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中兵器及文本意义

2018-08-29诸葛徐扬李祥耀

北方文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兵器水浒传

诸葛徐扬 李祥耀

摘要:《水浒传》中兵器种类繁多,具有强烈的生活化气息,其科技含量也非常高。小说着力刻画这些兵器,可以折射人物性格、渲染故事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作品可读性,有时还可增添故事的神异色彩。

关键词:《水浒传》;兵器;文本意义

一、《水浒传》中兵器的基本特征

宋代是冷兵器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两宋以降,兵器种类未有太大变化。据北宋《武经总要》记载,这一时期的兵器不仅种类齐全,分工明确,甚至出现了火药兵器。《水浒传》中提到的兵器,种类繁多,生活化特征明显,科技含量高。

(一)种类繁多

《水浒传》中出现的各项兵器,大致有如下幾种:

长柄刀,是用于砍杀的长柄兵器,刀身由金属制成,刀柄为硬木,其后端安有铁质的鐏。在《水浒传》中出现的所有兵器里,着墨最多,也最出彩。

宋代是枪发展的巅峰期,宋代中央禁军和地方厢军平时也多用枪操练、实战。《武经总要》中提到过的多种宋代铁枪也大多在《水浒传》中出现,种类及为繁复。

棍是一件简单的打击兵器,用坚硬的木材制作而成。一般一米五左右,分为棍身、棍把、棍梢,北宋时期又称“棒”。《水浒传》中出现的棍棒类兵器非常多,主要有哨棒、水火棍、狼牙棒。

斧是古代一种以劈、砍为主要攻击手段的长兵器,一面锋刃宽大,一面平直。随着宋代冶铁技术的提高,斧的威力得到极大地提升,挥舞起来甚至可以击碎弓箭射不透的重甲,广泛出现于步兵对抗骑兵的实例中。

《水浒传》还出现了一些杂式长兵器,在制式和材料上非常有特色,多为好汉的独门武器。比如禅杖、狼牙棒、丈八蛇矛、叉、方天画戟、槊等。

另有一些杂式短兵器,如短鞭。短鞭的形状和剑相似,大多用金属所制。其显著特征是全身呈竹节状,由上至下由细变粗,顶端尖锐。使用者多为力大的猛将。

软兵器在《水浒传》中出现的不多,大致有软鞭、套索、流星锤、匕首等。软鞭与上文硬鞭相对,大多指若干铁节、棒棍组合而成的一种软兵器,使用时多以抽打为主。套索的样式十分简单,主要是皮、麻、索类编织而成的。一头将绳子系成一个圆圈,战场上用以偷袭敌将为主。

《武经总要》成书于北宋庆历四年,已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大批火器,如火药箭、火毬、蒺藜火毬、霹雳火毬、烟毬、铁嘴火鹞、竹火鹞等。《水浒传》中,凌振所用即为各式管状火器。

(二)强烈的生活化特征

《水浒传》中的兵器不仅种类丰富,还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与《三国演义》相比较,这个特点尤为明显。

就主要人物而言,《三国演义》主要涉及的是贵族阶层和士族阶层,如:曹操、吕布、关羽等。《三国演义》中,文臣不外乎佩剑,武将的兵器也着墨不多。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为例,所谓的“八十一斤”自然只是编写故事的夸大,其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而《水浒传》中,大部分好汉出身低微,有农民、渔民、猎户、中下级乡绅,不入流的小官僚等等。如阮氏兄弟惯使渔叉,第十九回中“阮小五见放箭来,拿着桦楸,翻筋斗钻下水里去。”猎户出身的解珍解宝惯使猎叉,农民出身的陶宗旺使得一把铁锹;铁匠出身的汤隆惯使铁锤,曹正使得是平时杀猪用的尖刀,没羽箭张清“凭一石子而敌众”。这些兵器相较《三国演义》更具有生活气息,好汉们将生活中用惯了的器具稍加改造,便成杀敌利器。

人物的级地位不同,造成了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使用的兵器产生差异。《水浒传》中的兵器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同时样式多变复杂,这些都得益于它强烈的生活化特征。

(三)科技含量高

“宋代处于冷、热兵器并用的开始时期。此时冷兵器已发展成熟,到达其顶峰。”[1]P3宋朝的兵器水平取得这样的成就,与科技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得益于此,兵器制造业的铸造技术、冶炼技术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根据《梦溪笔谈》记载,北宋铁产量激增,甚至钱币也用铁制造。如:“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笔发,以麝皮为絤旅之,柔薄而韧……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扎,乃是中其钻空;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谓之‘瘊子甲”。[2]P102宋人将流传下来的冷锻法广泛运用,锻造出轻便坚固的“瘊子甲”。其制作工艺、成品质量,科技含量都很高。《水浒传》中兵器种类如此之多,与当时高超的锻造工艺密不可分。

