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方言咸山深臻与宕江曾梗的分合

2018-08-18汪莹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汪莹

摘 要: 咸山摄一二等与宕江摄一二等相混、深臻摄开口与曾梗摄开口相混是南京方言的语音特点之一。普通话“班≠帮”“真≠蒸”“心≠星”,南京方言“班=帮”“真=蒸”“心=星”。本文探讨南京方言该语音特点的历时演变,分析演变或未变的原因。

关键词: 南京方言 咸山深臻 宕江曾梗 分合

“百年之间,语有递变,系乎时者也”。南京方言百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语音方面。清末西方传教士因传教的需要,对作为“南方官话”的南京话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由于年代、技术等的限制,有一些文献资料前人甚少论及,本文拟从这些文献资料记录的南京官话,整理出其音系和语音特点,以探讨南京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

近人对南京话的研究主要记录南京话各个时期的特点,成果颇丰,但仍存在不足。如研究成果主要在对语音的描写方面,对历史演变和内部差异的探讨较少。从高本汉、赵元任20世纪初所做的调查,至今已过百年,近年来南京方言出现了许多新变,本文分析南京方言咸山深臻与宕江曾梗的分合情况,探讨其成因。

一、咸山摄与宕江摄

《南京官话》第一部分明确指出了南京方言咸山摄一二等与宕江摄一二等读音相同:“The numerous groups of sounds ending in anɡ, ɡ, inɡ thus coalesc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groups terminating in an,in.”即“班=帮”“真=蒸”“今=精”。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这些字均记为[a?耷]。赵元任、鲍明炜、《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江苏省志·方言志》均指出南京方言[an]、[a?耷]不分。《南京方言詞典》记录的最新派南京方言已然开始区分,现身摄一二等为[an uan],宕江摄一二等为[ɑ?耷 uɑ?耷]。各家记录的具体音读形式详见表1。

不论各家所记的音值如何,南京方言咸山摄一二等与宕江摄一二等历来读音相同。我们选取南京方言咸山摄与宕江摄常用字,考察其在老、中、青、少中的音读形式,调查结果见表2。

说明:老年咸山宕江摄为鼻化韵,中、青、少年咸山摄的实际音值为[-n]尾。

表2显示,南京除老年外,中、青、少年均已完全区分咸山摄一二等与宕江摄一二等。咸山摄一等、二等读为鼻化韵[a~]、[ua~],宕摄一等、江摄二等读为后鼻音[a?耷]、[ua?耷]。演变规则与普通话对应:普通话为[an]的,南京方言读[a~];普通话为[a?耷]韵的,南京方言读[a?耷]。南京方言的[a?耷]相较普通话来说,鼻音尾位置靠前,鼻音性质没有普通话明显。由此可见,南京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接近普通话。

值得注意的是,咸山摄与宕江摄在个体中不存在读音差异。也就是说,就发音个体来讲,要么完全区分咸山摄与宕江摄,要么完全不区分,不存在过渡阶段。

二、深臻摄与曾梗摄

表3显示,南京方言深臻摄与通摄帮系自20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稳定读音[?藜?耷]。今南京方言开始产生新变,详见表4。

表4显示,南京方言深臻摄开口与曾梗摄开口仍然混同,“心=星”“银=赢”“盆=蓬”“门=蒙”“分=风”的情况,自20世纪以来保持得相当完好。

统计结果表明,南京方言通摄帮系与臻摄合口帮系已然分韵。普通话读为[?藜n]的字,南京话读为[?藜n](实际为[?藜N],鼻音尾没有普通话靠前);普通话读为[?藜?耷]的字,南京话亦读为[?藜?耷],较普通话靠前。只有“风”字分歧较大,30位发音人,12人读为前鼻音[?藜n];18人读为后鼻音[?藜?耷]。由此可见,南京方言受普通话影响巨大,语音越来越靠近普通话,个别常用字仍保留白读音。

三、南京方言鼻化韵实验语音学分析

本文语图均采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制作,采样率为44100Hz,采样精度为16bit。声母及韵母分析采用三维宽带频谱图,纵轴表频率,横轴表时长,颜色深浅表振幅强弱,频率取值范围为0-5500Hz。语图制作参数为Gaussian窗,窗长0.005秒,时间步长0.002秒,频率步为20Hz。

开口呼[a~](安),因为[a]是前低元音,因此F1和F2均较高,分别接近1000Hz和2000Hz,音节末尾受到鼻化韵的影响,F1微降,F2微升。“帮”[a]、[?耷]舌位都靠后,F2平缓;[a]的舌位比[?耷]前,所以F1呈现上升趋势。

齐齿呼[ia~](眼)元音末尾后的脉冲波明显,是典型的鼻化韵。F1较低,呈渐升的趋势;F2偏高,呈陡降的趋势,而且F2起点高,超过2500Hz,说明[i]的舌位明显前于[a]。“强”的F1渐渐下降,鼻音韵尾陡降,F2降势明显,[i]、[a]、[?耷]的舌位渐低,但不明显,但舌位渐后的趋势明显。

合口呼[ua~](弯)的F1、F2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末尾微降。因为从[u]到[a],再到鼻化韵尾,舌位为高-低-高,后-前-后,所以呈现一个微拱的抛物线。“状”的F1先升后降,F2先降后升。因为[u]的舌位比[a]高、后,而[a]的舌位比[?耷]低、前。

四、结语

在南京方言中、青、少年已能明确区分[an]与[a?耷],但[?藜n]与[?藜?耷]、[in]与[i?耷]仍无法区分。通过南京方言咸山摄开口一二等与宕江摄开口一二等、深臻摄开口与曾梗摄开口的演变,可以发现,语音演变的速度和方式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的方言使用者身上(有的人变了,有的人没变),而且体现在单个发音人自身(区分[an]、[a?耷],却不区分[?藜n]、[?藜?耷]和[in]、[i?耷])。

参考文献:

[1]Baldi, P. &R.; N. Wertheds. Reading in Historical Phonology[M].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Bynon, Theoaora. Historical 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Jerry Norman. Chine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3]K. Hemeling, The Nanking KuanHua[M]. Shanghai: 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02.

[4]费嘉,孙力,主编.南京方言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5]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编.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6]蒋赞初.南京史话[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

[7][法]金尼阁.西儒耳目资[A].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259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林亦.百年来的东南方音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0]刘丹青.南京话音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1]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2]曾晓渝.明代南京官话移民语言的历史演变差异解释[C].语文研究,2015(03):12-16.

[13]邓兴锋.《南京官话》所记南京音系音值研究——兼论方言史对汉语史研究的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1994(04):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