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心雕龙·序志篇》看刘勰的儒家情怀

2018-08-28谭晶晶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儒家思想

谭晶晶

摘要:刘勰生平尚难考证,但并不影响其在古代文论上所作的历史功绩。身处儒、佛、道三家思想共流时期,其思想反映到文论作品中也明显带有兼容性特征。《文心雕龙·序志篇》直述其创作之原由、动机、态度,研究儒家对刘勰的影响此篇亦更具代表性。

关键词:文心雕龙;序志篇;刘勰;儒家思想

刘勰的生平仍难确证。《南史·刘勰传》《梁书·刘勰传》中关于其生平各有部分记载,《高僧传》中亦有不少篇章出自刘勰文笔。《文献雕龙》共五十篇,从《原道》至《程器》此四十九篇“为文用心”。《序志》主要描述其写作缘由、动机、态度及原则。生平难考察,故《序志》篇中可搜集部分用为佐证之史料。

一、儒之道:修、治、齐、平

《礼记·大学》:“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儒家把修身放于首位,先完成对自身的完善,方谈料小家,后为家国尽力,祈天之太平。这四者之关系确有严格逻辑在内。

(一)修身

刘勰自幼好学,拥“树德建言”之心。《序志篇》道:“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七岁时便懂文经之道,常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足见刘勰幼时早已熟读儒经之籍,睡梦中亦思孔圣。圣人虽远,不可及,但思之共鸣却超空越时。其在梦中与孔相见,当时年仅七岁。刘勰:至孝之人。从“勰早孤”(2)可见刘勰早年逝父,与母相依为命,一生可谓命运多舛、时运不济。

其一生可大致分四段:居家读书、投奔寺庙、步入仕途、重归庙宇。早期,刘勰本处衣食无忧之态,《序志篇》可见其在幼时爱学,梦中变亦有“彩云若锦”,可推当时之家景十分殷实,寻常百姓难见绸裳、珍食,俗道:“日有思,夜有梦”。刘勰由日常之见,能有睡梦潜意识之贵物的呈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之言,看其曾祖父、伯祖辈皆为司徒、司空一级之高官,属达官显贵之家,其父尚任越骑校尉之职,在宋朝可称四品官位,多能统领禁军,定不能视为微职。由此,刘勰儿时可为富裕之家。此给刘勰之博学多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

(二)治国

天有不测。刘勰三岁,父尚离世,榜样、依靠不存,张祥龙在《孔子现象学阐释九讲》(二百三十四页)就提出亲子关系之要,貝格尔在《天使的传言》(六十五页)中也对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加以阐释,孩子需父母之爱去建构宇宙生命的秩序,此爱不图回报,无功利。耶稣被绑十字架时,唯有母亲玛利亚充当了保护他、深爱他的“天使”,称玛利亚为圣母亦是体现亲子之爱的厚重。父的离去使得母亲成为他唯一的依靠,无父亲在世时的俸禄来维持细软,经济难同日而语,日益趋贫。刘勰二十三四岁时,慈母离世,因此他真正走上孤苦之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刘勰自诉家贫,而不娶妻室。刘勰兼失亲之痛,经济之迫,激发他效国,入仕之雄心。刘勰无心娶妻,只得把入寺作为第一步。入寺暂时能解吃穿之境,同时也提供了刘勰阅读经卷、入笔诗文的机会。入寺十余载,可以视为此十余年为刘勰文学积淀的重要时期。君王推儒,重佛,呈现出儒、佛各为经纬之状。寺内高僧僧佑是刘勰入仕之桥梁。刘勰渴望入仕,且后为官清廉。后朝代更替,君王上层意识的转变使刘勰在一纸诏书后重归寺廊,身心疲惫的文学大家刘勰在寺庙中结束了此生多舛的命运。

刘勰弃家室而入仕,为官清廉,后抑郁而终,足见其把“治国”置于“齐家”之上。他是一位集“出世”“入世”于一身的文学大师,且“入世”呈现得更明晰。

(三)树德建言

《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序志》道:“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刘勰认为“君”为至高之境,成为君子,须从个人品德修养出发,亦须兼具天下。君子处世可立功、立德、立言,刘勰赞扬以“树德建言”之径建立功业。至于为何写文以立言,刘勰则在《序志篇》中用“梦”来解释。一梦:七岁时扶彩云而上,他认为此乃吉兆;二梦:而立之年随孔圣而行,圣人难见,此乃“天降大任于斯人”。此外,刘勰在第一段给出写作之缘由,也正是凭借儒家经典来纠正当时文坛中浮华、新奇等诸多不良之风。此亦是刘勰以儒家为文之正宗的体现。再者,刘勰积极向仕途靠拢,渴望建功立业来实现自身抱负的人生目标之壮,亦为“入世”之症候。

刘勰视“君子”为人之高者,此为体现儒家之思的一项,把建功立业定为人生追求,此为二项,树立德行以文为渠道,重视德、文,此为三项。这也同样与“修身”、“治国”高于“齐家”保持着吻合。

