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吸毒村”的救赎

2018-08-26柳昌林李金红王海洲

畅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毒品村民文化

柳昌林 李金红 王海洲

丹村,位于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的尖峰岭下,是一个有着5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清代中期,丹村出过4名贡生;革命战争年代,丹村有28位烈士为革命捐躯。

然而,这样一个颇具文化和红色基因的村庄,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沉沦:毒品蔓延、抢劫盗窃等治安问题多发,外地司机一度不敢进村,连外地姑娘也不愿嫁进来。丹村一度成为海南西部边陲有名的“吸毒村”“问题村”。用老丹村人的话说,“以前外出说自己是丹村人,都会没面子”。

如今,走进“新”丹村,一块写“文化兴村”“红色传承”的石碑矗立在村口,一排排独栋小楼映入眼帘,村路纵横交错,村民三五成群在酸梅树下纳凉,袅袅炊烟勾勒出新农村新画卷的勃勃生机。

村两委办公室的一面墙上,写满了村里大家族的族谱、家训,办公桌上还堆放了由村两委编撰的《丹村志》和民间文化刊物《龙沐湾》,19本村民的个人作品集依次排放。连任5届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上强笑着说,丹村的文化基因被激活了,现在愿意嫁到丹村的外地姑娘越来越多,丹村人的面子又回来了。

被拉下水的村民

“通过负面教训让村民反思,懂得村衰的原因,以免重蹈覆辙,从而少走弯路,让丹村长盛不衰,造福子孙后代。”

《丹村志》开篇的这段话,直面了丹村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将毒品带回村里,丹村的噩梦就此开始。

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石献奇回忆,那时村里人大部分都在家务农,种水稻、种瓜菜的都有,但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即使农作物有收成也难以运出去,大家挣不到什么钱。

村里劳动力大量闲置,部分村民为谋生计,开始远走他乡到外地打工。由于缺少约束,外出务工者中的一些人染上毒瘾,并传给同村青少年。

大多数吸毒者都有相似的经历:最初接触毒品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无底深渊。

“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白粉就是毒品,但不知道毒品具体有什么危害,以为跟抽烟一样。”石献奇说,当时家里有吸毒的孩子,村干部向家长提醒,家长多数时候会不高兴,认为毁坏了孩子的名声,所以一致对外称“孩子没有吸毒,就是在吸烟”。

“失控”的村莊

大约1993年至2002年,丹村“失控”了。

彼时,乐东县中学的化学老师石璜从县城坐班车到佛罗镇后再换乘三轮车时,往往会遭三轮车司机拒载。

原因是丹村村口聚集了一帮社会闲散青年,除丹村人外,这帮青年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陌生人。

那时,在贫困的丹村,青少年因念不起书,辍学在家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村子里几乎没有文化娱乐生活,连电视机都很少。漫长而无聊的日子里,部分青年很快就跟“吸粉”的人混到了一起。

现年72岁的石璜回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因为缺钱买毒品,吸毒的人偷家里东西卖钱,没有东西可卖了,就出去偷、去抢,村里的偷盗情况越来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至2002年,是丹村吸毒情况最严重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全村吸毒人员明显增多,到2002年,全村5000X中吸毒的就有70多人。

时任佛罗镇派出所的肖姓干警回忆,那时候,每到过年都是村里最乱的时候。他不得不联络村里所有的村民小组组长,安排专人值夜班,围着村子巡逻,专门抓小偷。

“有时候,半夜村里会打开广播,把村民喊起来查看耕牛是否被偷。很多村民被毒品害得惨不忍睹,整个村子像失控了一样。”回想起那段岁月,他感慨不已。

丹村重生

随着村里吸毒的青年越来越多,丹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问题村”。

一些村民纷纷向村委会反映,要求遏制吸毒现象。一些家庭开始主动将吸毒的家人送去戒毒所强制戒毒。

“眼看着家乡沦为乐东县毒品形势最严峻的村庄,辍学青年越来越多,这样的村子是没有未来的。为挽回名誉,必须做点什么。”彼时,在海口做生意的丹村人谢上强有了返乡的愿望。

2004年,在村民的期待中,谢上强当选为丹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这位身高1米8的大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治毒”。

“一夜抓了18个吸毒仔。”谢上强说。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张贴宣传标语,制造声势,然后挨家挨户对涉毒青年造册登记,再联系当地派出所采取强制戒毒举措,同时提出了“教育兴村”“文化兴村”的目标。

2010年,谢上强带领班子成员主动出击,四处寻找从村里走出的乡贤和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2010年底,丹村成立了教育基金会,成立当天便募集到了50万元。

基金会奖励考取海南中学的初中生以及考取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按不同金额分别予以奖励。此外,基金会还向丹村小学优秀教师和在校优秀学生颁发“奖教金”,由王炬光、王建光、石璜为获奖师生授奖。

作为从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今年71岁的王建光在村两委的支持下,联同从丹村走出的文化能人开始编纂《丹村志》,并耗时3年编纂了族谱、家训,启发村民自我管理。

经过多番商讨,丹村制定了包括检举揭发贩毒者和偷盗抢劫在内的18条“村规民约”。

逐渐,村里男女老少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开始从“谁家孩子进去了”变成“谁家孩子读书又获奖了,谁家孩子又考上大学了”。

文化的力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们。55岁的村民陈泰武将5个孩子全部培养成大学生,成了丹村人的一段佳话。曾吸毒“三进宫”的阿光如今已是一名水果批发商,也是两名孩子的父亲,“现在一心想着赚钱养家,将孩子供到大学”。

曾受过奖励的大学生谢祖梁去年发起成立了“丹村暖乡大学生志愿队”。村两委将办公室腾出来,18名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假免费帮扶村民子女补习功课,并集中为村里的小学生讲解孝敬礼仪、安全常识等。他们还开展“洁净乡村行动”“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系列志愿者爱心活动。

文化的力量慢慢汇聚。从2014年至今,每年春节前,丹村都会举办文化艺术节。期间,海南书法界知名人士都会义务前来为丹村群众写春联;王炬光等画家义务挥毫为村民送年画;摄影师为丹村群众义务拍全家福等。村两委还组织村民开展象棋比赛、书法、剪纸、猜字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家乡逐渐摆脱了‘吸毒村的恶名,我们还要让村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才是丹村真正的重生。”谢上强告诉记者,丹村多旱田坡地,适合种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近年来,丹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夯实水利基础设施,金钱树、哈密瓜、空心菜等许多作物也随之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很多人家都盖起了三层小洋楼。

如今,连任5届的村支书谢上强又带领班子成员四处奔走,希望丹村新建一所小学。谢上强说,这几年村两委还发动村民沿着村路两边种植了3000株凤凰花,明年花开,丹村将是一片花的海洋。

猜你喜欢

毒品村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火烧毒品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谁远谁近?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