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民间组织的圆梦行动

2018-08-28文丨何玉梅

遵义 2018年15期
关键词:乡贤助学学子

文丨 全媒体记者 何玉梅

富诚基金奖优扶贫助学创佳迹,少年儿童勤学善思笃行谱华章。

善长仁翁关注民生尊师重教献爱心显盛世,青年学子励志感恩勤学苦练谢深情谱新篇。

政府情系教育,社会齐汇爱心。

励志勤学进取,感恩谢情深长。

……

走进播州区芶江镇富诚聚助学协会陈列室,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上面,这样的佳句随处可见。

成立于2006年的芶江镇富诚聚助学协会,12年来,累计发放助学金近200万元,圆了1800余名莘莘学子的求学梦。

乡贤文化

地处川黔要道的芶江镇,盛产桑蚕,商贾云集,物阜民丰,人才辈出,素有进士之乡的美誉,明清两朝共出现了6名进士,11名举人,涌现了龚聪、吴国霖、李岳松等多位文人。芶江镇自古乡贤文化发达,民间捐资助学蔚然成风,可谓遵义市尊师重教的一个缩影。

芶江人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风气并非偶然,也不是一时兴起,这与芶江传统乡贤文化息息相关,也是芶江人一脉相承的优秀品质。

据《遵义府志》记载,芶江曾名“恩济场”。明朝以来,恩济场有识之士,纷纷捐赠义田、建义学、兴义仓,鼓励芶江儿女求学上进。为了赞扬乡贤们的义举仁心,人们把此地取名为“恩济场”,表达了见贤思齐的朴素愿望。后来由于“恩济场”场址几次搬迁,搬到如今的芶江河畔,于是更名“芶江”。但勤耕苦读,回馈乡里的情怀,已经融入芶江儿女的骨子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主要由定居于芶江水的江西籍周、王、刘、代、徐、李六姓人共同出资建成,供江西籍人议事和重大集会时使用。清道光年间,朝廷兴办官学,周、王等六姓人主动提出,无偿捐出江西会馆,改为学堂,招收小学生入学读书。1935年初改为第一中心小学,沿用至今。

20世纪80年代初,芶江镇筹建中学,政府划拨的款项远远不够,芶江人自发捐资凑齐。芶江中学老师李祖勇说,那次的捐资助学中,最为感人的是街上70多岁的五保户胡国义老人,他卖了自己养的唯一一只大公鸡,得到5元钱,亲自拿来捐给中学。虽然他捐的最少,但他的义举却感动了芶江人,他的名字永远镌刻进芶江历史。

进入新时代,芶江人血液里乡贤文化、诗书耕读的脚步没有停歇,位于芶江中学的这座“恩济亭”,再次见证芶江乡贤回报桑梓的故事,记录着“春晖行动”的感人事迹。

2006年,王克诚、吴光富两位老人萌发了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做点贡献的念头,会同芶江镇几位在外知名人士四处奔走,共同创办了基金会,募集资金100余万元,成立富诚聚助学协会。并建立长效运行的助学机制,对家乡学子扶优助贫,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成才,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善行如井,福泽无声,回馈社会,遗泽后人,是芶江儿女最浓厚的家乡记忆,诗书的涵养和笔墨的芬芳,不仅造就了芶江人的别样才情,也影响他们不同的取舍抉择。

芶江中学退休教师罗国才,2016年,已是耄耋老人的他,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万元,颤颤巍巍来到富诚聚助学协会办公室,把钱亲自交到负责人的手中,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孩子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周思洪老人,少小离家,从军半个多世纪,但几十年来他一直心系家乡,特别关注家乡的教育。从1996年至今,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17年共资助贫困学生85人。周思洪的义举不仅在于资助多少寒门学子,而是带动更多的人来关心、关注这项不朽的事业。

2014年获贵州省“春晖行动”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获贵州省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经过这些年的运作,富诚聚助学协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的芶江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协会先后募集到330多万元,而且滚动发展,受益人群也由大学生扩大到中学生,由贫困家庭扩大到优秀学子。

在乡贤风气的熏陶下,芶江镇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全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乡贤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爱的接力

由于芶江历史以来尊师重教,学习风气浓厚,老百姓普遍重视教育,升学率相比周边地区一直较高。

2009年,芶江学子李浩凭借实力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但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无力承担高额的学费。富诚聚助学协会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破例给出1万元的奖励(其他最高的5000元),解决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芶江中学教师宋君程说:当时去考察时,他家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现在孩子毕业了,家庭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李浩的事迹对周围同龄的孩子起到鼓励、示范的作用,教育扶贫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2016年,周长江同学经过层层选拔考进第三军医大,2017年,其弟弟又考上重点大学;2016年,黄贤会同学高分被吉林大学录取,本硕连读,2017年,弟弟又以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原本对两个家庭来说,都是好事连连,值得庆幸,但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却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幸运的是,周长江兄弟俩、黄贤会姐弟俩都得到了富城聚助学基金的资助。放眼芶江,像周长江、黄贤会这样,一家兄妹几人同时得到资助的情况不在少数。

“像我这样贫困的学生,如果没有富诚聚基金会的资助,进入大学的底气不足。将来我也要像父辈一样,为家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正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受助学生宋晓明感叹地说道。

寸金可激学子锐志,车竹难表前辈深恩。每到开学季,芶江中学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富诚聚助学基金会”陈列室,既鼓励学生勤奋苦读,也在潜移默化中,把感恩文化的种子,深深埋在学子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无论他们将来走向何方,都将在他们内心深处得到守护和传承。

岁月匆匆,如今十二年过去了,当年“富诚聚助学基金会”第一批受助的孩子,已经学业有成并反哺回馈乡里了,他们以自身的行动,向社会诠释着春晖精神,呼吁社会关心贫寒学子,教育学子心怀感恩。

2007年,罗燕翎同学高分考进中南大学,可正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母亲生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背上债务,上学成了问题。富诚聚助学协会的工作人员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将她纳入助学对象,直到其大学四年。2011年,分配到遵义烟厂工作的她,拿到人生的第一份薪水,就捐给富诚聚助学基金会。她说,是富诚聚助学金改变了她的人生,希望自己也能为协会出一份力,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

2007年徐媛媛同学考入四川大学,享受了富诚聚基金的资助,2013年她刚参加工作,便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捐赠到了富诚聚助学基金会。

……

富诚聚助学基金不但帮助那些渴望求学的孩子圆梦大学,更为芶江镇爱心人士搭建了一座捐资助学的桥梁。爱心汇集芶江,慈善铸就品牌。今年是富诚聚助学基金成立的第12个年头,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汇入到助学行列,而学业有成的受助者,怀着感恩的心,接过爱的接力棒,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他们敢于担当、知恩图报、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芶江学子!

猜你喜欢

乡贤助学学子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杏林组曲·学子赋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南安乡贤再发力
关爱·帮扶·助学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
为助学一诺千金
多种形式助学数千学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