二、儒之尚:中庸之道

《序志篇》叙述了刘勰写《文心雕龙》的缘由、态度、原则。当时文坛可谓是“异彩纷呈”,学界之风更是以艳靡、浮华为主,针对文坛蔽气刘勰拿出了己论,他认为圣人难有,圣人之思更值后人学习,如何去阐明古往圣贤的深刻之思?注典之书为佳法,马融、郑玄已做得十分精当,自己如何努力也难有超越。刘勰看来,古人经典之功用十分明显:德、礼需文来传承,政务的实施需“文”来宣传,军事层面也需“文”来扬筑。圣人留下来的经典之作在时间长河中难免“磨损”,甚至是消极层面上的败坏。发展到后来,文章难持原之功用,尤其在文辞层面作家追求“奇”“华”“怪”,趋附于浮华、靡丽之文风,文章亦更远离其本。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正是对此象的贴合阐释:过多修饰反伤文辞之美。刘勰把《尚书·毕命》中关于文辞需抓要点之论与孔子在教学时的观点进行对比、综合,此亦能体现其不偏不倚、端正客观之评态。

其次,在论其他创者对文章的评价时,刘勰真正展现了儒家中庸之道。刘勰认为《典论·论文》从论文结构上论可为思维缜密,但就内容而言并不完整;曹植《与杨德祖书》虽能看出曹植本人的辩才之术,但其有诸多论点尚不精切;另外,提到应瑒《文论》,刘勰认为虽华丽,当忽略内容之充实,存空虚疏漏之感;陆机《文赋》难不受其巧妙地说理所引,过多论调易显琐碎、冗杂;又论其内容充实,更显精湛的《文章流别论》,刘勰认为论实用性,此文也不足,亦见刘勰重视文章之用,不管是就文章内容而言,还是就论章之文而言。最后提到《翰林论》,它内容上不够有深见,也正因如此难以得到其中之要领和精髓。

就论文之文而言,刘勰追根溯源,要求从本源出发,更好地对过往圣贤的文、思进行学习和传延。这是他为文之要求,亦是他自身所推崇,文坛迫切须抓文学评论之“根”“源”,需处理源与流的关系。在评论其他文学评论家的文章时,刘勰提到各家出彩之处,也洞悉到其中存在的残、偏之点。非一味地或偏激地评他人之文,而是给与辩证之见,正体现儒家思想中不偏不倚之道。

三、立足儒学:道、圣、经、纬、骚

刘勰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对儒学的热爱和追求,加上后期耳濡目染,其可谓是深受儒家的“熏陶”,在儒学这片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土壤上开出了灿烂之花。不可否认,刘勰在寺庙中潜心文笔的十余载确实影响其一生之心境。儒、佛并行。个体之思有早期(萌芽期)、中期(形成期)、后期(成熟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当然思想会有不同的内容。刘勰的思想是儒,是佛,是道?历来均有不同之见。认为刘勰主要以我国传统儒家学说为主,可从以下微论谦见一二:

首先,梦之境。刘勰七岁时便启梦,后三十而立之年又梦,足见其思绪之繁,但更值注意的是,处而立之年的他,其思想更为成熟,为何偏同儒圣孔子相随,若非因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且自身对儒家文化有极深的热爱纵不会梦孔而从之,为何不是佛或道托梦于他?且刘勰本人也把此梦作为写作《文心雕龙》之缘由来定位的。

其次,《序志篇》第四部分:“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刘勰道出写作缘由,针对当时文坛不良风气提出纠正,第四部分刘勰推崇以自然之道出发,以圣人作为师,经典著作为据,加上纬书供以参考,对《楚辞》后之变化做细致析究。刘勰认为写文章或对文章进行评论都需以儒家經典为“根”,对儒家圣贤更须是效仿、学习,得圣人思想之精髓,“经”、“纬”、“骚”均为儒家之经典,刘勰以儒家经典为本,将此视为“文之枢纽”,可明显看出儒学在其思想上的分量及影响。

四、结语

刘勰处动荡之期,儒家正统地位也随汉朝崩解而渐走下坡。建安时期,黄老之学十分活跃。到魏晋时,除老庄思想占主流外,名、法家等也行于大流溯中。南北朝时佛、道又大为盛行。综合各时思想之流变,刘勰的思想亦是兼合各家之味,但总体倾向仍以儒为主,兼佛家、道之思。举证如下:一、“树德建言”。刘勰积极入世望进仕为官,既为生存之需,亦期与圣贤一样建宏显志。二、“师圣宗经”。刘勰推崇以儒为师,向儒家圣人、经典学习,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坛之风弊端尽显之际,他须凭借正统经学加以规范和拯救。三、“惟物折衷”。刘勰在行文中亦十分注重文学评论之折衷性。刘勰推崇“察纳雅言”“博闻强记”“弥纶群言”。在论各家评论文之著作时,刘勰既看到了其文之精华所在,亦见其构思、内容、框架、思想之缺,此辩证的评价思维正体现着儒家不偏不倚的“中和”韵色。

从《文心雕龙·序志篇》的以上诸点,可见刘勰倾儒之显,但也并非只体现于此,整部《文心雕龙》蕴含儒家思想之处难记其数。故儒家思想在刘勰的精神世界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一说法实具恰切性。

注释: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最早阐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理,刘勰一生都追寻着此理想。

此处据《南史·刘勰传》:1781.

参考文献:

[1]郭海燕,郝会平.试论《文心雕龙》中的儒家思想[J].文学界(理论版),2011(10).

[2]顾农.刘勰的家世生平和著作[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30(02).

[3]胡辉,董军.始于沙门而终于沙门——刘勰生平及对《文心雕龙》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3(07).

[4]黄巧红.论儒家思想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的影响——以《序志》篇为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03).

[5]穆克宏.刘勰生平述略 附:刘勰年谱[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2).

[6](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潘美云.刘勰生平三考[J].镇江高专学报,2009,22(04).

[8]郑岁黎.试析《文心雕龙》的儒家文学思想[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儒家思想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儒家思想与书法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