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目标隐身特性分析与仿真评估研究

2018-08-24单震华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4期

单震华

摘 要:本文通过对隐身战斗机的隐身机理(包括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隐身目标进行三维建模以及电磁散射特性仿真分析,获取典型隐身目标的全向RCS特性,为武器系统的设计提供支撑。

关键词:典型目标 隐身特性 仿真评估

1引言

F-22和F-35是目前全球进入服役的第四代、多功能超声速隐身战斗机,代表了当今世界战斗机的最高水平,具备隐身、超声速巡航、非常规机动等诸多全新技术性能特征,尤其是其隐身特性相比三代机来说,有较大飞跃,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开展对F-22和F-35的电磁散射特性研究,对我国防空武器的设计和研制尤其重要。

2隐身机理分析

2.1雷达隐身

2.1.1隱身外形设计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当电磁波照射到目标上时会发生反射和散射,而雷达主要靠散射形成的回波来发现目标,隐身技术就是降低飞机对电磁波的散射程度。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照射到飞机上的RCS差异很大,目前的防空雷达主要为分米波和厘米波,波长远小于目标尺寸,回波是各个部分散射的矢量叠加,因此局部的点、线、面的散射源就成了研究重点。

飞机的外形设计会很大程度的影响飞机的RCS,因此进行外形优化设计是最好的隐身手段,而在隐身飞机设计时会注意到以下几点。

(1)减小单一连续的平面面积,以降低镜面散射效应,降低雷达散射信号。

(2)飞机表面应尽量平滑过渡,不要有任何缺口、突出物等任何剧烈变化、不平滑的地方,避免表面完整和有缺口的物体形成较大RCS差别。

(3)把强散射源变成弱散射源,对于一个球体,把它拍扁,再把边缘销尖,从一个较强的散射源变成了边缘绕射或尖顶散射。圆柱体和纺锤体机身将边缘做的尖尖的,形成尖劈角以减小RCS。飞机的进气道、座舱和尾喷口在喷口做锯齿处理,把强信号特征的边缘绕射变为较弱的尖顶绕射,以减小RCS。

(4)对强散射源进行遮挡,对发动机进气口进行遮挡、采用S型进气道,使地面的防空雷达无法直接照射到发动机口,而在进气口有金属格栅,遮挡电磁波。

(5)控制散射方向,采用大后掠角机翼,把回波呈大角度散射开,以减小RCS,并避免互成90°的平面以降低角反射效应。

对于垂直角反射区域,将90°垂尾和尾翼改成V型垂尾,避免形成角反射器。

此外,还可集中将回波能量控制在很窄的方位内,可将飞机的机翼、尾翼等棱线设计为平行的,将散射面集中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就算被雷达照射到了,也会一晃而过,RCS会瞬间急剧减小,雷达不能准确捕获到。

2.1.2吸波材料

由于飞机的隐身特殊布局会受到空气动力学的限制,其作用有限。其次RCS不仅和目标本身外形有关,也和物体的电磁特性有关,因此要采用吸波材料,能够损耗掉入射的电磁波。

吸波材料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涂覆上去的,另一种是结构型材料(如复合材料),F-117和B-2用的都是吸波涂料,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涂一遍,而且飞机还要付出额外的重量代价。

而对于复合材料,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透波性和吸波性,而且复合材料的强度比金属涂料的好,抗疲劳度高等优点,现代战斗机在设计时会考虑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如F-35战斗机的尾翼、机翼后襟及机身下方等很多地方都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

2.2红外隐身

红外线也是一种电磁波,物体会向外发出红外辐射,是一种高频电磁波,高于任何一种雷达的频率,所以几乎不可能用电子手段进行干扰。所以要想降低红外信号,最有效的就是降低温度。

对于飞机来说,热源就是气动加热、太阳辐射、尾喷口,最大的红外辐射源是发动机的尾喷口,所要必须对飞机尾喷口进行处理。

如B-2的尾喷口是扁平状的,可使与空气接触面变大且均匀,使排出的热气更快更多的与空气接触来降温,还可以用挡板对排气口进行遮挡。

3仿真分析

3.1F-22典型目标隐身特性分析

3.1.1目标三维建模

F-22采用翼身融合体,机翼为上单翼,采用修型的切尖菱形。根据F-22的几何特性建立三维模型,模型如下图所示。

3.1.2RCS仿真

采用P-UEST电磁仿真软件,利用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Multilevel Fast Multipole Algorithm,MLFMA)进行电磁散射特性仿真。X波段的仿真结果见下图所示。

由仿真结果可见F-22在头部水平面±30°范围内的散射电平都很低,均值约-20dBsm,这和工业及情报部门对F-22隐身性能的认识非常吻合的。

3.2 F-35典型目标隐身特性分析

3.1.1目标三维建模

F-35在气动设计上沿用了F-22研制中积累的主要设计、制造经验,采用类似F-22战斗机的常规气动布局,根据F-35的几何特性建立三维模型,并根据需要对模型进行修补或简化,模型如下图所示。

3.1.2RCS仿真

X波段的仿真过程及结果见下图所示。

由仿真结果可见F-35在头部方向水平面±30°范围内的散射电平都很低,均值约-25dBsm。

4结论

通过对F-22和F-35典型隐身目标的机理分析,可知隐身技术的重点是外形隐身和材料隐身,以实现其头向区域低可探测性。F-22战机在头部水平面±30°范围内RCS均值约为-20dBsm,而F-35战机在头部水平面±30°范围内RCS均值约为-25dBsm。

参考文献:

[1] 王俊鸣.雷达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的仿真研究[M],航天控制,2017,25(5),74-78

[2] 蔺国民.,隐身飞机综述[M],航空制造技术,2005,73-76

[3] 姜浩.F-35战斗机气动及隐身特性分析[M],飞机设计,2010,3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