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新课程,探究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018-08-22刘育斌

读写算 2018年7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探究

刘育斌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走进新课程,探索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能达到目的。

关键词 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002-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走进新课程,探索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能达到目的。

一、激活情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教,学生学,关注的是“教”,是一种传统教学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现在应侧重“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激活学生的情趣。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教学中,我们先要把课堂氛围、学生情感与思维激“活”来,让学生感性接触教学内容,同时获得诱因化刺激,在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及创新意识后进行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次数 圆锥与圆柱关系 结果

1 等底不等高

2 等高不等底

3 等底等高

学习活动与学习情感可以互相激发,互相加强,在一定的教学情况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做到让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动脑,积极参与。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用:“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量斗量沙倒进圆柱形量斗,看几次装满,填好下表,各组汇报实验结果。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寻找规律,教师提问:“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回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的回答:“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等等:这时教师及时点拨:“同学们能发现这样的规律,真了不起啊!”那么,哪个学生能用字母把这个结论表示出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举手回答 .通过实验,经过同学们的分析、讨论,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探索,提高创新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又能不断地创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提高创新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我在教学圆柱和圆锥体积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粮囤(如图1),底面的周长是9.42米,每立方小麥重750千克,这个粮囤中有小麦多少千克?要求小麦的重量,就要求出粮囤的体积。“怎样求?”问题的提出,无疑让学生思维多方扩展,最终得到计算方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加上圆柱的体积。又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后,我设计一题:在一个正方形里,分别以它的对角的顶点为圆心,以边长为半径画弧(如图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教师出示这样的题目,学生既要运用所学知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 ),但又必须突破这一定向思维,有所创新,否则就想不出解题的方法,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解题方法:连接正方形的两个角作辅助线,用 圆(扇形)的面积减去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所得的差再乘以2,求出阴影部分面积。“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学生继续深入讨论后,还会想出把图形变形(如图3)来理解,用半圆面积减去正方形面积来求阴影部分面积。我是这样地引导鼓励学生探索,而不是传授,使学生始终处于热烈探究中。“通过这一学习,不仅鼓励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走进新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民族创新意识的激励,创新精神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