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多母语本科留学生班教育探索

2018-08-18刘军林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刘军林

摘 要: 随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实施,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激增,多母语本科班将成为留学生教育突出问题。以旅游管理来华留学生学位班为对象,分析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教育水平的外籍学生,在编制班进行为期四年专业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一带一路”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外籍学生教育教学细节、路径和方法,为同类高校开班留学生学位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留学生学位班 培养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强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教育合作在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高等教育在加强和促进国家之间交流合作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1],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助推器[2],教育部提出“力争推動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并驾齐驱”[3],强化来华留学生培养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如何常态化培养“一带一路”本科学生,成为高校对外教育合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来华留学生学士学位班教育情况,探索研究来华成建制留学生本科教育问题。

一、多母语留学生学位班存在的问题

1.语言差异大造成的交流困难。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留学生学位班,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生,每班设定20人,首批招生15人,来自8个国家,其中多数来自非洲多国,留学生来华前汉语学习动机强度不高[4],中文几乎零基础。学生母语差异性很大,中文零基础,英语、法语掌握不理想,即全部学生不懂中文,大部分学生英文不理想,个别学生仅仅懂一点法文的情况,造成教师上课和学生交流的语言选择和交流困难。在大一开学,在中文零基础起点的状态下,使用中文授课学生都听不懂,使用英文授课同样困难重重,如果再用法文解释课堂内容就势必影响课堂授课,造成课堂教学的浪费和增加教师语言困难。如何促进留学生学位班交流学习,语言成为大一新生的最大障碍。

2.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授课学习困难。由于各个国家在高中阶段培养目标设置的差异,各个国家教学设施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家庭及自身心理生理的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高中生,造成多个国家学生在一个班存在巨大的知识差异。造成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课程和课程对接之间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基础较差同学认为教师教学进度太快、授课内容太多,造成听不懂、不理解、学习压力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受语言、理解力的影响,造成课堂学习效果差异显著,对教师课堂教学也形成压力。

3.文化差异巨大造成校园生活融入困难。融合校园生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留学生在融入校园生活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旅游管理留学生学位班22名同学,来自东南亚、中东、非洲的8个国家,在宗教、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均为受过高中教育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交流愿望,但在日常生活交流、融入中存在较大的困难。首先,本班交流融合存在困难,22名同学之间的交流融合需要克服语言、文化、价值观甚至宗教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其次,留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困难,主要受汉语语言水平影响,只有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汉语知识,才能真正融入在华的学习和生活[5],同时也受到种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再次,相互排斥性突出,留学生日常活动以本国群体为主,在小群体交流会铸成相对封闭的状态,不利于校园生活的融入。

4.学习目的不同造成培养目标达成的困难。留学生学位班学习的专业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根据旅游管理本科培养方案和留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本科教学培养目标要求和毕业要求基本与普通本科生保持一致。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该班名22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表现出的学习状态、目的和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同学认同学习语言、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目标设定,但部分同学存在异议。首先,教学进度受阻,教师授课内容、进度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及时调整,造成课程内容教授目标无法完成、教学进度难以按计划实施,如《管理学》按照教学计划必须在一个学期系统讲授,但目前教学内容进度缓慢。其次,知识层度深度受限,由于学生水平差异,教师无法按照普通本科教学内容和深度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培养水平目标难以实现,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次,学生学习理解差异性大,部分学生认为对老师的教学进度慢、专业知识深度不够、课堂信息量不足,部分同学认为老师课堂讲授太快、太难、听不懂,影响整体教学目标和质量。因此,在本科生教学质量培养和目标达成度上存在较大困难。

二、留学生培养过程的帮扶措施

针对留学生学位班存在的问题,我们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1.“一对一”语言和专业帮扶。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语言适应、学业适应、日常生活适应等问题[6],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选择双语基础良好的学生,同留学生结成“一对一”语言和专业帮扶小组。在留学生学习口语、听说训练等课程的前提下,选派旅游管理学生对留学生进行语言帮扶,积极克服他们的语言障碍。首先,对选派22名同学进行集中语言学习训练,让他们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培养他们对留学生语言学习的责任心和政治纪律。其次,双向选择结对帮扶,留学生和国内学生通过联谊会方式进行了解和双向选择,形成在志愿基础上的帮扶小组。再次,纳入学习考核,将留学生汉语与专业课学习提升水平,国内学生帮扶时间、频次等纳入对双方奖励性考核,对效果显著、成效突出的双方均予以奖励。同时,鼓励国内学生向留学生学习英语、法语等语言学习,文化交流学习。

