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消费异化

2018-08-24周弘毅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4期
关键词:娱乐至死

周弘毅

摘要: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某物品时,不是为了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实际功能,而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如显示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而去进行消费的一种文化现象。消费异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多种表现形式。消费异化的一大根源是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电子媒体以及广告等加剧了文化贫瘠,使得人们陷入“娱乐至死”的状态,消费也陷入了无意识、盲目、炫耀性、狂欢性的困境。对消费异化应采取多方面的对策,其中一大关键点就是要倡导经典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消费异化;娱乐至死;理性回归

1 何谓“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某物品时,不是为了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实际功能,而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如显示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而去进行消费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异化的消费活动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向他人显示自身经济力量、社会地位和身份从而获得虚荣心和自我满足的一种手段。从消费异化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它造成了人们对物质的崇拜,从而使人们追寻奢侈品、对浪费不以为然以及对人性的扭曲。而在20世纪末则出现了后现代消费理论,则是从文化、社会等视角探讨消费异化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常常误以为消费异化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但事实是如今在我国,消费异化的现象也已出现。

2 消费异化的根源

(1)生产节奏的加快。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企业挖空心思,各种措施层出不穷来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通过广告以及众多营销手段,使得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倾向冲动消费。

(2)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日日重复着单调的操作,人们的本性遭到了压抑。因此人们只能在下班后在消费领域中寻找新的兴奋点,来摆脱不自由感获得满足感。而与此同时,生产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分工更为细化,这使得人们的单一潜能得到发挥,但是总体潜能却遭到了忽视,这样会导致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不协调与偏离。人们日渐成为了机器的奴隶。

(3)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盛行。我们追寻集体狂欢、热情购买。如中国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破500亿的成交金额,而且这个数字仍在年年被刷新,人们消费越来越来越不理性与冷静,在追求物质的满足的同时消费毫无节制,挥霍无度。

3 消费异化的危害

(1)人们的自我奴役。在消费异化中,消费主体消费某种商品,仅仅是为了占有它们,借助它们炫耀自己的财富以及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消费异化并没有给消费主体带来幸福、自由,反而被消费所压迫、所奴役,消费主体在消费中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成了可怜的“消费人”。

(2)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消费异化使得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只有那些具有最大购买力的集团才能够享受大大增长的财富,而且他们还会继续奢靡享乐,并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缩小阶级流通的渠道,加深阶级固化;人数众多的广大民众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持续不足,越来越陷入相对贫困的境地。而与此同时,消费目的的扭曲,在满足人们短暂的消费欲求之后,無法使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消费品中真正领会到幸福。因此,实际上,消费异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4 面对消费异化的对策

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与幸福。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把幸福阐释为:“按照自己的收入来安排生活的人对自己的处境自然是满意的,这种处境,通过连续不断的、虽然是小额的积累,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他可以逐步地放松节约措施和放宽应用之物的简朴程度。他对这种逐步增加的舒适和享受加倍地感到满意。”但是,如今的社会中真正这样理解幸福的人们还不够多。因此正如雅思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所言:“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有必要回归经典,去领悟与体会真正的幸福是身体的舒畅和内心的安宁。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如马斯洛在其需求理论中指出的“能引起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也只有理解了这点,我们才能永葆初心,努力克服消费异化。

结论

消费异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多种表现形式。消费异化的一大根源是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电子媒体以及广告等加剧了文化贫瘠,使得人们陷入“娱乐至死”的状态,消费也陷入了无意识、盲目、炫耀性、狂欢性的困境。对消费异化应采取多方面的对策,其中一大关键点就是要倡导经典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中信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娱乐至死
警惕“娱乐至死” 也别死气沉沉
从《娱乐至死》中看媒介素养教育介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国产手机“娱乐至死”?
从《娱乐至死》中看媒介素养教育介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电视综艺节目从全民娱乐到文化清泉
精英与大众在媒体功能上的认知对决
网络“戏谑化”表达现象浅议
今时今日,再说“娱乐至死”有点out了
“编码解码”视域下“娱乐至死”理论的思考
声像符号歧视下的“娱乐至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