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生活视域下的新闻自由

2018-08-29张利民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闻舆论政治生活新闻自由

【摘 要】 新闻自由对政治生活具有双重作用,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尽量规避负面影响,用好积极的一面,使社会安定团结、秩序井然。天赋人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观点市场理论及监督功能理论是新闻自由的传统理论基础。新闻自由促进政治社会化、营造舆论氛围,是民众政治参与的方式,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也会影响国际政治,新闻自由的泛滥也会导致政治灾难和引发公共危机。从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中充分发挥好新闻自由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新闻自由 新闻舆论 政治生活

新闻自由,亦称新闻自由权,起源于欧美国家的人民对出版自由的争取。经过长期实践,其理论在近代政治经济学中衍生出来,理论基础从传统到新颖,新闻自由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完整的权利体系。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言论、结社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用宪法保障公民的新闻自由权。

一、新闻自由权的理论基础

国际主流新闻学界认为新闻自由以天赋人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观点市场理论及监督功能理论作为传统理论基础。天赋人权理论强调这是一种自然权利,是人生而有之的,不是别人赋予的,新闻和言论自由是自然权利中不应被剥夺的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人民主权理论认为人民有权改变或废除损害人民利益以保障自己权利的政府,建立新政府,因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广大人民的同意。卢梭指出“公共的意见,即舆论,是另一种法律形式,监察官就是这种法律的执行者,任何强权都必须尊重新闻舆论,否则便无法维持其存在。”[1]托克维尔在论述美国新闻自由时强调:“当每个公民都被授予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时候,那就必须承认公民有能力对同时代人的各种意见进行抉择,对认识之后能够指导他们的行为的各种事实进行鉴别”[2]。

观点市场理论家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指出真理是通过各种意见、观点、思想之间自由辩论和竞争获得。就像一个自由市场一样,在人们的比较和鉴别中认识真理。将言论出版自由看作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是一切伟大智慧的母乳”[3]。密尔强调这是“反对腐败政府或暴虐政府的保证之一,同时也是认识和获得真理的重要途径”[4]。监督功能理论认为新闻媒体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是作为立法、行政、司法权以外的第四权力组织,用以监督政府、防止滥权,因此又称为“第四权理论”。

二、新闻自由对政治生活的作用

新闻自由对政治生活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用好了将受益无穷,用不好就会贻害大方。新闻自由会促进政治社会化,为政治改革或政治活动营造舆论氛围;也是民众表达诉求和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国际政治;新闻自由的泛滥也会导致政治灾难和引发公共危机。要积极利用正面效应,避免出现过多的负面影响。

(一)促进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政治社会化。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就要求必须要有群众基础,前提就是民众需要更多的了解政治生活内容,关心和参与政治生活,政治能够社会化。现实生活中全国新闻媒体通过大力宣传,让民众了解党的基本方针、政策、路线、纲领,以及指导思想、政治主张、核心价值观等来促进政治社会化,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十八大后,新闻媒体广泛宣扬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目的也在于让民众都能了解这些,以此来促进政治社会化。

(二)为政治改革或政治活动营造舆论氛围

党和政府有什么重大举措往往会先通过新闻媒体报刊先向外界透入,为自身营造舆论氛围。“当进步的社会力量的革新要求占据上风,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的时候,政治改革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条件也就孕育成熟了”[6]。“文革”结束后,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随后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两篇文章,为后面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了基调,营造了改革开放的舆论氛围。十九大召开前,全国广播新闻电台电视台都在大力宣传即将召开的十九大,就是为十九大召开营造氛围。

(三)民众表达诉求和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防民之口慎于防川”这句古训在国家管理层内部都形成了强烈共识。“民众通过政治参与努力使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反映到公共政策中去,努力在这个复杂的政治过程中形成自己有利的政治地位。”[7]民众的合理诉求必须要有合法途径来表达,能够传达到决策层内部,让决策者知民意、察民情、體民衅。一旦封堵,不能上传下达,就脱离了群众,这是很危险的。因此民众的参政意愿要通过合法途径和制度来保障。新闻自由恰好就是民众表达诉求和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途径和制度安排,民众通过新闻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言论、观点和政治诉求来参与政治生活,以此来达到领导干部与民众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各级领导干部想民众之所想,及民众之所及,上下畅通,才能兴国安邦。

