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职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8-21张敏锋

市场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证书金融职业

张敏锋

摘要: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证书。成为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培育金融人才培养特色的主要措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学生金融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培养方向模糊、证书混杂、师资不足和社会认可度不明等问题。地方高校应积极破解学生考取职业证书中的各类难题,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地方高校;金融;人才;职业证书

一、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证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金融行业蓬勃发展.金融创新不断。金融行业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金融从业人员收入稳居所有行业的前列,金融相关专业成为考生报考的最热门专业之一,我国几百家地方性大学或学院设置了金融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发展很快;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金融教育与金融行业需求之间已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用人单位觉得这些受过金融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并不能胜任实际的金融工作,金融专业学生就业难开始显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理论学习与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的模式。

正是这种背景下,为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以及许多金融行业入职时要求求职者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客观要求.许多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就把主要精力花在考各类职业证书上,“考证热”持续升温。当前的金融职业证书.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从事相关金融行业须考取的证书,如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税务师等;二是高级别的职业证书,特别是一些国际上知名的证书,如CFA(特许金融分析师)、CFP(注册金融理财师)、FRM(金融风险管理师)、CPA(注册会计师)、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CAA(保险精算师)、SOA(北美保险精算师)等。从考取难度上看,有的证书分为好多级,考完一级才能考二级:部分证书考证的费用不菲。

二、当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职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从地方高校来看,大部分地处二三四线城市,学校办学层次往往不高,大部分不是211或985学校,也不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所处区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是很发达.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要办出特色,需要对职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目前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

(一)嵌入培养方案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一些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招收的CFA班。CFA班的最大特点就是把CFA证书考核的伦理和职业道德标准、数量分析方法、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及公司金融、包括权益类证券产品、固定收益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及其他类投资产品、投资组合管理及投资业绩报告等课程内容,直接安排进入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大二到大四之间学习,学生学完CFA相应的课程能够获得毕业学分。简单来说.如果学生进入了CFA班学习,那么大学四年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考取一张CFA一级的证书。在CFA班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强化考试考点外,还会专门设计复习和模考冲刺课程,主要的教学师资基本来自于与地方高校合作办学的CFA培训机构。

(二)积极引导模式

为了让学生考取高级别的金融职业证书,采用上述CFA班或ACCA班等专班的模式.并不是所有地方高校都能做到的或愿意做的,一是专班需要有较多的学生才能成班,除了一些财经类的大学招收较多的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校其实很难在本专业内一届能招到几十个学生愿意花那么多钱和精力来考取CFA证书,在实务中CFA班往往采取面向全校选拔的方式,然而这样就涉及学生大规模转专业的问题,需要学校层面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同意,操作难度较大;二是由于像CFA这类高级别证书的培训费用很高,CFA班除了学费以外还要另外收取高额的费用,这也要省市物价部门的批准,手续复杂。因此,大部分地方高校金融专业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证书,往往采用积极引导的模式,鼓励学生利用在课余时间自学.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部分与职业证书相接近的课程,部分高校通过设置考证奖学金或者考证书免抵学分的方式,激励学生考取职业证书。

三、地方高校金融专业职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一)培养方向模糊

从传统金融专业的培养方向来看,开设的课程基本是面向相关的金融行业的,涵盖了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学生除了公共必修课以外.还要系统学习几十门的專业选修课和必修课,未来无论进入哪个金融行业都能较快的适应,具有宽基础的特点,学生对相关课程往往不会厚此薄彼。然而,如果在专业培养中是以考取职业证书特别是像CFA这样较高难度和高成本的证书为主要目标,那么往往导致学生只对与证书相关的课程感兴趣。学生日常的学习就是在研究证书的考点和搞题海战术上面,与职业证书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直接导致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模糊,学生实际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并没有得以提高。

(二)证书混杂

国内外相关机构或协会设立的金融职业证书.目前来看最少有几十种之多。然而,不同证书的含金量却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证书的效力也是动态变化的。为了简政放权,深化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从2014年开始,我国政府陆续取消了数百项相关部门设置的资格证,金融专业基本人手一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被取消.因此考了金融职业证书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客观来看,国内的资格证书随着国家层面的清理.职业资格证书存在的乱象大为改善。然而由于中国庞大的金融考证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外金融职业证书被一些培训机构引入国内,证书目前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这些证书是否真正适合国内金融市场.以及是否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还有待甄别。如果说学生选择错了职业证书去考,往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和高额的金钱投入,机会成本很高。

(三)师资力量不足

职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有没有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目前的现实来看,由于各个地方高校为了高校排名竞争,都十分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大部分专任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就业.基本没有金融的实务经验,再加上平常的教学和科研压力。教师往往没有精力也没有动力去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导致了实质上教师对学生考取职业证书指导能力有限。在实务中,学生考取金融职业证书大部分情况下不是自学,就是去上外面的培训班,或者像很多地方高校办的CFA班,核心课程都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来担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教学效果无法保证,也没有发挥地方高校自身师资的作用。

(四)社会认可度有待检验

地方高校金融考证热,其实大部分是因为学生预期考取了职业证书,能竞争过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能够获得一份好工作和高额的收入,如CFA证书.培训机构经常宣称获得该证书后可以达到年薪几十万以上。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自身能力存在一定的评估不足或盲目化的问题。而且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层次不高.许多金融机构往往对地方高校的学生兴趣不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大规模考取职业证书,特别是高级职业证书对于学生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的作用还不明确,社会认可度有待检验。

四、完善地方高校金融专业职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国内外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同时加大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有生命力,也才能最终被社会所认可。无论地方高校多重视学生考取金融职业证书,应用型的基本人才培养方向不能变,特别是不能将金融专业办成考证班,不能让学生除了考证之外什么都不会,其他专业知识都不学。因此,地方高校金融专业职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它应该体现在通过考取职业证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上,而不是取代原来的培养内容。面对像CFA这样的高级别证书。如果要设计成专班的形式,应该压缩现有的涉及考试培训部分的内容,而增加与考核点相关的实践能力的学习和训练。

(二)加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

当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考职业证书.很多基本处于随大流的状态,别的同学考什么他也考什么,对为什么考职业证书,考什么类型的职业证书以及什么时候考取缺乏思考,有很大盲目性。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加大对学生考取职业证书的职业规划辅导。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学年的专业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如何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加以辅导。如学生要考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就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在系统学完《证券投资学》后去考,这样既能降低学习难度,也能提高考试通过率。学校要积极与金融机构等用人单位沟通,甄别哪些证书含金量比较高。是市场认可度比较高的,要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

(三)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金融專业合格的师资队伍,除了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之外,更应该有能力服务于应用型学科的培养方向。因此,地方高校一是应该加大对具有丰富金融实务经验人才的引进,可以适度放宽对人才学历的要求:二是应鼓励教师考取高级别的职业证书或到金融机构去挂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对于这部分教师在职称评聘或评先评优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三是改变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方式,教师对学生考取职业证书进行授课或辅导的,不能按照普通的课堂教学来计算,适当提高报酬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四)加强校企合作

当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职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仅是学校和学生参与,市场的需求方没有参与其中,相关金融机构是否真的需要往往无从得知,应该多倾听来自就业市场的声音。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针对学生主要就业的校企合作中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订单式的职业证书考证机制,也就是金融机构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证书,引导学生去考相关的证书。

猜你喜欢

证书金融职业
少就是多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