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2018-08-21顾炀炀

市场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融资约束金融发展中小企业

顾炀炀

摘要:基于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相关文献的回顾,文章对两者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探究其微观机理;在此基础之上,参考部分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措施,对我国通过金融发展路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中小企业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产品市场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们的发展和壮大对促进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机会、保持市场经济活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与此不协调的是,国内外多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已然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Galindo and Schinatarelli,2003)。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下行压力增大。如何妥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被赋予了特别的重要性。

众多学者、专家在从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中.主要从两个视角出发进行分析。一个角度是资金的需求方,亦即从中小企业出发.关注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多种特征对其融资约束产生影响,如信息披露不完全、信用记录无从查询、抵押品价值不足、融资规模小、融资成本高等(Beck&Demirguc-Kunt,2006;Beck,2007;王霄和张捷,2003)。另一种是从资金的供给方出发,强调金融发展规模、金融结构、金融制度环境等金融发展层面的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存在的重要影响。

实际上.关于金融发展如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蕴藏着长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文章主要通过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并且就两者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探究金融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途径。在以上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文章参考部分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措施,对我国通过金融发展路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本研究能为我国进一步进行金融改革、金融结构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经济学家Beck就对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经验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大增加了其外源融资的可获得性。”此后,Rajan和Zingales(1998)提出应当更多地从微观层面来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提出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主要是通过降低融资交易成本,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进而推动宏观经济的增长。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1999)利用30个国家的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一国的金融发展程度越高,本国的企业会更加容易获得贷款和投资。Love(2003)运用欧拉方程来探究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能够降低契约的不完全性,同时也能够通过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来优化企业的投资。Koo和Maeng(2005)也利用基于欧拉方程的投资模型,不同的是他还加以使用GMM差分的估计方法,选择韩国的371家上市企业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金融自由化显著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但并没有显著缓解大企业的融资约束。Becke和Sivadasan(2010)选用欧洲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金融发展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尤其是对于缺乏内部资金的非集团中小企业.这种效应更加显著。

我国学者从本世纪初也相继对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在微观企业的财务视角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李斌和江伟(2006)采用FHP的投资一现金流模型对2001--2003年的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金融發展能够提高依赖外部融资企业的成长性;金融发展有助于企业进行规模的扩张。饶华春(2009)选取2003--2007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面对GMM的方法对欧拉方程进行估计.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整体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金融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约束。并且民营企业从金融发展中获益更加明显:金融中介的发展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相比于资本市场来说更强。沈红波(2010)利用我国2001-2006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区域金融发展指标,通过欧拉模型和托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重点分析了金融发展、融资约束和企业投资的关系,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外部融资约束;金融发展对融资约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这种缓解作用存在差异。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更明显。

三、金融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理分析

金融发展可能从规模和效率两个方面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沈红波,2010)。

(一)金融规模的扩大

从规模扩张的角度来讲,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金融产品的数量,扩大金融资源的规模效应。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金融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金融中介的发展,并且进一步促进其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金融体系动员储蓄、积聚资本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类金融中介机构来实现的,他们通过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支持经济发展。首先,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伴随金融中介机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由此产生金融业务覆盖面的扩大和金融受众的增加;其次,金融中介机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导致融资市场的竞争加剧,从而对金融业的创新意识、业务水平和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规模效应的扩大会促使金融中介机构对信贷资产进行充分的分散化从而降低信用风险,提高了储蓄一投资的转化效率。

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带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造了进行直接融资的渠道。一般而言,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往往伴随着金融中介与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因此,这类国家的企业尤其是出于弱势的中小企业会对金融中介机构有过度的融资依赖,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由此产生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亦即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企业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直接融资渠道,增加了企业对资金的可获得性,进而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二)金融结构的优化与金融效率的提升

除却绝对规模的扩大以外,金融发展还会伴随金融结构的优化和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发展有利于降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资金分配的效率,进而缓解其融资约束。

从金融结构优化和金融效率提升的角度来讲,金融发展过程中多层次金融结构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帮助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尤其是中小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利于其发挥自身在信贷决策中对“软”信息的处理优势.有效地缓解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随后,这些金融机构通过对投资企业和项目进行评估,甄别好的投资项目,为有成长性的企业提供资金,促进企业投资和技术创新,减少信贷分配的扭曲,改善信贷分配的效率。

四、我国通过金融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

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在中小企业的初创阶段,大银行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介绍一些投资机会;在中小企业的成长与成熟阶段,大银行可为中小企业提供项目融资、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融资性质的服务。在中小企业的衰退期,大银行还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可能产生的并购、重组等业务提供服务。

(二)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与大银行相比.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会表现出诸多方面的劣势,如资产规模小、服务种类少、可承受的风险较小、专业性不足等。但是在向中小企业提供同类服务的过程中,大型金融机构往往会出现不景气现象,这是因为大银行、大机构更善于获得企业向社会披露的“硬”信息,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往往是不对外公布或披露的“软”信息,在这个方面,中小金融机构具有获取信息成本低、信息传递链条短、组织结构层次少、决策效率高等优势。同时,中小金融机构被认为更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关系型贷款。另外,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業之间容易形成长期关系,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获得更多贷款、降低贷款利率、减少抵押和担保要求,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缓解其融资约束。

(三)积极发展民间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还有学者认为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在我们国家固有的融资体系和企业所有制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一直存在难和贵的问题,因此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民间借贷。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也认为,我国正规金融无法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最大原因出自中小企业本身的特征。包括信息不透明、无法提供足额抵押品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非正规金融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上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田秀娟也认为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比较优势,在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进一步鼓励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在过去数年间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而互联网金融不仅有利于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降低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袁乐平,2015)。因此,进一步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也是我国在金融发展过程中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一个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融资约束金融发展中小企业
农户融资约束的后果分析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盈余质量对投资效率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