(四)起到舆论监督作用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的作用”[8]。在当代中国监督体系中,新闻舆论媒体的监督自成一体,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在近些年的反腐肃贪中,网络举报、媒体曝光倒逼反腐体制机制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一批批腐败官员在新闻舆论媒体的曝光下相继落网,彰显了新闻自由对反腐的强大威慑力。近年来,媒体报道并引发公众质疑的“火箭提拔”年轻官员,对中国官员的任命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反应了新闻自由在政治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舆论监督作用。

(五)影响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国际范围和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实现其利益和要求,必须在国际范围内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谋求国际利益”[6]。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发展的今天,国际主流媒体掌握着国际话语权,利用新闻自由在全球无孔不入、无缝不钻,有时候往往成为别有用心的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新闻自由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的利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方媒体恶意攻击共产主义,自由之声新闻广播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美国经常发表国别人权报告,攻击他国人权状况,还把“不听话”的国家列入“邪恶国家”和“流氓国家”行列,对自己的人权现状却多加掩饰。

(六)新闻自由也会导致政治灾难

舆论的错误引导,将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严重的会上升为政治灾难,甚至达到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就是在西方新闻媒体对社会主义国家自由、和平演变的背景下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新闻媒体都大肆渲染德国威胁论,掀起双方的对立,不断激化双方的矛盾,最后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战争成了政治的延续。对那些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别有用心的国家,中国应该要有所警觉。2017年的中印边境印军越境对峙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印度媒体在其国内的长期渲染挑动所致,不断激起印度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导致印军在边境上动作不断,最后公然越境引发了对峙事件。幸好我们国内的媒体、民众,以及国家领导人和钢铁纪律的人们军队都很理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三、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好新闻自由的积极作用

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会不同程度的控制新闻自由,在这一领域不可能完全放开、任其自由发展。不管是独裁专制的统治,还是民主开明的统治,都会利用新闻自由积极的一面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和社会。党的各级宣传部门领导着全国的媒体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引导着全国的新闻自由,新闻媒体也更多的是为现实政治服务,对政治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下面从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挥好新闻自由的积极作用。

(一)引导新闻自由的积极方面,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

正确的舆论导向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就将阻碍社会的进步。新闻舆论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避免错误导向引发公共危机、导致政治灾难。中国大陆的媒体报刊大都是官方性质的,要坚持党性原则,党政干部以及各媒体就社会的某些现象发表社论和意见实际上也是在引导舆论走向和宣传思想。各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对公众发布消息,作出答复,实际上也是在积极引导舆论。十八大后媒体纷纷关注八项新规,大量报道“舌尖上的腐败”,就是引导全国上下要重视这个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央主要媒体突出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界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弘扬主旋律,积极引导舆论为改革营造舆论氛围。

(二)做好党的新闻自由工作,提高新闻舆论的公信力

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要反映党的主张、体现党的意志,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2016年2月,习近平總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8]。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要改文风转作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敢于揭示社会的假丑恶,弘扬社会的真善美,激浊扬清;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砭时弊。发表分析客观、事实准确的批评性报道,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提高新闻舆论的公信力。

(三)发挥网络反映民意的作用,提高新闻舆论的影响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老百姓,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群众呼声、收集群众创造的经验,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释疑惑,提高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善于用互联网开展工作,让网络成为联系群众的纽带,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渠道。近年来,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网民的互动日益平凡,不断参与民众的讨论,尤其是召开“两会”的前后,会上会下对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一片热议,反映人民的呼声,表达民众的诉求,大大提高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政治社会化。

(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必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提高业务能力。同时还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竞争力,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增强国际话语权。2016年海牙国际法庭对黄岩岛的裁决的前后,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向国际社会摆明中国政府“不参与、不理睬、不接受”的态度和立场,陈述黄岩岛归属中国的事实和历史依据,一时间营造了一个有利于中国的舆论环境,各国纷纷表态支持中国。

四、结语

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闻媒体要跟上时代的节拍,新闻舆论工作要抛弃那些内容言之无物、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报道,摒弃那些内容空洞和应景的文章,弘扬和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好新闻自由促进政治社会化、营造舆论氛围、民众政治参与、舆论监督、增强国际话语的积极作用。更深入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坚定地站稳立场,直面问题,改革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做到为党、为人民、为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163-164.

[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2:205.

[3]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

[4] 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281.

[6]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307,350.

[7] 俞可平.政治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51.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2,337.

作者简介:张利民(1991—),男,湖南宜章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新闻舆论政治生活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之路的艰辛与曲折——近代英国的新闻自由之路
《政治生活》中几个难点问题的破解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解读
浅议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巧抓主语归类设问5招玩转《政治生活》主观题
新闻自由与侵权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