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时代

2018-08-20郭思远实习生董艺璇

人民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医养服务业养老

本刊记者 郭思远 / 实习生 董艺璇

2018年是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关键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以保障养老服务的供给。然而,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扩大和增加,养老服务领域供需失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压力,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人民周刊》记者专访了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老年健康服务业分会会长缪志华。

养老资金供求矛盾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初步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养老服务业的矛盾依然存在。

“我国老龄人口居世界第一,而且老龄化速度也是世界第一。”缪志华说。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7.3%,达到了2.4亿人,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4%,达到了1.58亿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比上年增加了0.6%。截止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

扑面而来的“银发社会”“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更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格外关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养老压力已不容忽视,缪志华发现,当前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已出现多重矛盾。

图 /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老年健康服务业分会会长 缪志华

缪志华指出,尽管近年我国社会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绝对水平仍然不高。

据全国老龄委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达1万亿元,而实际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仅为3265亿元,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达到2万亿元以上,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元,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养老方式供给与养老意愿矛盾

我国养老方式主要有居家养老、城乡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受传统观念影响,居家养老一直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模式。“现在,随着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家庭承担的养老功能已经开始弱化,城乡家庭日趋小型化,老年人同子女分开居住越来越普遍,有部分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这种趋势给养老服务模式带来了更大挑战。”缪志华说。

据统计,现处于高龄、失能和半失能等特殊老人已高达6400多万人,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显示,到2020年养老服务业服务人员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人,2050年养老服务业服务人员供求缺口将达4000万人,在其中,仅有不到10%的人拿到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证,从事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多为临时性雇工,几乎没有接受过老年人服务知识与技术的职业培训。

缪志华指出,我国养老服务人员准入门槛低且数量不足的同时,养老的服务设施也投入不足、建设薄弱。在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3.03%,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每百名老人4—8张床位的国际水平,即便是高经济水平的北京市,每百名老年人的养老床位数也仅为3.4张。

PPP模式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业

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应采取政府与市场共同承担的供给方式,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有效合作共同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PPP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目前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PPP项目已经被大量使用,也取得了较理想效果。”缪志华指出。

PPP模式,也称公私合作伙伴模式,政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与社会组织共建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不仅有融资功能,社会资本的参与将很大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更追求在公私合作过程中双方整体风险的最小化,为医养结合的顺利推进探索出一条可行性道路。

缪志华认为,通过PPP模式,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发展,可以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具体到养老服务的提供领域,也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来提供养老服务,比如政府可以在土地、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而社会组织则负责管理运营、设施维护等。对于公立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借助PPP管理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可按比例出资,政府可以承担土地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出资运营成本,社会资本则承担设计、建设、运营成本。在养老服务机构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责任与风险共担,共同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我国的公办养老服务不在少数,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并没有将养老资源合理的最大限度利用,引用PPP模式,采取公办私营模式,在社会力量介入管理期间,不改变已入住老人原有的福利待遇,扩大养老服务功能及辐射区域范围,通过增加养老服务项目及提高老人入住率来获得运营收入。

“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缪志华说。

创新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新模式

PPP模式中政府的引导式参与、社会资本的引入为解决养老服务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医养结合模式,弥补养老服务业结构上的功能性缺位,将有力的推动养老服务的发展。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正在我国悄然兴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

缪志华认为,医养结合是国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办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护理院,兴建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养老基地,并与医疗机构建立绿色通道,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有机结合,实现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养是基础,医是保障。

他还指出,推广多种类型融合并举的养老模式,让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产业的主角,改变养老全靠政府的同时,要注重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方式,助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供更加全面、细分化的养老服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经济的发展、医疗的进步、养老服务产业的完善,正逐渐将理想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医养服务业养老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医养当兴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