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建工作的创新研究

2018-08-22洪甜周荣华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新形势对策

洪甜 周荣华

摘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新格局对高校基层共青团建设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不仅增强了高校共青团创新工作的动力,为高校共青团战略转型提供了支撑,助推高校共青团探索工作创新。通过对高校基层团建工作现状的分析,从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建设三方面出发,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共青团;基层团建;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舞台。高校共青团要切实肩负起党给予共青团的职责和使命,就当前客观形势进行分析和阐述,在外部社会环境变化中分析共青团工作目标导向所处的现状,依现有情形抓住可利用的工作空间,在青年思想政治理念转变中把握共青团工作主体的脉搏,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建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市场经济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内经济社会生活在经济组成和利益格局、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就业形式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特征。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强调物质利益。市场经济导致的利益驱动和不正当竞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容易对高校青年学生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意识认识模糊。入团、入党动机主观意愿和理想信念不够强烈,有不少同学是受家庭和周边环境的影响相互跟风入团,并在入团后不认真接受有关团的思想教育,对入团的意义、团员政治身份和团对自身产生的效应存在模糊认识,对党中央委员会缺乏了解,没有正确认识国家未来和命运与自身社会责任的关系。[1]

(2)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有待端正。众多新生代的团员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和体现,在学生群体中缺乏履行团员义务的自觉性,甚者极端的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有所作为,带有强烈的个性化主义,很难与学生团体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势来互相帮助。

(3)主观能动性有待改善。在学习和生活中,团员青年偏爱享受碎片化、易理解、快速式的知识内容,并习惯于“团组织让我干什么我就去做什么”,缺乏“我想要去做些什么,我可以去做些什么”的主观能动性思维。

(4)心理素质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培训的内容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现代青年多为家庭独生子女,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打击和挫折,较难克服,意志力缺乏。

(二)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外界对共青团职能作用的认识不足

(1)社会对共青团教育的认识缺失。社会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在育人中作用的认同感在客观上影响着高校共青团干部和共青团团员积极加入相关工作和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共青团组织职能作用的整体效果。这其中包括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对共青团作用的认识程度。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考查指标是青年学生自身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参照指标。在用人单位的招生简章上很少有单位关心学生在校的思想政治素质情况,普遍注重学习成绩、实用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2)部分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共青团职能认识不到位。共青团在高校各学院中开展的工作和相关活动涉及主体是学生,在相关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需要院系领导和教师的支持及帮助。但部分高校领导和教师只站在旁观者和评价者的角度,对共青团工作认识狭窄,不能给与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建议和指导,这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不好的方向。[3]

2.青年学生思想观念复杂化的冲击

“90后”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长大的一代,获取信息和思想教育传递的渠道不再单一,除了课堂教育和共青团思想教育外,青年学生还可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途径,针对自己喜欢的信息的进行筛选性的接收。据人民网发布的《2016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当代的青年们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高度的自信心、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能极大的受到正能量的鼓舞。这是对新时期下中国青年思想动态主流的评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他们个体或部分群体上不存在欠缺之处。

3.服务职能的滞后

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和各项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上级组织的安排和统筹,依靠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重视对上级负责,而忽视了团员青年的存在性。这会对共青团组织的功能发挥上削弱活动的影响力,不能有效满足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发展需求。

二、新形势给高校基层团建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推动了高校共青团的创新工作

“经济全球一体化”已不再是口号,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时代是指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被用作发展经济的资本的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部门是教育和研究开发,知识经济的重要资源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大学生是知识经济的有力主体。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赋予了艰巨任务,也是高校基层共青团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个巨大转变。

