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柴可夫斯基之Dumka op. 59 minor c

2018-08-22刘洁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旋律俄罗斯

刘洁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俄罗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乐派”代表,一生名篇佳作无数。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与一般的音乐世家不同,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是一个在矿山工作的工程师,他的母亲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但是,这并没有限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潜能的发展,反倒是童年的柴可夫斯基从母亲那里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民间曲调,影响了柴可夫斯基今后的创作。

柴可夫斯基10岁的时候从自己的家乡乌拉尔的沃特金斯克去到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去读书。在法律学校学习的同时,柴可夫斯基并没有停止自己的音乐追求,一边学法律的它也一边和钢琴家寇恩丁格尔学习钢琴,并且常去歌剧院欣赏音乐作品。由于父亲对柴可夫斯基音乐学习的反对,柴可夫斯基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喜欢音乐的柴可夫斯基辞去了法院的工作,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才正是开始他的音乐之路,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柴可夫斯基在浪漫乐派的历史上画上浓重的一笔。

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中我们既可以听到德奥音乐的华丽,又能感受到俄罗斯民歌的朴实,说柴可夫斯基这两种音乐流派的集大成者也不为过,他的作品往往旋律高贵细致同时却又浪漫深情。《杜姆卡》作为柴可夫斯基的最广为人知的钢琴作品之一,就是这样一首音乐内涵思想化,丰富深刻;音乐形象民族化,多樣精彩的钢琴曲。《杜姆卡》也被人们成为“悲歌”,原是斯拉夫民族的一种民间叙事曲,歌词大多数叙述英雄事迹,音乐本身带有忧郁和沉思的意味。杜姆卡也指一种由忧郁,沉思突然转到神采飞扬的开场器乐曲。柴可夫斯基的这首Dumka op. 59 minor c ,创作与1886年,以“俄罗斯乡村风景”为标题,是一首成熟的音乐作品。当时正值沙皇黑暗统治时期,统治阶级、政治制度皆呈衰败之势,社会新生力量萌芽,柴可夫斯基心中不免有所看法,于是将个人的思想观念融入《杜姆卡》中,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民族色和强烈的个人情感。

《杜姆卡》开头由缓慢忧郁的旋律拉开序幕,细腻辗转中流露出特有的俄罗斯风格,是黎明前夕,苍茫大地,黑暗中对光明的向往,压抑的氛围让人沉思。第一遍的主体旋律结束后由高音区的轻盈的引子重复出现将旋律过度到左手低音声部,低沉旋律进行时,右手音乐不断变化轻轻相和,推动音乐发展,给人以新的感情变化和起伏,在右手的朦胧衬托下,整个音乐的悲情色彩减少不少,仿佛让听众看到了黎明黄晕的光亮慢慢拥向广袤大地的温暖画面。《杜姆卡》的第二部分与开头第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对比,从力度,速度,情感等方面均有体现。主旋律在快速短促的跳音,和大量柱式和弦,快速琶音中来回显现,一改第一部分的悲伤,忧郁,给人以积极的乐观的光明的音乐形象。在连续的fff中将全区推向高潮,将人们热闹非凡的舞蹈场面表现的淋淋尽致。紧接其后就是第三部分的再现部,再现部使用了比呈示部更加低的音域,和声方面却更加单一,整个氛围更加悲痛,孤独。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首尾呼应,与第二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告诉人们,那些快乐的舞蹈,那些热闹的歌唱都是美丽想象中的泡沫,最终眼前展示的还是残酷的现实。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的,火柴燃尽了,火光中的一切温暖,幸福,都随之而去,留下的只有现实中冰冷的墙壁和凌冽的寒风。

柴可夫斯基就是通过这首《杜姆卡》表达了自己亦或是俄罗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以及骨感现实带来的悲痛和折磨。在整首钢琴曲中,轻快和缓慢的拍子不断的交替变化,朝气蓬勃和忧郁哀伤也不断的交替出现,完美的诠释了俄罗斯热烈的舞蹈场面和缓慢而哀伤的情绪。听罢,旋律依旧深深印在脑海中挥洒不去。柴可夫斯基就是这样一位旋律大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音乐表达想法的形式越来越多,没有旋律的现代音乐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个流派,最近给看到这样一个说法:“随着音乐的发展,旋律将成为最不重要的部分”。当下的我对此感到疑惑与反对。每每听到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我都会被他的旋律激起一身鸡皮疙瘩。柴可夫斯基用他旋律的画笔,给听众勾勒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如果你喜欢浪漫的童话,你喜欢积极向上的态度,喜欢多愁多愁善感的细腻情绪,那你一定不能错过《杜姆卡》,一定不能错过柴可夫斯基,他一定会让你感动到掉一地的鸡皮疙。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旋律俄罗斯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给你的信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