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德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现象

2018-08-22张天舒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构词重男轻女中德

摘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重男轻女”现象一直以来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反映了中德文化中消极的一面,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语言是反应一个民族文化的最直观最表层的工具,它受到社会以及文化的直接影响。本文将从相对直观的角度,即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剖析这一根植与社会文化深层的现象。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即语言学中德单词层面以及意思表达层面。

关键词:重男轻女;构词;语言;文化;表达;中德

一、中德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现象

1、中国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现象

中国社会除了最初的原始母系社会时代,自古以来是父系社会,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长久以来,男性在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优先获得资源。具体的表现:古代皇帝可以拥有六宫嫔妃,家境殷实的人可以拥有三妻四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男人的事情,女人的事情在当时的人眼中就是传宗接代[1],家庭中必须要求有一位男性后代,社会上找工作以及求学也是男性占据较多的优势。

2、德国文化中德“重男轻女”现象

在德国,妇女的地位一向非常低。第三帝国时期,甚至出现了让妇女“回到厨房”(zurück in die Küche)的说法,德国妇女结婚后呆在家里也曾经是一个长久的传统。社会中男性的就业机会远比女性多,即便是同样的岗位,男性的薪资水平也要比女性多,据相关调查,德国高层中的女士所占比例非常小,女性精英几乎是凤毛麟角。

二、从单词层面

1、汉字构字与意思

就“女”字形体本身来说,甲骨文中的形象像是一个双手交叉跪着的女人形象,汉代《说文解字》中解释“妇”字:“服也,从女执帚扫洒也。”表达了妇女地位低下,柔弱无力,从事家务劳动的传统形象。而相反的,“父”字在甲骨文中,形象手持棍棒,《说文解字》中也解释:“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是指手里拿着棍棒,随时教育子女的主宰者形象。[2]汉字中,以“女”部构成的字意思多是贬义:奸、奴、婢、婪、嫉、妒、婊、妓等,以“母”部构成的字也是同样的情况:毒、毋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五四运动”后中国才出现“她”这个字。之前一直是代表男性的“他”字。

2、德语构词与意思

“祖国”在德语里叫“父国”(Vaterland),相应的,“对祖国的爱”,“战士”在德语里面分别是Vaterlandsliebe, Vaterlandsverteidiger。个人出生所在地的城市叫Vaterlandsstadt,“国君”叫“国父”(Landesvater),父母处、家里德语叫“父屋、家(Vaterhaus)。

一般跟男性相关的构词大多都是褒义词,如sich ermannen(鼓起勇气),beherrschen(掌握),herrschen(统领),相反的,带有女性等单词所构成的单词不少带有贬义,如Mutterwitz(天然的狡猾),Frauenperson(蠢婆娘),Weibsleute 、Weibsstück(蠢婆娘),Mutterkind(妈妈宝,贬义)。[3]

三、从语言表达

从古代诗歌、篇章、经典作品来看,讲述的内容也多是明显直白的重男轻女的内容。孔子在《论语》中就曾讲过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韩非子》中也有令人惊诧的“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的言论。“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俗語总所说的“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男”都是对女性深深的压迫。反之从现代汉语表达来看,凡是关于歌颂志气以及美好品质的大多是跟男性挂钩的,如英雄好汉、养儿防老、早生贵子、望子成龙、多子多福等。

德语里的情况也是如此,德国人崇尚父亲,称莱茵河为Vater Rhein。某种思想的创立者在德文里叫做“XX之父”,如思想之父(Vater einer Idee),戏剧之父(Vater d?nischen Theaters)。悉心关怀某人叫做“父亲般的照顾某人”:jemand v?terlich betreuen,就连德语的熟语中也有ein Mann ein Wort,eine Frau ein W?rterbuch(男人一言九鼎 ,哪像女人爱反悔)的说法。在固定表达中,占据领导以及积极意思表达的基本上均是含有男性角色的,如通世故的人:ein Mann von Welt,精明强干的人:ein ganzer Mann,成功的人 :ein gemachter Mann。反观对于含有女子的表达,lange Haare,kurze Sichten(头发长见识短),so eine dumme Gans(蠢女人),M?dchen für alle(字面意思:服务于所有人的姑娘 表达意思:打杂的人),in den festen H?nden sein除了表示“已有卖主,不再出售“之外,还表示“女子已经出嫁”,将女子比喻成牲口,将婚姻比喻成“买卖”。[3]

四、结语

总之,中德文化中确实实实在在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并且明显地反应在中文和德语这两门语言中。本文通过对汉语、德语单词以及汉语德语中句子中表达出的不同意思的分析,明确地展示出了这一现象。现代社会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和,女性地位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离男女完全平等还有一定差距,这一进程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社会文化是长期形成的,所语言中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也不可能很快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和无奈。

参考文献:

[1]王越洋,《浅谈我们身边的重男轻女现象》[J].社科论坛 2018 137

[2]王玉鼎,《汉语与重男轻女思想观念》[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3)33

[3]黎东良,《中德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年七月 第一版,237页

作者简介:张天舒(1995—),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德英双语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德文化对比以及中德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构词重男轻女中德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Boy Crazy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女生比男生成绩好与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关系初探
中德两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比较研究
国际双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借鉴
重男轻女
走出围城路途遥 与时俱进效率高
英语学习小讲座之十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