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导师

2018-08-25陈蔓萍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鱼池鲈鱼领悟

陈蔓萍

广州市铁一中学语文教师,曾担任广州市中考语文科评卷组组长。现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实践的初中语文活动型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

《读懂》导写与示例

题目呈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问题自选;②可以记叙经历、书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山东聊城,2016年)

写作导引

这是一个非常“贴心”的题目,在导语中,我们可以“读到”出题者的许多温馨提示,如果能“读懂”,会让写作事半功倍。“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自然变化后“懂得”的人生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亲情、友情、手足情等真情后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时代变迁后的感慨……

“读”,可以是简单直接的阅读,可以是发现观察,甚至是探究钻研。

简单说,“读”完导语,出题者希望学生们“懂”得,“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生活点滴都是文章可以选取的材料、可以书写的对象;“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发现、感受,是获得领悟的过程;“无可奈何花落去”“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万有引力”是最终的收获。

笔者认为这个题目出得非常好,学生可以书写的材料非常多样,从个人成长到家庭关系,从花开叶落到潮涨潮退,从自然民俗到社会现象,都能成为学生“读”的对象。即使是相似的材料,千人千面,领会的“懂”也会各有不同。

建议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选取印象最深刻的生活经历,分配好“读”和“懂”在文章中的比例。如果能灵活运用各种修辞和写作手法,当然能为文章锦上添花。但归根到底,只有充分展现出作者自身真实经历和感受的文章才最动人。

读 懂

广州市铁一中学 李芸帆

生活中,有许多事需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放慢快节奏的生活,用心灵去感悟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许就能读懂它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小区的花园里,有一个小鱼池。鱼池两边被树木和杂草环绕着,水中央种着几束水草,时不时有鱼浮上水面呼吸,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

但细心观察,这只是表面的和谐。小鱼池也算是“放生池”,不知是谁往鱼池里放了几条鲈鱼,渐渐地,鲈鱼越来越多,数量甚至超过了鱼池里艳丽的锦鲤和金鱼,到后来,鱼池里再没有金鱼的影子了。

这是为什么呢?或许继续观察,才能读懂鱼池中藏着的道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不论是适应能力还是生存能力,鲈鱼都比观赏鱼强得多。其次,鲈鱼的攻击性和领地意识极强,身体比肥胖的金鱼更灵活,再加上鱼池里食物竞争激烈,金鱼就这样被淘汰了。只有体型较大,身体比例协调的锦鲤能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幸存。

小小的魚池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这也令我读懂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活中的小事需要我们去用心感悟,用心观察,往往就能读懂它所蕴含的道理。

作者写后反思

在看到题目之后,我的脑海闪过了一句话,“从观察中领悟生存之道”。主要也是题目让我想起了散步的经历和感受。文章的选材虽然特别,但是细节内容比较粗浅,原因是写作的时候记忆已经有点淡化,而我也没有对鱼进行非常认真的观察和研究。

老师评语

这是一篇有许多亮点的文章,小作者开门见山,点出“读”在文中指对生活小事的观察,然后具体在文中描写她对鱼池前后变化的观察,并且在最后得出感悟,深切“懂”得(领悟)了书上的道理。

但是文章也有不少硬伤。首先,小作者写作思路非常流畅,“读懂”一气呵成却缺乏细节的深入描写,文章比较干瘪;其次,言及“懂”时感悟流于表面,让人感觉这只是一种很浅显的“感受”,并非深刻的“领悟”;最后,还有一个小疑惑,被放生和“侵占”金鱼领地的,真的是鲈鱼吗?

修改建议

李芸帆同学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的女孩子,选取的写作题材非常有意思,笔者认为无须推倒重建。

同学们往往非常讨厌作文修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重写的工作量太大。其实,如果大家能坚持多和老师沟通,会发现作文经过局部的“雕琢”,便能“容光焕发”。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很容易被老师评价“小学生思维”,其实,大部分情况下,这指的是大家在限时的写作过程中,容易平铺直叙忽略细节,使文章缺乏亮点,甚至详略不当。此外,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感慨容易流于形式,学生所谓“点到即止”,其实是还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体会。

以这篇文章为例,笔者建议李芸帆同学首先应该再去好好观察一下鱼池,再去“读”一下,看能不能“懂”得更多。观察后,可以先细化第二自然段的描写,尝试加入更多的修辞和细节,自然展现她“读”的过程;然后,在文章最后多下功夫,要把书本上的道理和自我的切身感悟充分结合再表达出来。

相信这两个部分的修改完成后,文章便会有崭新的面貌,而李芸帆同学的修改量,也不至于太大。

责任编辑 / 陈土宏

猜你喜欢

鱼池鲈鱼领悟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设计鱼池图
设计鱼池图
舌尖上的四鳃鲈鱼
多么痛的领悟
一叶舟
鱼池这样挖 养鱼能高产
鳄鱼池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