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8-08-22赵洺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多元化

赵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由“新时期”走进“新时代”,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充分利用新时代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其针对性,和时效性,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推动在校大学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他们成为思想过硬、政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

前言:

高校作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其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重点,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进的。随着国家提倡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地推进和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加之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使得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断优化和改进教育手段,丰富教育的内涵。

一、文化多元化概述

所谓的文化多元化,通常是指国家或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在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优秀的文化,从而形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借用《论语·子路》中孔子的一句名言概括就是:“和而不同”。

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而每一种文化都是这个民族的象征,内含着其特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凝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实质。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都应在和平的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因此,文化的多元化就应该以本民族文化为主,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补齐自身的短板,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多元化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出台文件三令五申。特别是在2017年年初印发的两个重要指导性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的认识高度,同时也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在同年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也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可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多元化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两者间有机融合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专门出台文件和措施予以指导。因此,高校必须深刻领会文件及十九大报告精神,找到多元文化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契合点,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中国梦,完成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

三、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策略

(一)普遍性教育和针对性教育相结合

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再以既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普遍性思政教育,同时还要邀请其他高校或社会上思政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此外,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年,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就当前国家经济转型、发展走向及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和就业创业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门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在思政方面的认识,促使他们成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引领和指导学生思政实践教育的工作,通过评选优秀学习标兵、党员标兵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思政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活动,以此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与制度化,充分實践“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努力营造学生们“比学赶超”的氛围,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微时代意见领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首的自媒体传播方式深度融于我们的生活,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已知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引领者网络时代新科技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移动互联教育的优势,及时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有效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构建网络微时代的思政教育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把网络变成联系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以及对他们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渠道,在网络世界上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以此推动在校大学生群体整体的思政素养,促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四)在实践中摸索和研究多元化文化的思政教育策略

在新时代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高校除了利用上文所说的几个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外,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校园文化,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研究开展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新策略,将情、理、法作为开展教育的关键点,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对学生渗透思政教育,使之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

总结: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作为培养当代青年成才的重要机构。在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应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指引,针对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特点,遵循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校园文化,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充分利用多元化文化带来的思想碰撞,不断以科学和创新的方法构建思政教育机制,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促使当代大学生群体成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和突击队,努力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孙殊葶.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

[2]赵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

[3]郭嫽.探析文化多元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8(13).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专业化PK多元化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