2.实施教师提升计划。根据学校对外教学要求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在给留学生学位班上课前,须具有国外留学背景或者在国外访学、进修经历,保证教师熟悉国家教学规则,确保汉语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全英文授课专业语言水平。首先,制订教师国外进修计划,国际学院制订了针对汉语语言教师的进修计划,管理学院制订的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出国进修访学计划,强化教师的语言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国际科研合作能力,使教师能够尽快独立胜任留学生培养工作[7]。其次,进行对外教学专项培训,让教师熟悉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学生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深度和内容。再次,对教辅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国际学院安排的班主任,在上岗之前进行了专项培训,以便他能更好地进行班级日常性管理。

3.实行社团辅助计划。针对来华留学生融入社团困难的特殊情况,管理学院联合国际学院实行社团辅导计划。一方面,辅助引导其加入学校社团活动,针对每位学位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社团偏好,主动帮助其联系学校社团负责人,让社团中外语水平高、责任感强的同学主动与之接洽,为其融入校园社团生活牵线搭桥。另一方面,准备组建非洲文化之家,针对学位班留非洲学生较多的情况,准备组建非洲文化之家社团,让非洲学生成为社团活动的主体,通过社团组织将非洲音乐、舞蹈、文化进行推广交流,提高其融入校园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校园文化的国际元素,同时消除中国学生对非洲黑人同学的偏见,增强文化认同。

三、留学生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来华留学生学位班的具体情况及学生学习的目的兴趣,及时调整原来设计的培养方案,增加课时总量,实现目标化考核培养。

1.修订人才目标定位目标。将原版培养方案以全英文授课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国际人才的目标,调整为逐步增加中文授课范围,培养“中文合格专业过硬”的国际旅游人才。通过以“中文学习+专业培养”的人才培养形式,突出中文教学的地位,增加分量,使之毕业时成为中文水平合格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强化汉语语言教学内容。将不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政治历史类公共课程,大学英语等公共语言类课程所空缺出来的课时,以汉语课程、中国文化等课程代替,强化汉语语言、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等方面的教学设置,改变目前仅在大一开设汉语语言课的培养方案,将汉语语言课程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汉语,能够流畅地使用汉语表达、交流、阅读、书写,使之成为本国比较优秀的汉语人才,成为该国增进同中国商贸、文化、旅游交流的优秀人才。

3.增加专业理论学习时间。针对目前部分学生英文水平差异较大、背景知识差异较大、能力素质差异较大,导致专业课程教学进度迟缓的实际情况,增加大一大二专业理论课授课时间。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由全英文授课逐步转为中英授课过度,在大四基本进入中文为主的授课状态。

4.增强实践实训课程安排。针对来华留学生对社会了解少、文化隔阂深的状况,增加其实践实训课程,并将其混编在普通学生的实习实训之中,增加其接触社会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还可以通过常态化的实践实训活动,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增强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认同和情感。

总之,教育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来华留学生不仅要熟练使用汉语、具有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在促进文化交流、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留学生学位班作为本科教育的基本形式,在语言学习、专业培养、校园融入、文化认同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积极探索留学生学位班教学设计、培养形式和培养过程,可以为“一带一路”人才规模性培养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旅游管理专业留学生学位班人才培养探索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莅临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立国,胡莉芳,周平.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复旦教育论坛,2010(1):49-57.

[2]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4):77-82.

[3]教育部.让“一带一路”愿景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EB/OL].http://www.hkwb.net/nrpd/content/2016 - 08/12/content_3015790.htm,2016.08.12.

[4]丁安琪.留学生来华前汉语学习动机强度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3):1-7.

[5]吴迪.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语境研究[J].教育评论,2014(11):108-110.

[6]范祖奎,胡炯梅.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9):107-114.

[7]李军,田小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大学的國际合作与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