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制备工艺及对溶出度的影响

2018-08-19安春雷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3期
关键词:制备工艺

安春雷

摘 要:目的:研究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制备工艺,并从中选出最佳的制备工艺,并进行探究讨论。方法:研究乙酰螺旋霉素的粉末粒度、粘合剂的类别、L-HPC(即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是一种在药物制剂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崩解剂)加入的方法以及用量多少、润滑度对乙酰螺旋霉素片的溶出度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这种方法进行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制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可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较大规模的工业化的生产中。

关键词:L-HPC;乙酰螺旋霉素;制备工艺

乙酰螺旋霉素片可用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肺炎等炎症的临床治疗,具有较轻的质量且较难溶于水,是一种抗生素类的药物。其溶出度在达到中华药典中的相关要求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该药品的制备工艺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制备工艺可以使药物发挥其使用价值。本文对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最佳的制备工艺。

1 仪器试药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HP-8433紫外分光光度计(美国惠普公司);ZRS-4智能溶出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乙酞螺旋霉素原料(岳阳康神药业公司);L-HPC(浙江湖州食品化工联合公司)。

1.2 试验方法

(1)乙酞螺旋霉素片的制备。取乙酞螺旋霉素粉、淀粉、L-HPC混匀,加人粘合剂制粒,55-60℃烘干,干粒过16目筛网,加入硬脂酸镁混匀,用直径9mm深模冲压片,包糖衣。(2)L-HPC对溶出度影响的测定。按处方比例称取L-HPC(相当于1片乙酞螺旋霉素所含L-HPC量),依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乙酞螺旋霉素片溶出度测定方法进行处理,照分光光度法于200-400nm波长处扫描,L-HPC在232nm波长处吸收度为0.002,结果显示,L-HPC在232nm波长处几乎无吸收,L-HPC不影响乙酞螺旋霉素溶出度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L-HPC用量对溶出度的影响

L-HPC 即为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也是一种衍生物,其用途较多并且是我国在当前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崩解剂,并具有较好的效果。此种崩解剂因具有的亲水性集团较多而具有较好的亲水性。而乙酰螺旋霉素则是疏水性质的,所以在加入L-HPC后可以提高亲水性,并提升溶出度。且L-HPC的用量会对乙酰螺旋霉素的溶出度产生重要影响。本次实验所选用的L-HPC的制粒压片分别为整片重量的1%、3%、5%、6%、7%、以及9%的。并对加入这六种不同分量L-HPC的制粒压片所制备出的乙酰螺旋霉素的溶出度进行测定。

所得出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备乙酰螺旋霉素时加入L-HPC可以有效的提高溶出度,并且溶出度不会随着L-HPC用量的增加而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L-HPC具有极好的粘合性,因此在制备乙酰螺旋霉素时加入大量的L-HPC时,较强的粘合性能会影响到乙酰螺旋霉素的溶出度。因此我们可以说乙酰螺旋霉素的溶出度并不是单纯的受L-HPC的用量的影响,而是受用量增加所产生的较大的粘合性的影响。并且用3%的L-HPC时其溶出度达到了99%,而5%的L-HPC其溶出度也是99%,可见当L-HPC用量为3%时乙酰螺旋霉素的溶出度已达到了较为理想得效果,并且继续增加L-HPC的用量不会使溶出度进一步增加。所以在制备乙酰螺旋霉素时加入3%的L-HPC既可以达到理想的溶出度效果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且此时的药剂具有较好的硬度和较为光滑整洁的外表。

2.2 L-HPC加入方法对溶出度的影响

将L-HPC分别通过内加入法和外加入法加入到乙酰螺旋霉素的制备中,并且选用相同的制备方法和处方。进而研究L-HPC的加入方法不同所制备出的乙酰螺旋霉素的溶出度,分析L-HPC的加入方法是否会对药剂的溶出度产生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内加入法加入L-HPC制备的乙酰螺旋霉素具有较为光滑整洁的表面,并且药片进行包衣时未发生较为明显的异常现象,且在45分钟时溶出度即达到了100%。而通过外加入法加入L-HPC制备的乙酰螺旋霉素虽然表面也较为光滑整洁,但是硬度上无法达到标准,并且在进行包衣时,通过外加入法加入的L-HPC其亲水性过强,致使遇水后快速膨胀,严重影响到包衣的效果,并出现较多的裂片,无法制成符合标准的片剂。

