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下电气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8-20杨正理张家海孙书芳吉顺平熊田忠陈春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杨正理 张家海 孙书芳 吉顺平 熊田忠 陈春

摘 要:为了提高民办高校电气类人才的就业质量和水平,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校企合作已成为培养电气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电气类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的调查结果,对电气类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并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作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反馈校企合作成果,最终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气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2.197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电气信息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在社会对电气类人才的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特别是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无法跳出传统模式的禁锢,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脱节,不能真正响应市场需求。其重要原因就是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与社会职业需求不能很好对应,造成供求错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很多院校采用校企共建模式。但目前的校企共建模式仅仅停留在订单培养的最初模式。虽然在合作过程中也建立了一些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了一些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一模式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一批学生的就业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带动高等院校电气信息专业培养模式的进步和发展。

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服务社会,因此社会需求,甚至企业对高校人才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应该是各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制定培养计划,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对电气类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进行调研,并基于调研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培养计划,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以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度作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成学生培养闭合反馈系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等院校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模式。

1 校企业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如果说学校是人才“兵工厂”,企业就是人才的“战场”。兵工厂制造出来的人才只有放在战场才能检验、体现其价值。同时,也只有经过战场洗礼的人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的“3+1”战略,在人才培养计划的第7学期增加3周的“毕业实习”环节,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利用这3周的时间参于到企业的生产实习中,提前感受并汲取企业生产活动的氛围。虽然3周的时间不能完全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但大学生的领会能力强,短时间的切身体验仍然能使他们收获颇多。实践证明,3周的“毕业实习”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使企业对学生的接受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现代企业的生产技术日新月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密切地适应企业、社会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才方能经得起考验,并能更好的服务社会,适应并促进企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2 校企业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内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学生要想更好的服务社会和企业,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特别是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课题组首先对往届的毕业生去向的多年数据进行整理研究,本专业毕业生约有35%的同学从事与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PLC控制技术应用相关的工作,于是课题组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应用技能,具体措施有:

(1)组织学生参于多个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参于教师的各类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一些与嵌入式系统和PLC系统有关的项目研发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参于诸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亚龙杯”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全面的项目研发能力。兴趣小组提高了学生主动走进实验,主动参于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各种竞赛又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于到兴趣小组中,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参于过项目研发的同学,与其他同相比,其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对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形成一种“积木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嵌入式软硬件开发能力,具体过程分4个步骤进行:

1)在培养计划的第一学期增加了一周“电子实习”环节,在这一周时间内,给学生提供PCB板、电子元件,让学生完成51单片机最小系统制作,并通过给定的程序来验证成果。这一环节主要使学生熟悉各种项目开发的基础知识(认识什么是单片机、什么是电阻、什么是电容、什么是集成电路、什么是PCB板、什么是焊盘、什么是接插件等等),知识虽然简单,但在后期的课程中,比如电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数电、模电等,提到这些知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2)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完成。以学生在第一学期制作的单片机最小系统为基础介绍单片机技术的基础知识、硬件构成、软件编程方法。然后,在最小系统的基础上增加“LED显示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键盘模块”、“液晶显示模块”、“AD转换模块”、“DA转换模块”、“串行通讯模块”、“温度采集模块”、“遥控器代码检测模块”、“灯光无级调节模块”等,逐步形成复杂系统。各模块构成独立项目,在课程教學、实验过程中逐一学习这些项目的硬件构成与制作、软件编程、软硬件调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实实在在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成绩评价中引入学生项目完成效果,提高了学生对项目完成过程的重视程度。

3)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在已经搭建的比较复杂系统上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由于硬件完全由自己制作,学生更有兴趣在自己的作品上实现更多的功能,激发了学生更多的创新创造能力。实践证明,课程设计过程中,很多同学完成的功能往往超出老师的预期,这说明这一措施是非常可行有效的。

4)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仍可以基于自己制作的单片机系统完成一些毕业设计课题,如数据采集、控制、通讯等类型课题。

积木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案例。课题组在对往届的毕业生去向数据的整理研究过程中,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约30%的同学在工作中将用到电力工程的有关知识。于是将电力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入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这门课的相关知识。首先设计了一个“某化纤厂降压变电所电气部分初步设计”案例,案例来自某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合同中的设计计算部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工程案例。该案例包含了电力工程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模块:电力系统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潮流计算、电力系统导线选择、电气设备选择、电气主接线、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内容等。这些内容既是电气工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电气工程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知识需求。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老师首先介绍各模块的理论知识,接着就介绍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这些理论知识的在案例中的应用方法。显然,这一过程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出校

门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该案例的完成,在学生毕业应聘的过程明显可以看出,学生能有话说,遇到专业问题能回答。

3 结论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专业建设,有助于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也有利于企业专业水平的提高,减少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有利于培养更多新型技术人才为社会和企业服务。总之,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可以最终达到社会、学校、企业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尤志,伍丹.应用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1):179.

[2]程凤芹,曲娜.校企合作模式下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J].通讯世界,2017(20):291-292.

[3]陈伟,左艳.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115-116+142.

[4]卢金山,李朔梅.基于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8):47-48.

[5]于万国,蔡永华,房健.校企合作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16(16):142-143.

[6]高莉.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4):86.

[7]殷珊,缪峰,刘盆美.教育大众化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18-20.

作者简介:杨正理(1971-),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与计算智能。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