(二)教育体制改革为高校共青团战略转型提供支撑

一方面,在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扩大普通高校招收普通高校的学生人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壮大,蓬勃发展,也扩大了共青团青年团员的力量队伍。据网络调查数据显示,从1998年开始高校录取率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最高峰在2014年達到76%;从2010年到2015年,入学人数从657万增加到700万,录取率平均达到73.4%。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青团员8990.6万人,基层组织35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学生2537万人。[4] 高校共青团如何对这支具有潜力的后备军进行管理,并助推其成才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青年人才已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基层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对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全面试行弹性学制,推行学分制,促进在校青年扎实掌握文化知识,注重内涵式培养,这有利于推动基层共青团组建以班级成员为单位的团支部。

三、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建管理工作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一)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需创新理念

高校基层团组织管理工作建设以党建带团建为主导的主要体现是在方向上,坚持党和团的方向和性质。党的建设和使命的建设需要明确落实,分工明确,机制健全。意识上的“带建”,党组织在搞好自己活动工作的同时要带领好团工作的具体、深入开展,及时帮助解决团工作遇到的问题和阻碍。分工上的“带建”,帮助设置共青团的思想建设、组织程序等,参照党的建设明确规定团组织工作的队伍力量,党组织以最大力度参加和支持共青团工作。在“带动建设”的机制下,建立了党组织建设联盟工作组织体系,完善沟通渠道,可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不脱节的双向交流。

(二)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需创新战略

(1)创新队伍建设,拓展覆盖青年的新方式据统计,共青团员在青年高校青年学生中占80%以上[5] 。 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活动主要分为三大活动:第一类、跟随团学脚步;第二类、跟随其他组织;第三类、尊重自身内心想法。第一类青年借助高校共青团平台,活跃于设有规范机制和拥有固定组织成员的集体里,抓住机会不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第二类青年通常活跃于临时活动,组织成员之间较为松散,但是活动的出发点是自己较为感兴趣的项目和比较喜欢的东西。第三类青年没有较为频繁的活动群体,个人主观意念较强。组织大学基层组织的主要目标是第一类。[6] 高校基层团组织可通过与其他两类开展双向互动和合作的新型关系,来提升自身团组织的队伍建设,可以与各种社会组织合作采用“团学主题+社团主题”形式开展活动。此外,还可以同校外组织合作,扩宽团员青年的活动空间和交流面,加强团员青年的社会认知度和经验值。

(2)创新活动建设,提升团员青年的号召力

高校共青团可以借助新形势下的互联网信息沟通平台在线上同团员青年沟通交流,促进团组织同非团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和良性互动。这些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和公众号。也可将非团员组织成员中的优秀典型作为榜样形象在团组织中树立,为“三名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成员,优秀企业家和先进社会实践代表”开创青年榜样,进行交流分享,营造“赶、学、帮、超”的良性氛围,促进非团组织成员向团组织成员转型,构建以共青团为核心的复合型组织体系,有助于拓展团组织的覆盖面,提升团组织的建设水平和活动质量。

(3)创新阵地建设,树立品牌项目标杆

高校基层团组织可通过项目化、信息化的组织运行方式,结合网络化的分工协作模式,主动推进团组织的阵地建设,抓住互联网公有领域,创新互联网工作内容,使共青团的声音具有影响力。应根据当代青年学生的新特点,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源品牌,重点研究和把握青年学生对时尚的追求,接受时尚的心理特征,同时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活动的治理和监督,坚决杜绝内容创新庸俗化恶作剧的倾向,避免有损共青团形象。[7]

参考文献:

[1]周骞.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5

[2]栗晓东,尹红霞.新媒体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17

[3]庞世华,徐忠杰.谈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山海经(故事),2016(2)

[4]张龙,杨瑾.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思考[J].学理论,2015(10)

[5]张凌寒.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管理工作创新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6)

[6]梅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J].东方教育,2015(7)

[7]李勇图.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作者簡介:

1.洪甜(1997.9——),女,江西抚州人,上饶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14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2.周荣华(1979.3——),女,江西余干人,上饶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

课题项目:上饶师范学院大学生学术科技研究资助项目《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建工作创新研究》理论成果,项目号:XS201728。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新形势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