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诞生在上海的中国第一条铁路

2018-08-27朱晓明臧庆祝

畅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清政府铁轨车路

朱晓明 臧庆祝

如今,中国高铁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响当当的中国品牌。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在上海,这种即将改变世界的交通工具最初由英国殖民者引进,从铁轨铺设到正式通车,其中也着实历经了一番风风雨雨……

以“马路”名义建铁路

1814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诞生了铁路和蒸汽机车。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本扩张,英国商人极力向清政府宣传铁路的优越性。1866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就向清政府提出:吴淞至上海之间河道淤塞,疏通困难,大吨位轮船无法停靠上海港,请求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铁路,以便大吨位轮船停泊吴淞后,能和上海办理联运。这时的清政府对修建铁路心存疑虑,没有批准威妥玛的请求。

过了七八年,大约在1874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耍了个花招,声称修筑一条吴淞至上海的“马路”,组织了吴淞道路公司,得到清政府当局同意后,征购了从上海租界以北到吴淞一带的土地。随后“沿路一带,两边皆挖深沟,以泥筑成车路,约高三尺,盖以备接铁条也”。

至于施工的工人,基本上就是“就地取材”,聘用的“村内工人甚多,有时殆至二千之数。每人不大不小支结每日工钱约二百文(只等同于后来吴淞铁路通车时一张下等车厢车票的价格——作者注)”。因为不知实情,以至“乡人皆踊跃从事,毫无怨嫌”。

不过还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乡村老太太被征去了土地,开始她只以为是在被征去的空地上派用处,不料施工时要“折”去她原先土地上的“树木数株”。老太太死活加以阻挡,施工也一度停了下来。老太太理直气壮地说:“我卖地不卖树。因树于风水有助,故不能折也。”说到“风水”两字,村内工人都收住了手,谁都不愿坏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水”。

道路公司得知此事后,既担心事情闹大,又担心影响工程,赶紧通知各施工单位,遇有树木一律不准折,要将它们移至“车路两边,置设栅栏”加以保护,同时承诺“将专设_人,以资管看”。如今一些地方的铁路沿线,还沿袭着种植树木的习俗,兴许还有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乡村老太太的一份功劳呢!

男女老幼“游铁路”

眼看这条从租界以北向吴淞延伸、高高隆起的“马路”修得差不多了,1875年底,英商的吴淞道路公司,又以欺骗的手段,以“供车路之用的铁器”的名义,运进钢轨和机车。明明修筑的这条“马路”(实为“铁路”),是为了火车的运行,可英国商人硬要正话反说,把修铁路是为了通火车,反说成是“供车路之用的铁器”。后来清朝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不过也有察觉到内情的人。宝山县的冯明府偶然发现,协助英商公司用船只装运填路石子的承运人,竟然是英国领事。于是他将此事上报,希望总理衙门核示要求停工。英国领事听说“停工之议”,照样我行我素,而且“坚不允从,所以此路仍照常工筑也”。宝山县冯明府的请求,在软弱无力的清朝政府那里只能是石沉大海!

到1876年2月初,此时铁轨已经铺到当时的徐家花园附近了。由于铁路施工的特殊性,不要说以后在铁轨上运行的火车了,就是在铁轨上运行的施工车(运输枕木与石子的小火车),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人们都想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据当时《申报》记载,不但本埠人喜欢看,就连几十里甚至百里以外的人也喜欢看。

总而言之,那时候,“游铁路”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连住在城内几乎终年不出门的人,也接二连三地携家眷来一游。

晚清政府如梦初醒

英国人好不容易在中国建成了第一条铁路,而且投入了正常的运营,票价自然不会低。那时从上海到吴淞上等票为1元,中等票为5角,下等票为200文(1200文相当于1元),而当时的米价,每石只有2元左右。也就是说上等单程车票价约为半担米价,来回车票价即为1石米了。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奢侈”消费。白花花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流入了英国商人的腰包。

晚清政府这时好像才醒悟过来了:在中国土地上运营的铁路与火车主权是谁的?

于是清政府官员倒过来与英国商人商量主权问题。因为铁路与轮船、枪炮、电报一样,都属“外来品”,清朝政府对此具有本能的排外性,按照他们的本意,这些搞不清楚的东西,应该一律拒之门外。

无奈这条铁路已经投入了营运。向英国铁路公司交涉,人家也爱理不理,根本没有把清政府放在眼里。

怎么办?终于等到了这样一个机会:1876年8月3日(吴淞铁路正式运行还未“满月”),火车在江湾镇北首还未正式通车的那段试车时,意外压死了一个人,引起乡民大恐,原来这黑乎乎的东西还会压死人!清政府顺势而为,勒令将火车停了下来。

于是中英双方代表在南京对第一条铁路的主权等问题,展开了谈判。中国代表提出收回主权,英国代表则以种种借口拖延谈判。经过一个多月的讨价还价,终于在10月24日签订了协议,中方斥资285000两白银买断铁路主权,分三期在一年内付清。同时同意在此一年间铁路仍归英商铁路公司使用,即从1876年io月31日起到1877年10月21日止。

收回之日,便是拆除之时

正因为上述原因,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全线贯通(即从吴淞——上海市区)直到1876年12月1日,才得以实现。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截至1877年的7月17日,除去因火车压死人而被迫停运的两个月,实际运营10个月不到,就已运送乘客161331人,创下了当时中国交通运输之最。

然而中国第一条铁路终究没能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

1877年10月20日,吴淞铁路列车停止开行。10月21日,也就是中英双方协议中一年期满的日子,吴淞铁路正式归属中国所有。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下令拆毁铁轨、铲平路基、推倒车站,将吴淞铁路全线拆除。福建巡抚兼台湾学政丁日昌将铁轨、车辆运至台湾,拟修台南、台北间铁路,因经费无着作罢。

直到二十一年以后,中国政府才完全依靠自己的财力,在原来吴淞铁路的位置上,建造了后來的淞沪铁路。

此后百年,淞沪铁路见证了上海城市变迁的荣辱兴衰,也经受了淞沪抗战炮火的洗礼。1997年,淞沪铁路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被永久性拆除,其当年的位置,就是如今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的一段。

猜你喜欢

清政府铁轨车路
缺少的一段铁轨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铁轨接口处为什么有缝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