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并非放弃“西瓜”而是西瓜芝麻一起捡

2018-08-27李明敬

金融理财 2018年5期
关键词:普惠余额金融服务

李明敬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更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命脉。金融服务是与金钱联系最紧密的事情,但是对于很多小微企业、偏远山区的人们、城市低收入群体等来说,金融服务是比较缺乏的。

“即便是全球最富裕国家的金融体系,也缺乏普惠性,这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国际普惠金融之父、“穷人的银行”——格莱珉银行的创办者、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曾说过。

1983年,尤努斯看到很多没有信用担保的人,由于无法取得银行贷款,所以不得已选择高利贷。但是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会更加困苦。于是,尤努斯创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也就是格莱珉银行。该银行把20到30美元的小额资金借给没有信用记录,没有担保的社会底层人士。截止2017年,有超过900万人从乡村银行借到钱,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在尤努斯创立格莱珉银行后,全球有100多个国家效仿并建立了农村信贷体系。包括孟加拉、马来西亚、菲律宾,甚至还有美国等。商业银行的本质是追逐利润,但是尤努斯认为小额贷款应该是一项社会事业,并不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与国际上比较,我们引入普惠金融的概念比较晚,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给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最有力的保障。比如,2013年11月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6年在G20峰会上,普惠金融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10年)》,首次树立了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

经过国家和各金融机构的努力,目前,中国的人均银行账户拥有率也已经和其他G20国家平均水平大致相当,可以说,中国的普惠金融状况明显要好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不均衡,小额信贷供给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农户需求,金融产品创新跟不上农区金融需求的更新,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政策待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等等。

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手段及时获取客户信息,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控和盈利能力。目前,已经有很多金融机构建立了农村、小微企业金融信息库,以此来规范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贷评估效率,很好地弥补了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服务缺失。

近日,中投顾问发布报告预计,2018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将达到35.13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91%,2022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将达到59.15万亿元;2018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将达到33.89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77%,2022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将达到47.44万亿元。

未来,普惠金融该如何发展呢?正如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長田国立在普惠金融战略启动大会上说的,“在新兴金融科技的支持下,传统的‘二八定律正在被颠覆,未来的金融,必将是得草根者得天下,我们要看到时代发展的大势。向‘双小转移是战略侧重点的转移,而并非放弃‘双大优势,而是西瓜芝麻一起捡。”

猜你喜欢

普惠余额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余额宝的感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