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8-08-24付明钊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4期
关键词:基础课程改革措施机械制造

付明钊

摘要:在中职教育当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内容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与应用性的专业性教学内容,对于这一课程来说,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构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机械制造技术能力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中职校园必须要提升对该课的重视,并对其实践教学形式进行有效改革,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引言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而且课程涉及的学科知识广、概念多、难理解,既有基本原理,又有工程實践应用,这会使学生因为知识点过于繁杂,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机械制造基础的课程改革应以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案例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1推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工业4.0的到来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制造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本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国内职业学校正努力改革以适应这一变化,改革方向是使机电类专业学生逐渐从单一技能或纯理论性人才向理论实践并重的全能型人才转变。但是许多学校由于场地,设备等客观原因限制,这些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知识和实践有效的统一,让许多学生依旧无法做到实用、够用,无法很好适应未来工作。因此,相关院校需要切实推进机械制造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当前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中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时应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即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制度方面。首先,教师方面,在机械基础课程的授课中,“教、学、做”分离,就是两个老师授课。一个老师对于理论知识专精,是学术型老师,另一位对实践课程专精,是技术型老师。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并不能很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讲解,而在实践课程上,老师并不能很好地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出现了学习两种不同课程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无法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且两个老师授课,通常会因为自身的教学进度的不同,出现理论和知识学习不能同步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无形中加大了学习任务量,学生一边要根据实践复习知识,一边还要根据知识进行实践。

其次,学生自身方面,学生们在经历了传统的教育后,一般会对职业学校产生一种不认可的态度,这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机械制造基础这样的科目,学生们会从内心认为自己的未来就成为工人,没有前途,所以对课程毫无兴趣。

最后,制度方面,所谓制度方面的问题其实就是考核评价的问题,一些院校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由于时间,场地,设备等原因导致考试的时候一般只能进行考卷考试,进而导致老师对学生的能力判断,也只能从简单的分数上来评价,这就导致“高分低能”或者“高能低分”的现象频繁出现,制约了学生未来全面均衡的发展。

3中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3.1创建新型课程教学体系

中职校园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策略,在结合当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要求对教学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有效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为学生设计出更加符合其发展需求的教学形式,从而有效的解决课程内容以及学时间的矛盾和问题,在实践教学中也要严格按照这一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增强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2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中职校园不仅仅要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也应该对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设计出符合当前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的教学形式,有效融入探究式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学会探究,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整体水平。

3.3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相互结合

在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对授课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授课中,补充大量相关的课外知识,使教学内容永远保持新鲜感、时代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会觉得枯燥、呆板没生气。课外知识的补充不仅减少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无味感,也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最前沿的东西,永远走在市场前列。

3.4项目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将涉及某一实际项目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检查评估、实践检验五个环节的实施,达到教学目的。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选取是关键。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的内容都以工程项目来贯穿,尽可能地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应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提高教学效果。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个知识点。

3.5完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

教师在认真完成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实习教学工作之外外,更应该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课堂理论等教学方式,实现校内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积极推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突出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校定期让专业课教师到一些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自己也接受培训。同时,学校还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从事课程教学,指导实训实习,弥补专业教师技能操作上的不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尽可能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熟悉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和实际生产过程,同时将所学的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和机床操作技能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满足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6完善成绩评定机制

传统工科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学生经常产生不必重视学习过程,只需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实际上,对于这门注重实践的课程来说,这种想法容易造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所谓考点,而实践应用能力差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增加实验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加强对学生实践实验能力的考查。在评定实验成绩时教师应当着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分,而不是简单地给实验报告打分,可以采用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除传统期末考外,增加随堂考查,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延续传统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新增开卷考试考查学生的应用和思维创造能力。

结语

中职校园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关键环节,所以学校必须要提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并结合校园自身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整体水平与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发展与成长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庆华,黄碧雯.职业院校机械基础教学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7(4):152-153.

[2]周凡.关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改革探讨[J].科技尚品,2017(1):120-120.

猜你喜欢

基础课程改革措施机械制造
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影响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抓住基础课程五要素,构建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