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8-22李律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问题

李律

摘要:加强辅导员培训是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新时代辅导员学生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本文指出了辅导员培训工作在内容、形式及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问题;对策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骨干力量,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新时代辅导员学生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培训做好了政策支撑,明确了发展方向。

1、加强辅导员培训的意义

1.1有利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努力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要完善对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将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培训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辅导员就是高校思政工作专门力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门,加强辅导员培训,提升辅导员思想素质、专业素养、职业能力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

1.2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指出,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辅导员培训有利于辅导员找准职业定位,明确职业目标, 真正认同和热爱辅导员岗位;有利于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和理论素养,让辅导员能有效运用多种方式、多种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

1.3有利于提升新时代辅导员学生管理水平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明确规定了高校辅导员的9项工作职责,由此说明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进入新时代,辅导员不仅工作繁杂,而且工作对象也已转变为思想更加活跃,价值取向更加多元的95后,甚至00后。加强培训有利于帮助辅导员了解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从容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

2、存在的问题

2.1培训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辅导员培训基本沿袭了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讲授模式,这的确使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等得到了一定提升,但由于缺乏如“情景模拟”等实践教学培训,使辅导员教育学生,通过“谈心谈话”使学生深受感染,成为他们“人生导师”的能力并未有效提高,很难达到培训的理想效果。

2.2培训内容无针对性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把我国辅导员分为了初、中、高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辅导员,他们的工作经验、思政高度、业务素养、职业能力都不尽相同。而在大量培训中,培训方并未考虑培训对象能力的差异化,而是对所有辅导员进行了统一的培训,这种无差别培训不能满足辅导员的个体化能力提升需求。

2.3培训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对辅导员培训过程的考核形式主要是课堂出勤,而对培训质量的考核则是撰写培训心得。由于教育部及各省级教育部门设立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数量有限,许多培训由社会上以盈利为目的协会举办,同时,不少学校把外出培训作为一种对辅导员工作的奖励,造成课堂考勤及撰写培训心得流于形式,培训情况差强人意,达不到预期效果。

3、加强培训的对策研究

3.1差異化培训内容

根据不同辅导员等级,分析不同辅导员需求,差异化设计培训内容。对于初级辅导员,经历过岗前培训,了解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要求和职责,但欠缺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能力。培训应以实务培训为主,如:入学教育组织、主题班会开展、班级学生骨干发掘与培养、学习习惯养成、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贫困学生的扶贫与扶志等;同时,应基于学校特色,增加校情校史介绍和学校规章制度解读培训。中级辅导员经过初级培训和实践锻炼,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能力,但面临着学习深造、生儿育女等实际问题,他们工作热情会降低,职业倦怠会产生[1],这时的培训应以个人生涯规划、职业认同培训为主,如:心理疏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角色再定位等培训。高级辅导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素养,他们需求是如何将实践能力凝练总结成成熟理论,成为学生工作某一方面专家。他们培训内容应以科研项目申报技巧,学术论文撰写方法及国内外先进学生管理工作比较研究为主。

3.2拓展培训形式

合理拓展培训形式,对增强辅导员培训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初级辅导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培训形式,身临其境中提升能力。对于中级辅导员培训形式应该以经验交流、专题研讨会为主,让中级辅导员在经验交流、专题研讨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寻求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跨出职业倦怠的陷阱。高级辅导员培训形式应以理论研修、院校间挂职锻炼、出国研修等为主。

3.3强化培训评价机制

强化辅导员培训评价机制,不但可以考察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升状况,公正、客观的评价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情况,而且可以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还可以提高培训效果,使培训更有针对性[2]。可借鉴人力资源培训中的模型。如柯氏模型、CIPP模型、CIRO模型及菲利普斯的五级投资回报率等对辅导员培训进行具体评估。

参考文献:

[1]李永山.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高校辅导员分层培训体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4):134-137.

[2]龙涌澜.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7,(4):47-50.

猜你喜欢

辅导员培训问题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