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黔川渝结合部文化中心

2018-08-28文丨

遵义 2018年15期
关键词:遵义市文化产业文化

文丨 全媒体记者 陈 涛

改革开放40年,经济是改革的核心,而文化的种子,则在悄无声息中遍地播撒。无论是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的变迁,还是精神面貌前所未有的充实,都实实在在赋予了城市活力、塑造了遵义个性,激发了遵义改革创新的热情,以此加快建成“西部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黔川渝结合部文化中心。

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遵义文化,源远流长。

既有闻名遐迩的丹霞地貌、海龙屯土司遗址世界“双遗产”,又有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南宋杨粲墓;既有蜚声中外的遵义杂技文化,又有“傩戏”“三幺台”等仡佬文化……世代传承下来的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土司文化、诗乡文化、辣椒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等黔北文化体系,为遵义打造文化强市提供了丰润的土壤。

面对历史的馈赠,改革开放以来,遵义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用好用活遵义深厚的红色文化、国酒文化、地域文化等宝贵资源,努力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些年,全市陆续新建改遵义会议、苟坝会议陈列馆,打造遵义纪念公园、红军街、1935红色文化街区和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按照5A级景区标准全新打造娄山关景区等。并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实现了“大满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传承人群培训班,让这些经过历史洗礼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

与此同时,遵义市以历史文化为蓝本,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繁荣文化作品创作,红色题材电影《遵义会议》《领袖1935》等在全国上映,大型歌舞情景剧《大国酒魂》《传奇遵义》成功推向市场演出,《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等影视剧创作拍摄。以地方特色为基础创作的文艺作品,不断地获得了中央、省、市各级表彰。例如,作家王华的中篇小说《桥溪庄》轰动文坛;作家肖勤的中短篇小说集《丹砂》荣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遵义还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大格局,组织创作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节目,赴西班牙马德里、俄罗斯莫斯科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展示了遵义的文化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40年来,遵义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现在,把遵义打造成为“黔川渝结合部文化中心”的目标,又清晰地标注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前进方向。

创新引领文化转型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这40年,遵义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转型,不断地助推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中,2006年,遵义统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后完成1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了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完成29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成3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等任务。2012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遵义市逐步优化文化要素配置,健全文化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文化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与其他行业互利共赢、共生共荣发展。

在文化产业布局上,遵义市重点发展红色文化、酒文化、生态和休闲度假文化、现代传媒与印刷包装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会展节庆、茶文化、演出演艺、民族民间文化、黔北历史文化、文化创意等辅助产业,打出特色文化组合拳,促进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比如:“文化+工业”。以制造业为落脚点,在正安县吉他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乐器生产的同时,通过举办天楼山户外运动节、吉他文化艺术节、吉他产业经济发展论坛等活动,实现文化传承和制造业发展双赢目标。

“文化+创意”。立足于聚集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了道真自治县文化产业孵化中心;依托“三线”文化,对三线建设遗留的老厂房进行艺术改造,打造了1964文化创意园;在遵义老城核心历史文化区,打造遵义1935文化创意园等。

“文化+旅游”。着眼于文化遗产、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开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目前,习水土城古镇、播州苟坝红创区、汇川区“遵义古城”影视文化基地、道真“中国傩城”等文化旅游如火如荼。

“文化+科技”。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突出科技创新,建成新蒲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创立了“文化+科技”型文化产业的模式。

并围绕“大扶贫”战略行动,充分发挥“文军”优势,扎实开展“文军扶贫”,通过项目带动贫困地区群众打开脱贫致富门路,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大型情景剧《伟大转折》(陈涛/摄)

如今,遵义市正以“三区三中心”总体布局、“513”文化产业工程(打造“五大文化产业集团”,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三十个文化产业示范企业”)为载体,促进全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享受免费开放服务,接受文化熏陶;到文化广场参与活力四射的广场舞,感受舞蹈魅力;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文化活动室参与喜欢的活动,享受多彩生活……

40年来,遵义市建成并投入使用图书馆14个、文化馆14个。向市民开放多年的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汇川艺术中心等成为了广大市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而新建的市文化馆、市美术馆、遵义大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也将成为遵义文化的新地标。同时,全市以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契机,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积极打造群众文化生活新阵地。

文艺演出也让基层群众沐浴着文化惠民的春风。全市每年“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500场次以上,送电影下乡23000场左右,送图书下乡20000多册。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创品牌”的要求,遵义创造性地打造了“美丽城市·广场文化活动”“美丽乡村·送文化下乡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名城大讲堂·名家讲座”“书香遵义·全民阅读活动”五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遵义市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开展了“非遗展演”“道德剧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并依托重大庆典活动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从而达到丰富生活、凝聚民心、促进发展的目的。

改革开放40年,遵义市文化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面对未来的发展,遵义市将致力于打造独特文化品牌,着力提升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让文化不断刷新发展高度,让城市更加富有文化色彩、文化温度、文化自信,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遵义文化新的辉煌,实现遵义经济质的增长。

猜你喜欢

遵义市文化产业文化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