2.3 乙酰螺旋霉素粉末细度对溶出度的影响

乙酞螺旋霉素难溶于水,但并非粉末越小,片劑溶出度越大。人们通常用减小药物的粒径,增大其与溶解介质接触的比表面积的方法来改善崩解度和溶出度。但对于疏水性强的药物来说,有时粒径减小后,片剂的孔隙率变小,能使整个片剂的疏水性增强,崩解介质不易透人其孔隙,反而使崩解时限延长影响溶出度。试验考察了80目及120目的乙酞螺旋霉素粉末制粒压片,结果表明,用80目的乙酞螺旋霉素制得的片剂溶出度为99%;而120目的乙酞螺旋霉素制得的片剂溶出度仅为80%。

2.4 不同的粘合剂对制备工艺及溶出度的影响

在相同处方中,用淀粉浆、竣甲基淀粉浆、乙醇作粘合剂,考察了3种粘合剂对乙酞螺旋霉素片制备工艺及溶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用60%乙醇作粘合剂,颗粒流动性差,所压片子松片,硬度不好;用3%梭甲基淀粉浆作粘合剂压片溶出度仅为75%,原因可能是狡甲基淀粉具有高度粘结性,遇水迅速膨胀形成一种胶状的具有粘性的物质覆盖于颗粒表面,从而抑制了主药的溶出;用10%淀粉浆制粒,片剂崩解迅速溶出度可达98%以上。

2.5 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动力学

该品耐酸,口服吸收好,经胃肠道吸收后脱乙酰基转变为螺旋霉素而起抗菌作用。单剂口服0.2g后2小时达血药峰浓度(Cmax)1mg/L。该品在体内分布广泛,在胆汁、尿液、脓液、支气管分泌物、肺组织及前列腺中的浓度一般较血浓度高,该品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平均血消除半衰期(t1/2β)约为4~8小时。多次给药后体内有蓄积作用。该品主要经粪便排泄,12小时经尿排泄量约为给药量的5%~15%,其中大部分为代谢产物,胆汁中浓度可达血浓度的15~40倍。

3 讨论

通过本次试验可以发现,在制备乙酰螺旋霉素片时,填充剂选用淀粉,崩解剂选用整片重量3%的L-HPC,并通过内加入法加入,粘合剂选用浓度为10%的淀粉浆,80目的乙酰螺旋霉素粉末粒度,用量0.5%的硬脂酸镁作为润滑剂,经过45分钟溶出度可达到98%以上。通过此种方法制备的乙酰螺旋霉素片具有较好的硬度且外表光滑整洁,可用于包衣。并对此最佳制备工艺所制备出的乙酰螺旋霉素片防雨湿度为75%,温度为37℃至40℃的环境下三个月,之后检查乙酰螺旋霉素片的稳定性,测出的含量为100.0%,溶出度为99.3%。

4 结束语

乙酰螺旋霉素片可用来治疗由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扁桃体炎、中耳炎、急性/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感染炎症,也可用于皮肤组织的感染或妊娠期的弓形体病等。可以说此种药物具有较为广泛的用途,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服用较多的药物,因此此种药物的制备方法必须重视,本文通过实验最终选定的方法所制备出的乙酰螺旋霉素片表面光滑整洁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可以用于较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中,从而提高药品质量,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促进我国药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立海.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制备工艺及对溶出度的影响[J].科学与财富,2016,8(2).

[2]王灵灵.乙酰螺旋霉素的制备工艺及对溶出度的影响[J].医药,2016(7):00109-00109.

[3]宋玉霞,田妮娜.微生物检定法测定乙酰螺旋霉素片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医药指南,2017(34):17-18.

[4]谢德龙,李勇.乙酰螺旋霉素片的制备方法:CN 107080738 A[P].2017.

猜你喜欢

制备工艺
扶正化瘀丸的制备工艺探讨及治疗大肠癌的药理学分析
亲水性凝胶膏剂的研究进展
川连止泻胶囊制备工艺及临床运用研究
畅想非晶态金属在银饰材料上的应用及前景
小柴胡软胶囊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
牛奶蛋白纤维的发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