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历史上的正字标准

2018-08-22邓彦华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邓彦华

摘要:汉字规范活动在历史上被称作“正字”,历代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本文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将历代的正字标准分为不自觉规范和自觉规范两个阶段,并对这些正字标准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现代汉字的规范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正字标准;不自觉规范;自觉规范

“规范汉字”古代又被称作“正字”。正字是与“俗字”相对的概念,传统上认为《说文解字》等字书、儒家经典或者文人笔下使用的规范汉字就是正字。历朝历代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汉字规范活动,颁布了各种正字政策或标准,或出于国家政治原因,或出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个人追求。以下是从两个阶段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正字标准进行的一个梳理。

一、不自觉规范

汉字的产生是古代先民约定俗成的结果。人们用某种符号记录某一事物是偶然的,但是这种能够记录事物的符号却是约定俗成的,正因为如此先民们才能有一致的理解,以进行交流,因而汉字在创制时期,是不自觉的规范。在早期,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使用的陶符,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陶符、西安半坡遗址出现的陶符、山东大汶口遗址的陶符都是原始的图画文字,文字不成体系,记录事物的符号也各不相同,但是在其各自使用的区域范围内都是通行的,有了共同的符号约定,才能取得一致的理解,达到互相交流,因而汉字在这一时期属于不自觉的规范阶段。

二、自觉规范

公元前三千年末,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了封建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充分认识到文字对社会统一和国家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基础上创制并完善文字体系,而后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领导的正字活动。 这一时期的正字活动就进入了自觉规范阶段。

1.文字创制

正字是文字在约定俗成基础上形成的自觉规范,早在造字之始就已经有了正字行为。进入了阶级社会之后,汉字由原始汉字发展为成体系的汉字系统的过程里,仓颉等史官有着重要的作用。章太炎《造字缘起说》中指出“一二三诸文,横之纵之,本无定也。马牛鱼鸟诸形,势则卧起飞伏,皆可则象也;体则鳞羽毛鬣,皆可增损也。字各异形,则不足以合契。仓颉者,盖始整齐画一,下笔不容增损。由是率尔著之符号,始为约定俗成之气。”所谓“整齐画一,下笔不容增损。”等即是肯定了仓颉在汉字整理和规范方面的作用。

2.字书编撰

历代编撰字书,特别是分析字形的字书,大多出于整理规范的目的。自从西周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注意到正字的作用。

周宣王时的太史作《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字书,也是最早的儿童教学识字的课本。既然是教学识字的,那当然是讲究规范的。《史籀篇》在那时就起到汉字规范的作用。

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的颁布,是历史上第一次有领导的比较彻底的文字规范活动。由于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面临这些情况,秦在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巩固一统,提出了一些政策如“书同文字”,具体做法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各国文字写法与秦国文字不同的一律废止,同时。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编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以作为推行统一文字的范本,李斯等人编字书。依据的是秦系文字,他们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同时对形体繁复的字加以简化及所谓“或颇省改”。从而形成小篆,也就是说秦始皇书同文字是统一和简化两件事情一起进行的。为了是统一整理后的文字都是推广,不仅在秦始皇巡游所到之处用标准的小篆刻石记录历史功绩,还书写大量召板、权、量等器物颁发各地,内容是宣传统一的政令,所用文字为小篆。有号令有措施足以说明书图文是由当时中央政府领导的政治活动。

西汉中后期陆续出现一批字书,如《凡将篇》、《仓颉篇》、《仓颉训籑》、《急救篇》、《元尚篇》、《训籑篇》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正字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许慎在《说文叙》里面列举了当时文字混乱的情况:一是诸生竞说自解经……猥曰:马头人为常人,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这些都是自行分析时出现的错误,引起对法律内容的误解,因此许慎编撰《说文解字》是有正字的目的。

唐代的字书主要围绕刊正经籍进行的。颜师古《字样》、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字样》以及唐玄度的《九经字样》等。这些字书的目的都在正字,但标准并不齐一。《干禄字书》提出了辨别正字、俗字和通字的标准,正字作为标准字体,使用场合较为正式,并且,这些确定的规范字形也并不是作者的臆造,而是“并有凭据”的。

《干禄字书》的出现,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字和俗字的使用明显减少,同时,对以后的正字工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作《新加九经字样》,宋郭忠恕作《佩觿》,张有《复古编》,辽释行均作《龙龛手镜》,元李文仲作《字鉴》,明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清《康熙字典》等書,“都是旨在辨正笔画疑似,纠正俗体讹字,无一不是《干禄字书》基本精神的发扬”。近人罗振玉在《干禄字书笺证序》中说“此书当与仓雅并重”。这足以说明《干禄字书》的价值。

3.通行为正

文字规范化是政治社会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字的社会功能,规范时,自当有所取舍,一般来说,取流通较广的,书写便利的。规范社会用字,则应以当时为主,以通行为据,因为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正确用字,而文字是掌握在人民群众的手里,使用汉字的群众基础十分庞大,流通已久的汉字根深蒂固,一般的改动或者另造新字很难被广大群众所接受。颜元孙《风俗通》分正、俗、通三体,也就是区分用字不同的社会层次。近现代,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才有国家主管部门领导的文字规范工作,概括地称为汉字的简化和整理。1955年至1956年相继公布的异体字整理表和简化汉字表,也正是把去除异体和简化作为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4.理据

以理据为标准,即是汉字的结构、部件组合有理可说。在分析汉字结构时,每一个汉字及其构件和字音、字义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叫做“理据”或“字理”。[1]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2015)“字理是汉字发展到任何一个阶段可供分析的构意。”[2]通俗来讲,就是结合语音和意义分析字形构造的意义。这一标准在近些年来考察古籍的疑难字时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分析字形结构的一种方式。

5.综合标准

不拘泥于一种标准,同时利用两种或几种正字标准。例如张参《五经字样》这本字书,既是字书,又提出了四点正字条例,这几点正字条例今天的话都是向前看的,即以通行为正,不泥古。

汉字规范活动是促进汉字结构和形体发展的助推器。汉字发展史上,每一次形体的变化都与汉字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来讲,汉字字体在历代汉字规范政策的干预下,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昌元 字理汉字部件通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王宁 汉字构形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