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口: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

2018-08-28刘石国TextbyLiuShiguo

今日辽宁 2018年3期
关键词:清兵伤兵红十字

◎文/刘石国 Text by Liu Shiguo

滔滔奔流的辽河,向着大海从未停歇。在河海交汇的营口,一份深藏百年的痛与爱,让营口人永生永世难以忘怀。在这份痛与爱之中,一抹血染残阳的温暖令营口人为之动容。当2017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营口人终于圆了期盼已久的梦想——“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纪念馆”在此落成。纪念馆古色古香,为营口市红十字会办公旧址改建而成。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生动翔实地向世人讲述着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两位外国人重逢在营口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战争的炮声将东三省的外国人都赶到了营口,只因营口是东北唯一的出海口。不少西方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于是居住在东北的外国医生、传教士都在这里聚集。一旦战事紧急,他们可以随时登船回国。

这中间,有一位苏格兰长老会医生,他叫司督阁(Dugald Christie,1855-1936年),也来此避难。说起司督阁,他可不是一般人,我们整篇的故事都得围绕着他展开。

司督阁对营口这片土地再熟悉不过了。早在1881年,司督阁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医生传教士。第二年,他与好友魏伯诗德一起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登陆的地点就在营口。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他们二人已在中国东北生活了12个年头。这期间,司督阁在奉天创办了东北第一家西医诊所,即沈阳盛京医院的前身。他是当年奉天城著名的西医,行医中还培养了许多学生。而他的好友魏伯诗德,同样事业有成。他在营口等地传耶稣教多年,也是名声不错,信徒多多。二人能在营口重逢,彼此自然喜出望外,可是他们的话题很快转到这场战争。

红十字战地医院只救清兵

在营口避难之际,二人天天看到被无情战火伤残的清军士兵,不由得感喟这群训练落后、装备老旧的清兵怎能抵挡得住日本人的攻击。

当时,清军的军营里连个像样的医生都没有。那些被枪弹击中的清兵得不到救治,只能拿着长官赏赐的一些散碎银两自行寻医。轻伤的,还能互相搀扶着逃命;重伤的,只能躺在地上等死。

战火迅即烧到营口周边。很快,营口港的舢板和轮船上挤满了逃难的人。聚集在营口的150多名外国人每天也只能在炮声中紧张度日。为了搭救他们,英国的火炬号和美国的海燕号军舰也驶入了营口港。可是,那一年,正赶上东北的天气格外寒冷。严寒把辽河封冻了,没办法,侨民和军舰上的官兵只好在营口过冬。

既然在这里过冬,身为医生的司督阁不甘寂寞,他将戴利、魏伯诗德等几位朋友召集一起,他们以医者的博爱与人道之心,共同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伟大决定:学习红十字运动之父让·亨利·杜南,商请营口地方官同意,并获得营口海关税务司的帮助,以红十字的名义,成立一家医院,专门救治受伤的清军士兵。这一天就是1894年12月3日,清光绪二十年冬月初七,一个本应平凡的日子却因这个决定而变得不平凡起来。为之振奋的首先是在此准备熬冬的清军伤兵们。

以皇帝的名义为伤兵征用客栈

为了尽快救治不断涌入营口的清军伤员,戴利给魏伯诗德捎话,要他尽快找一家客栈作为医院。可是,人满为患的客栈即使找到了又能怎么办?谁知,这位熟悉中国国情的西方传教士竟灵机一动,走进一家客栈大声对客栈老板宣布:“我以皇帝的名义,为伤兵征用这家客栈,让你的客人走开吧!”

客栈老板一听,目瞪口呆。他不知个中原委,但真的服从了他的命令。很快,这里被布置成一家简易的医院。可随后,尴尬的事情出现了。因长期闭塞,中国人对什么“红十字、西医、医院”都太陌生了,连那些负伤的清兵对医院也不了解。因此,来此治伤的清兵并不多。二十几天里,医院只收治负伤清兵50名。不过,当这些受过治疗的伤兵陆续出院后,他们到处向人们讲述在医院里如何得到照顾和治疗,于是更多的伤兵们开始接受和信任这家红十字医院。

随着战事的升级,清军伤兵越来越多。那些“拉着伤兵的农民大车和牲口挤满了院子。重伤员躺在担架、抬筐,甚至椅子里……一些人已经死去,一些人还活着。赶车的农民分不清死活,只能把死人和活人一起从车上抬下来。”最终,两所被征用的医院都挤满了伤员,连院落里都没有空闲的地方。这几位外国医生只好租用了第三家客栈,然后是第四家……

据史料载,在甲午战争期间,以司督阁为首的外国人与当地医生一起共创建了七所红十字战地医院,救治受伤清兵千余名。

红十字医院成了伤兵的天堂

1895年3月,战火不幸烧到营口。在那血染残阳的时刻,鲜艳的红十字旗帜在营口上空高高升起,格外惹人注目。

3月6日,日军攻陷营口,地方官员及驻军撤至田庄台。可是,救死扶伤的红十字医院没有后撤,他们竟勇敢地在门口插上好多红十字旗帜,并挂上“英国居民”和“外国教会”的牌子,这一举动使留在医院的中国伤兵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由于日军封锁,救治伤兵的外科敷料、绷带等都出现了短缺,护士们用当地生产的棉花和棉布制作绷带和手术包扎用品。有的外国人把住所变成了工厂,雇佣难民一起为医院制作绷带、绒布和脱脂棉。

红十字医院专门救治清军伤兵的消息传遍了全军,医院规模也因此不断扩大。当时不少外国医生不断加入到医院中来,几名曾在教会医院工作过的营口人也参与了救助,而且在治疗和敷药上表现出色。虽然红十字医院条件非常简陋,但伤员们都得到了治疗和护理。在那个特殊时期,这几家红十字医院简直成了清军伤兵们的天堂。

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的“红十字”

日军围困营口,经费和药物短缺,但伤兵救治刻不容缓,怎么办?紧急时刻,营口与远在三千里之外的上海联系在了一起。营口红十字医院与上海传教士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1822-1900年)取得联系,请求劝募款项。

上海申报馆得悉此事,立即成立协赈所,向社会劝捐:“营口行营医院专疗我华军士之受伤者,本馆及慕维廉君分投劝募,荷蒙各善士慷慨解囊……想好善之心,中西一体,富商巨贾此后当益复踊跃输将也。”旅居上海的外国人成立了一个为红十字会募捐筹款的办事机构,由上海各外国领事、传教士、驻沪外国银行董事自发组成,协调各地红十字会医院的资金周转。

中国红十字运动的诞生展厅 摄影:李奇鲁

此后,捐款源源不断汇至营口。这次爱心行动将两座城市连在一起。在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下,营口红十字医院尽管条件很差,但伤兵死亡率极低。至1895年7月,伤员逐步痊愈出院,营口红十字医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895年底,经直隶总督王文韶奏请,清政府奖励西医、传教士等20余人,其中包括营口海关医官戴利医生、医生传教士司督阁等人。与戴利一起工作过的几位医生也被授予了双龙宝星勋章。

那一次自发或偶然的行动,却永久载入了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展历史,也对整个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营口,就这样开历史之先河,成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

2017年5月11日纪念馆正式落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常务副会长徐科亲临现场

猜你喜欢

清兵伤兵红十字
清兵卫与葫芦
油画世界
激情燃烧的『红十字』(组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王聪儿伏击清兵(下)
清兵卫 与 葫芦
伤兵
我必须放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