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属医院将设“科研病房”

2018-08-20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13期
关键词:研究型病房医生

科研病房的特点是将创新资源与基本诊疗要素、研究支撑要素进行有机整合。

北京市属医院将陆续设立科研病房。5月,在某临床创新转化主题研讨会上,北京市医管局副局长潘苏彦如是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4月印发的《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的通知》,北京市属两家医院“入库”,分别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其中前者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后者同时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的后劲与能力十足。

天坛医院一位高年资医生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证实,医院新院区的确设置有科研病房,但具体推进步骤、开放时间以及标准设置,院内并未公示。而天坛医院开设科研病房的消息,也为其他市属医院所知,“医管局希望推的科研病房,应该就是以天坛医院为蓝本。”

北京市儿童医院一位中层管理干部向记者表示,儿童医院暂时未设立科研病房,但已在考虑当中。

天坛医院建科研病房的契机

记者随后联系了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想了解该院科研病房的具体计划与运行细则,但王拥军表示一切仍在计划当中,不方便披露具体情况。上述天坛医院医生则向记者表示,由于新院区建筑面积为当前院区的4倍,达3.5万平方米,年初已有不少研究导向的高新设备入驻,研究型病房也得益于医疗用房面积的扩大,更多科研意图的医疗、医技、实验室业务可以有机融合与衔接。

记者检索该院相关文献时发现,该院早在2003年围绕卒中治疗已经探索出一套新型病房的运作模式,那就是卒中单元病房。

在循证医学的最高证据分析评价中,卒中治疗效果最好的并不是一种新药或是新技术,而是一个组织系统——卒中单元。

王拥军同时也是该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在2002年带领团队研究发现,卒中单元病房的病人比普通病房的病人死亡率降低2.4%;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提高9.8%,神经功能缺损降低14.9%,整体健康水平提高22.4%;住院时间平均缩短5%。

“卒中单元这个全新的理念,正是天坛医院一边培训医护治疗人员、一边改造软硬件过程中实现的,其中也带有较强的科研性质。”天坛医院一名负责人2003年曾向《北京青年报》如是介绍。

这篇报道还披露这是北京市科委重大疾病研究项目,名为“脑卒中早期防治研究——中国卒中单元的模式、实施和效果”。该研究特设的病房包括一间重症监护室和40张病床。

类似病房是否为天坛医院即将设立的科研病房雏形?在答复记者提出的问题时,王拥军并未否认会从类似项目中汲取经验。

科研病房的内涵

在文献库中不多的检索资料中,广东省中医院原院长吕玉波及其同事署名的一篇论文,对“研究型病房”作了较为细致的阐释和国际比较。

与普遍设置的临床Ⅰ期研究病房同为临床研究场所,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功能。上述论文认为,研究型病房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要求应基本达到或稍低于Ⅰ期病房要求,包括床位设置、管理制度、SOP制定、质量保证体系、风险管理、试验药物管理、生物样本管理等。

研究型病房将创新资源与基本诊疗要素、研究支撑要素进行有机汇聚、整合,以支撑在目标对象身上进行符合规范、高质量的探索性或验证性临床研究的实践。

设立研究型病房的必要性何在呢?吕玉波从现实出发指出,现有的临床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在普通医生门诊、病房实施,研究人员多以兼职方式参与,这无疑会增加临床医生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导致研究时间、质量无法保证。

在管理及运行制度上,普通病房按相关制度规定的医疗指标运行,如床位周转率等限制,也不符合研究本身的规律。

人力投入、制度规范等软件的因素之外,普通病房在硬件上都无法满足临床研究筛选、干预、观察、评估和随访的需求,对患者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患者依从性难以控制,容易出现较高的脱落率,尤其是在长疗程、长观察时程的研究中。

国外研究型病房有两种模式,一种在非独立设置的病区,隶属于各个专科;有研究任务时,在管理上会有所不同,如不受相关临床医疗工作量的限制。

另一种是独立病区设置的研究病房,属独立科室,临床科室有研究任务和需求时进行床位申请,如洛克菲勒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和转化科学中心设有20张病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临床研究中心有10张病床。

三甲医院鼓励科研型医生

我国三甲医院普遍设置了科研处,负责科研管理与支持等工作。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研处为例,该处自2009年设立了交叉信息数据库,以数据库为基础持续加强医院与各高校、研究院所互动,至2016年取得了80多项科研成果,陆续争取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层次项目。

作为全院科研的“大平台”,该院科研处只有8名全职员工。但围绕全院近50个临床、医技科室的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势必需要更多科室工作人员兼职支持科研与管理。

“科研病房”作为一种新型病房将在北京市属医院陆续亮相。

“我国分级诊疗正在推进中,过去许多年所形成的医疗倒三角格局中,三级医院聚集了最多最好的医疗资源,导致当前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及普通住院量居高不下。专职做科研显得既奢侈,也有些非主流。”有业内人士作此评论。上海一家市属医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曾向记者透露,为了分担医生的科研任务,医院通常还会以项目为依托招聘一些有实验室经验、工科背景的兼职人士。

但意识到科研创新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推动力,近年来,是做临床型的医生还是做学术型的医生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向记者披露,清华长庚医院已经着手整理欧美等国家学术型医生的评价体系,并结合国情以及医院具体情况,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工作的学术型医师评价机制和标准,倡导和鼓励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

“不让医生在追求论文数量和学术‘帽子’的路上一路狂奔,是这套评价体系要达到的目标。”董家鸿同时表示,学术型的医生,首先必须是具备丰富的临床一线经验的好医生,“科研转化必须根基于临床,之后回归临床,医疗创新必须注重实用。”

猜你喜欢

研究型病房医生
最美医生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换病房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病房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