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之我见

2018-08-18梁秀荣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明礼仪中职教育

梁秀荣

摘 要: 文明礼仪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部分中职生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种种因素,导致各种不良文明禮仪行为。为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本文在思想认识、教师素养、校园氛围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文明礼仪 习惯养成途径

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里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古人短短的几句话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礼仪的重要性。礼不仅对我们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有巨大帮助,对整个国家的管理,社会秩序的维持,对国家建设和文化的延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代官员的推举选拔中,礼也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社会发展至今,礼对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然而,在中职学生群体中,种种不学礼、不讲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礼仪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学好礼仪、用好礼仪,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一、中职生文明礼仪缺失的背景与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学习成绩较差,不能考入高中,或者初中未读完即中途分流出来的学生,甚至还有在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再入学的学生。他们的基本礼仪素质较普通高中学生要复杂得多。在中职学校就读的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甚至是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负面行为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对青少年的正常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二、中职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班级当中,礼仪行为表现最差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有的学生是离异家庭,父母的关系一直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从小是跟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长大的。这些老人认为孩子缺少了父爱和母爱,要额外补偿,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不舍得批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养尊处优,不懂得感恩和回报,更不懂得尊老孝亲。有的学生受父母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的影响。“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2.社会因素。

中职学生的年龄是15岁—20岁,正处于叛逆期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良思想涌现,影响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上各种娱乐场所、歌厅、网吧的出现,影响着没有足够判断能力的学生。电影、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以及近几年流行的网游、手游,让没有监管、缺乏自制力的学生爱不释手,废寝忘食。

3.学校因素。

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除了家庭、社会的影响因素之外,还有学校教育。学校的校风校纪、班级的班规管理、老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处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些老师抱着顺其自然、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管理,学生不讲文明礼仪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三、中职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1.思想认识上加强对中华传统礼仪的认识。

在《辞源》中,“礼仪”被解释为“行礼之仪式”。伦理学上,一般认为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至国家制度、下到个人行为,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些学生礼仪方面的知识极其缺乏,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某些做法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礼仪的做法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认知。比如一些学生知道走路不能走在路的中间,站立时不能站在门的中间,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果他学习了《礼记·曲礼》中的:“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这句话,就会明白在长辈面前怎样做是谦逊有礼的。由此,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文化学习,加强其对中华传统礼仪的深刻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2.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无法比拟的。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为学生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为此,应加强教师礼仪素养的培训,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礼仪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礼仪培训活动,学习系统的礼仪文化知识,听取礼仪专家讲座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打造高质量的礼仪课堂,编写出高水平的礼仪教材。让每位教师都是礼仪教师,课上课下都是礼仪课,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全体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遵从礼仪的典范和榜样,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学校的环境、气氛影响着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学校的教学组织环境包括学生的课堂秩序、师生交流、同学交往、学习风气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这种风气是长期的、稳定的,也是学校礼仪教育的优势所在。

其次,学校组织的一些课外活动对学生的礼仪养成起着很大作用。比如学雷锋活动日的开展,感恩母亲节,孝老爱亲活动,礼仪比赛、学习《弟子规》、道德讲堂,等等。学校组织的这些活动多方位、多角度地影响着学生的礼仪素养形成,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礼仪修养,形成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再次,学校组织的礼仪社团活动,对校园礼仪风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型活动中,比如开学典礼、教师节、市级各类比赛中,处处都有礼仪社团学生的身影,咨询、引领、颁奖、会议服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是礼仪社团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而且是校园礼仪文化形成与传播的过程。当我们的礼仪社团在礼仪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送礼仪下乡的时候,学生是有收获的。在传播礼仪文化的过程中,他们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

4.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礼仪教育的首选方案是通过开设礼仪课程实施礼仪教育。首先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中职学生学习不同的专业,毕业后将走向不同的岗位,在工作生活中,将遇到各种礼仪问题。空姐周到而细致的服务,甜美的微笑和问候让人如沐春风,印象深刻。如此优异的服务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训练,礼仪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形象,将会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快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专业而系统的礼仪课程是必需的。

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传习录》卷上:“只说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箇行,已自有知在。”意思是说,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也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在礼仪的学习中,“知”关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原则、要求等知识,“行”,是指具体的礼仪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同样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很多中职学生在家里或義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很多文明礼仪知识和规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执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学生都知道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要问好,可现实中却没有几个学生能做到。这是“行”的方面做得不好。相反,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开会的时候同学们都往后坐,不愿意坐到前面,认为坐到前面是“瞎积极、爱表现”,其实不然。《礼记》曲礼上中说:“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所尊敬的人身边陪坐,要尽量靠近,不要使自己的席端留有余地。”由此可见,中职学生的做法还存在“知”上的不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开展中职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时,要做到知行合一,“知”的方面要执行,“行”的方面要有知,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阮炜.文明的表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朱自清.文明素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3]金正昆.中学生礼仪[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

猜你喜欢

文明礼仪中职教育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千帆竞发时——从世博志愿者看上海大学生文明礼仪培养
不懂礼节
文明礼仪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