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话(43)

2018-08-20

北广人物 2018年25期
关键词:根儿四野开国

[第四十三辑]43 笑当[张飞] 的 [二流]

如果您问北京话的特点是什么?我想说:它跟北京人一样,透着那么大气、委婉、幽默、洒脱。这四个词儿,是这些年我琢磨(研究)北京话悟出来的。

说到北京话的幽默、洒脱,我小时候,在胡同里听那些老北京人谈天说地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但真正领悟北京话的幽默和洒脱,是参加工作以后。

我16岁进北京西郊的一个木制品加工厂烧木炭。烧木炭是又脏又苦又累的活儿。当时正值“文革”后期,车间里的师傅多一半都是到这儿来思想改造的,我亦是如此。这些师傅是清一色的老北京人,有的在坛根儿长大,在天桥耍过把式,卖过艺;有的在德胜门一带长大,做过小买卖,担着馄饨挑子下过街;有的在朝阳门外长大,打过小鼓儿,走街串巷收古董;有的拉过洋车,扛过大个儿。总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干什么的都有,因为出身都有“?儿”,即所谓有“历史问题”,给“发”到这儿烧炭来了,我则因为父亲是“右派”,也忝列其中。

在那种三天两头挨批,接长不短挨斗,每天上班当“张飞”(一脸炭黑)的劳动环境里,这些老北京人并没流露出悲观呀失望呀的情绪,相反却一个比一个开朗豁达。大家一天到晚嘻嘻哈哈,活得有滋有味儿,好像苦呀累呀精神折磨呀,活着就要经历这些似的。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是典型的北京人性格。在惶惑惆怅的日子里,幽默成了生活中最好的润滑剂。

这些师傅没事儿就坐在一起扯闲篇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外号叫“二流”的师傅,他姓刘,名字忘了,外号却牢牢记住了

为什么他叫“一流”呢?据说这外号是他自己起的。他认为“一流”,自己永远达不到;“三流”,自己叉不甘心;所以还是当“二流”心安理得。有一次,我问他:“不怕有人叫你二流子呀?”北京人管流里流气的痞子叫“_二流子”,但这个“流”字是一声,读“溜”。

“我这‘二流可不带‘子,再者说我是流水的流,它那是溜冰的溜,差着音儿呢,爷儿们。”他笑道。

他当时最爱唱老北京的那首太平歌词:“闲来无事我出了城西,瞧见了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见了推车的汉,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许正是他内心的写照,这种心态也符合北京人随遇而安、得乐且乐的性格。

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单位都会有一个两个让大伙儿开心的“活宝”,“_二流”就是大伙兒的“开心果”。他一口的“京片子”,张嘴就是土活,来不来就是一句俏皮话,按后来的说法应该叫“脱口秀”。听他聊天,简直比听相声还过瘾。也正因为有这位师傅,我十八九岁就开始写话剧编相声,而且和同事上台演出。我编的相声.参加过当时北京财贸系统的文艺汇演。

“二流”一直是我想写成小说的喜剧人物,现在想起他来,我都忍俊不禁。他是在坛根儿长大的。在老北京,坛根儿通常是指天坛的坛墙外边,那儿是老北京最穷的人住的地方。天桥紧挨着天坛,“二流”从小就在天桥这块“杂巴地”刨食,不到20岁就被国民党“抓了兵”。

他讲话:给身“黄皮”(黄色的军装),我就“国军”了。但没打两回仗,刚知道怎么打枪,他就成了解放军的俘虏。用他的话说:换了身衣服我就“共军”了。让他能仰起脑袋的(令他自豪)是他所在的部队是“四野”。当时,林彪正得势,是党的副主席。他一天到晚“我们四野”,而且还说他出席了“开国第一宴”。

您再接着问:“真的假的啊?”他说“真的假的你都说了,我还说什么呀?”别人都以为是真的。后来这事儿传到厂保卫科长那儿了。参加开国第一宴,那是随便说的?这不是满嘴跑舌头吗?赶到保卫科长一问他。他来了一句:“我说的是‘出息?开锅递一眼。熬白菜豆腐开锅了,我递过去一眼看见了,馋了想吃,您说我这点儿出息?”

让他这么一解释,大伙都乐了。要知道当时他要是冒充自己参加过“开国第一宴”那可不是小事儿,弄不好得判几年。后来,林彪“9-13”出事儿了,“二流”再也不提“四野了。有一次,我问他:“您真是‘四野的?”

他笑道:“‘四野干吗?我‘五野的。”北京人一说这话,就证明他真是“四野”的了。没过几天,他穿着美国大兵的皮猴儿(衣帽连体的军服)来上班。这种皮猴儿质量和款式相当好,在上世纪50年代最时髦,一件皮猴儿能换一辆自行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瞧见没有,这是在‘四野打锦州的战利品。”他身上有两处伤,是打仗的纪念。他还拿出两枚军功章让我看,证明他不是吹牛。

多可爱的一位师傅,“二流”要是活到现在有90多岁了。在他身上,我体会到,北京人的幽默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我接触的老北京人不懂幽默的还真少。

猜你喜欢

根儿四野开国
开国将军李俭珠离休务农
开国中将彭明治的多彩人生
笨柴兄弟
你拔过老根儿吗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刘先胜:从秋收起义走出的开国中将
咏桃花
你拔过老根儿吗
军委领导会见编写四野战史领导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