面上的船又是中国的帆船,一看就不是我们俄罗斯的,是你们中国的。从色彩上来看,全然是中国江南的味道。你将来完全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这些话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对我后来艺术创作影响很大。我的银灰色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可以说是他们鼓励的产物。”10列宾美术学院开放式的教学,与导师极为开放的理念,促使肖锋的独立艺术性格逐渐养成。而他的善于在灰色调中寻找细微变化并加以丰富呈现的油画风格,也是在此时期得以形成。同时由于导师对于本土性与民族性的强调,肖锋在其绘画中汲取了传统中国画中的写意性一面,其用笔的挥洒迅疾,甚至可以看出一些中国文人画的影子。在涅瓦河畔的六年学习,并没有使肖锋的艺术风格趋同于此,而是形成了自己非常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性格,肖锋的绘画观与艺术观,也是在此时期形成并成熟,并贯彻始终。【图8】列宾美术学院,更确切地说,是那时期的苏联美术教育,精心塑造了一个江南青年的艺术灵魂。

结语

六年的留学生涯,很快进入尾声。肖锋的毕业创作获得了毕业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美术史论教师为《辞江南》写下了颇富情感的动人评语:这件作品的构思充满了人情味,表现了战争年代的悲欢离合,但又是通过人类普遍的母子之情、亲人之情表达出来的,体现了革命者与人民之间依依不舍的情绪。这种情绪一个方面体现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深沉的含蓄情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类的共同愿望。这种情感区别于我们的红军,是中国所特有的战争环境当中的情谊。在色调方面融入了传统的中国基调,加深了主题。

肖锋的毕业创作是合格而优秀的,从评委的评语足以看出,肖锋的艺术语言有着强大感染力与共鸣性。虽然文化传统大相径庭,但是他的画作,在艺术性与民族性上已然寻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使得观看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找到共性,又能看到个性。

肖锋的艺术观,也正是在涅瓦河畔的六年驻足中得以养成并贯彻始终。他认为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和谐统一。而对于两者间的复杂关系,肖锋也有颇为辩证的理性认识:“理解艺术史现实生活的反映并不难,而认识艺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却不易。……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证生活是艺术的来源方面是有功绩的,但他对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的论述则很有局限性。他只重视了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对生活下判断,但却忽视了艺术应高于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而且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艺术家反映生活时的主观能动作用。他还不理解艺术家对生活的反映应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马克思说,以往的哲学都是这样或那样地说明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对艺术功能问题的论述上的弱点,是对主客观的关系缺少辩证的观点。”11强调艺术的人民性与艺术性,强调绘画的社会功能,同时也要重视艺术本身的审美功能,这些清晰而理性的艺术认知,标志着肖锋从一个艺术青年,已然转换为一个独立艺术家。

回国之后,肖锋以澎湃的激情,投身到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之中,为油画的民族化进程以及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肖锋在“文革”中备受迫害,艺术生涯屡受摧残。“文革”结束后任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仍然以满腔的热忱迎接着新的时代与新的考验,默默地为中国的艺术园地播撒着幼芽与希望。索尔仁尼琴曾经说过:“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 肖锋先生的荣耀,正在于此,也正在于涅瓦河畔留学六载的初心不改。

图7 肖锋 早村 油画 14cm×20cm 1957年

图8 肖锋 尼娜 油画 120cm×93cm 1958年

注释 :

1.教育部:《共和国教育五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92页。

2.建国初期留苏详情可参看李鹏:《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对于留苏历史背景、留苏详情有着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在此不再展开。

3.邵大箴:《难忘的岁月,珍贵的记忆——我们在苏联的学习和生活》引自中国美术馆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2013年。

4.[俄] 薇拉·穆希娜著,奚静之译:《穆希娜论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第21页。

5.肖锋、宋韧从艺60周年《岁月履痕》画册编辑委员会:《岁月履痕——肖锋、宋韧作品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6.[俄] 薇拉·穆希娜著,奚静之译:《穆希娜论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第21页。

7.陈永怡:《青春就是俄罗斯——肖锋留苏记忆》,《美术大观》,2011年6期。

8.《青春就是俄罗斯——肖锋留苏记忆》,《美术大观》,2011年6期。

9.这五位进入奥列施尼柯夫工作室的中国学生分别为:李天祥、全山石、肖锋、李俊、徐明华。

10. 《青春就是俄罗斯——肖锋留苏记忆》,《美术大观》,2011年6期。

11. 肖锋:《谈艺论美》,《新美术》,1983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