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多元互动发展

2018-08-30曲红媛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改革互动教学

曲红媛

【摘 要】“多元互动”,这是在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审视中自觉接受当代“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等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而得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它以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为教学基点,以学生身心的整体性发展为教学目标,以语文课堂多因素之间的多维度多层面的活动交往为教学形式。

【关键词】教育理论;互动教学;教育改革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审视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历史回顾

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家族教育型的“塾堂”和学者研讨型的“书院”。“塾堂”的组织一般较为松散,随意性很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书面语,轻视口头语,特别强调“文以载道”,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书·大学》);教学形式上,主要靠学生“自学”,塾师之“讲学”注重“灌注”,教学进程缓慢。“书院”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它既是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讨机构;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开展学术思想上的自由讨论,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感情颇为深厚,对后世的影响较大。纵观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其教学弊端是很明显的,这方面,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总结了四点,即“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尽管如此,古代语文教育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其一,我国古代教育主要是读写型教育,在读写关系的处理上,强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为写择读;其二,读写过程中的教学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觉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注重直观感悟,注重整体效应;其三,在阅读教学上,一方面强调独立钻研,博览约取,注重领悟和涵养,另一方面强调熟读精思,涵泳体味,注重感官功能的交互发展;其四,在写作教学上,注重自学发现,提倡作文“先放后收”和“多作多改”。

我国的具有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从二十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后语文单独设科开始,但当时的称谓是“国语”和“国文”,“语文”一词,是建国后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工作时定名的。叶老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样,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历史,到如今已有百年时间。

(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不少教师还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备课照抄现成教案,很少顾及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情况,备课只是应付检查。上课不分主次,一二三往下讲,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下一节课继续讲,课堂时间不够用,课余时间继续上。作业布置,机械重复严重,造成学生书写质量低下。其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题目较少。数学作业当堂完成的很少,基本都拖到课后完成。在听的16节语文课,没有一堂课的作业能按时完成。以上种种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语文课堂多元互动教学的理论指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相对于“客观主义”的一种学习发展理论,它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理论的直接来源就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结果;个体的智慧和认识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得到生长和发展的。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有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一种认知组织结构,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所谓“同化”,就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心理图式主动吸纳外来信息,以不断丰富充实这个图式的过程。所谓“顺应”,则是个体的心理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必须主动调整修正旧有图式以适应外来信息的传输而建立起新图式的过程。比较而言,同化主要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平衡”,指个体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主要就是同化和顺应)使认知向较高状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观点与先行出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有所不同,因而又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临床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不以学习为己任,因而尚缺乏系统性学习理论,目前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罗杰斯对学习的论述。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世界的意义与价值是个体的知觉所赋予的。基于此,罗杰斯认为,学习的意义不是内在于学习材料之中,而是学习者个人所赋予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习者从学习材料中获取个人意义。

(三)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竞争力的高素質公民。追求教育的民主化和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的价值取向。世纪之交,我国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也经全面的酝酿后逐步展开,其正式启动标志是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这次课改以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为背景,将通过调整课程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改善课程实施,改革课程管理以及发挥课程评价的积极功能等方式,来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语文素质教育是主体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同时又是大语文教育、终身教育。这样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教育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发现、训练并推崇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教育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个性;这样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生,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终身受益。语文学科教学的“多元互动”能否渗透到其他人文学科或数理学科之中?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究,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猜你喜欢

教育理论教育改革互动教学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