二、《水浒传》中兵器的文本价值

(一)折射人物性格

俗语说:“剑走轻灵,刀行厚重。”用剑者,气质上刚柔相济、吞吐自如,动作上飘洒轻快,矫健优美;舞刀者,刀法上勇猛快速,猛烈剽悍。可以看到,习武者对兵器的选择往往折射了此人的性格特点。在战争题材作品中,兵器的描写对塑造人物、突出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水浒传》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出色。

且看第三回,鲁智深来到铁匠铺前,欲打造一条禅杖、一口戒刀,且禅杖须有百斤重。铁匠骇曰:“便是关王刀,也只有八十一斤。”鲁智深便焦躁道:“俺便不及关王,也只是个人。”几番问答,他才依着铁匠给打了一条六十二斤重的水墨禅杖。简短的对话中,作者对制造禅杖的原料、重量、价钱都一一交代清楚,只为折射鲁智深的天生神力。鲁智深对关王的不屑,又突出了他非凡的英雄气概。这条禅杖与鲁智深出生入死,救林冲、刺太守、战官兵、斗方腊,俨然成为鲁智深的化身。

(二)渲染故事氛围

《水浒传》中打打斗场景极多,或惊心动魄,或激昂慷慨,或飞沙走石,或鬼魅危悚,情节各异,氛围不同。渲染故事氛围的手法很多,着力刻画兵器亦是其中一类。

如四十回,诸好汉共劫江州法场:“只见东边那伙弄蛇的丐者,身边都掣出尖刀,看着士兵便杀;西边那伙使枪棒的,大发喊声,只顾乱杀将来,一派杀倒士兵狱卒;南边那伙挑担的脚夫,抡起扁担,横七竖八,都打翻了土兵和那看的人;北边那伙客人,都跳下车来,推过车子,拦住了人。两个客商钻将入来,一个背了宋江,一个背了戴宗。其余的人,也有取出弓箭来射的,也有取出石子来打的,也有取出标枪来标的……”[3]P648这段文字并没有直接叙说劫法场时的紧张、激烈、混乱氛围,但通过对兵器的描写就间接达到此一效果,现场尖刀、枪、棒、扁担、弓箭、石子、标枪,各式武器不断翻飞,刻画的氛围自已生动逼真、跃然纸上。

(三)推动情节发展

在《水浒传》前六十回,主要人物大多有自己独立的故事单元。而这些独立故事的中心线索大多都离不开兵器,以此推进情节的发展,使故事结构显得更加饱满。

以林冲为例。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总教头,高衙内垂涎林妻,欲除林冲而后快。陆虞侯便设连环计陷害林冲,唆使小厮扮成卖刀的落魄汉。卖刀的“托”手持宝刀在街上游逛,瞬间便吸引了林冲的注意。他先是“猛地将刀拿来看”,随即“大吃了一惊,”立刻和卖刀汉商量价钱。如愿得到宝刀后,林冲把这口刀翻来覆去地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整日舞枪弄棒的林冲看见好刀自然全情投入,以致于忘了不能持刀入白虎堂的禁令,稀里糊涂进入对方布下的天罗地网。林冲买刀这个桥段,紧紧圍绕看刀、买刀、鉴刀、比刀而展开,将林冲误入白虎堂一事完整清晰地展现出来,节奏紧凑,丝丝入扣。

(四)增强作品可读性

《水浒传》中千奇百怪的兵刃器械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活的灵魂”,它们将激烈的战斗场面动态化、立体化,使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杀气,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如第二回,史家庄中禁军王教头与史进比试棍艺,书中通过对棍的细致描写,使场面更加激烈。“王进道:‘恕无礼。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使个旗鼓。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条棒滚将入来,径奔王进。王进托地拖了棒便走,那后生抡着棒又赶入来。王进回身,把棒望空地里劈将下来。那后生见棒劈来,用棒来隔。王进却不打下来,将棒一掣,却望后生怀里直搠将来,只一缴,那后生的棒丢在一边,扑地望后倒了。王进连忙撇了棒,向前扶住道:‘休怪,休怪。”[3]P228此段将王进棍法精要展露得淋漓尽致。作者用“拖、劈、掣、搠、缴、撇”六字,勾勒出王进的沉稳老练。他手中一条棍棒,在攻守进退之中各有不同拿法,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般的动作描写,让读者从动态的文字中去遐想现场精彩的过招,增强了行文的丰富性和可读性。

(五)增添神异色彩

《水浒传》诸好汉聚义梁山,坚信此举乃顺天应命。而入云龙公孙胜就是连接众人与上天的“桥梁”,绝大部分鬼神之说都来自他的传述。作为最鬼神莫测的好汉,有时不仅需要玄乎其玄的故事,还需要仪式性的宗教法器帮助他增添神秘色彩。如第九十六回,公孙胜对阵道士乔道清:“只见宋阵中一个先生,骤马出阵,仗口松纹古定剑,口中念念有词,喝声道:‘疾!猛见半空里有许多黄袍神将,飞向北去,把那黑气冲灭。”在这里,木剑不是一件拼杀的兵器,而是法力的象征,增强了故事的神异色彩。

参考文献:

[1]周荣,北宋冷兵器述论[D].西安:西北大学,2006.

[2]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兵器水浒传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