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戏剧翻译中的体现

2018-08-24杜诗雨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4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目的论

杜诗雨

摘 要:本文尝试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英若诚翻译的、老舍所著的著名戏剧《茶馆》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戏剧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结果表明,在戏剧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关键词:目的论;译者主体性;戏剧翻译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语言之间信息的对等转换。 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戏剧翻译又与众不同,这主要取决于戏剧本身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也决定了戏剧和戏剧翻译的特殊性。

对于国外观众,最直接负责的是演员,其次才是导演、剧作家和翻译。尽管如此,剧院观众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关键选择的影响。

因此,本文拟以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英若诚翻译的著名戏剧《茶馆》为例,分析戏剧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一、译者主体性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渐走向纵深。从本质上来讲,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动性,被动性和个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最开始的身份应该是原文的读者。他们必须尽可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整地理解源文本。作为人类的主观活动之一,翻译总是受到社会主导权力的影响或限制,这决定了译者也反映出一定的被动性。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译者会在翻译过程中主动运用其各种能力,采用各种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这便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个性所在。译者主体性的上述三要素应该是辩证结合的,不可对任何一个有更多的偏颇。

二、目的论与《茶馆》的翻译目的

目的论是翻译功能学派的核心代表理论。Hans Vermeer建立了翻译目的论,他提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翻译的预期目的所决定。

根据目的论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主要原则都是翻译活动的目的。要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研究,首先要明确译者翻译的目的。其次,要分析译者为实现其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方法。最后评估译者的翻译方法或策略是否成功实现了其翻译目的。

英若诚翻译《茶馆》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北京人艺收到了欧洲国家的访问邀请,准备带上中国的作品去欧洲进行演出。由于英若诚出色的英语能力和戏剧表演、导演经验,他最终负责了那次的翻译任务。由此可以看出,英若诚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他的译作能够满足欧洲舞台演出的需求,并使外国观众在观看表演后能产生与中国观众同样的感受。

三、原著与译文的对比分析

在《茶馆》翻译后的译后反思中,英若诚总结了他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他的翻译目的,最为关注的几个因素。

1. 剧本极其口语化

戏剧剧本主要由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组成。因此,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戏剧中充满生活中的口语,整体非常口语化。茶馆是一部人物繁杂的三幕短剧。虽然剧中人物性格形象、社会阶层大相径庭,但他们使用的都是口语,这主要体现在选词和结构上。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例1

原文: 唐铁嘴:(凑过来)这位爷好相貌,真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无宰相之权,而有陶朱之富。

译文:Tang the Oracle: (Edging his way closer) Oh, what auspicious features! Truly an inspired forehead and a commanding jaw! Not the makings of a prime minister, but the potentials of fabulous wealth!

四字短语是汉语简洁优雅、对称美的典型体现。上例原文中四字短语的使用,是为了体现唐铁嘴的油嘴滑舌。英若诚也将其翻译成简洁对称的结构,以便阅读时具有极高的可读性。

2. 戏剧中人物个性应当被考虑

戏剧是特殊的表演文学。剧作家想要表达、赞美或批评的事物,必须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所以戏剧中人物的个性通常都非常鲜明突出,才可以尽可能地展现戏剧的意义。因此,译本也应保留原著中人物的不同个性。

例2

原文: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马五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

译文: Erdez: Where I serve aint none of your bloody business!

Master Ma: Erdez, youre quite an important person, arent you?

Erdez: Oh, its you, Master Ma! Pardon, sir, I never seed you sitting there.

在劇中,二德子是一个非常无知的人,经常欺负无辜的老百姓。但在高级官员面前,又极尽谄媚。英若诚的翻译生动地表现了这样的一个人物,此外,他故意使用语法错误来展现二德子的无知。可以说,这里的翻译充分展示了英若诚的主观能动性,使这个角色在西方观众面前生动起来。

3. 译本应易于理解

作为表演艺术,戏剧需要被观众理解和欣赏。此外,戏剧还要注重同步性,这意味着演员要在观众理解的同时进行表演。英若诚表示,舞台表演对戏剧翻译还有特殊要求,即观众更愿意听到清晰易懂的语言。

例3

原文: 宋恩子: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译文: Song Enz: Now we serve anyone who puts rice in our bowls.

在戏剧翻译中,必须作出相应的文化调整。当中国人想吃饭时,他们通常首先考虑米饭和面条,而西方人则会想到面包和黄油。英若诚的翻译显然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本文介绍了译者主体性和目的论,论述了英若诚翻译《茶馆》的主要目的:使翻译适合西方舞台表演。然后分析了英若诚在翻译中,为实现其目的发挥的主观性。

文本分析表明,英若诚已经很好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和个性。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实现翻译目的,因此他的翻译非常成功。所以,在目的论指导下,译者在戏剧翻译中的主体性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rint.

[2].Ying, Ruocheng, trans. Teahouse. By Lao She. Beijing: the External Translation Press of China, 1999. Print.

[3]Yu,Guangzhong. “Drama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Bridging the East and West 26. 3 (1994): 155-160. Print.

[4]张益民 (Zhang,Yimin). “目的论视角下戏剧翻译中的超/欠额现象.” 盐城工学院学报. 2(2012):72-75.

[5].周霞 (Zhou,Xia). “从目的论看小说翻译中的矛盾.” 作家. 24(2011) :175-176.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