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山西段A级景区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分析

2018-08-17敏,郝炜,颜

关键词:支流海拔高度水系

刘 敏,郝 炜,颜 伟

(1.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省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山西 晋中 030619)

0 引言

2016年12月26日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1]的规划要求 ,2017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做好黄河、长城、太行三篇旅游大文章的思路举措,要求充分挖掘黄河的的博大内涵,凝练黄河风情、民族精神主题,构建母亲黄河、龙腾黄河、多彩黄河、生态黄河的旅游精品线路①,可见黄河流域的旅游发展受到了国家及地方的高度重视.

国内学者在研究黄河旅游方面主要包括对黄河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2-5]、黄河旅游的开发[6-8]、黄河旅游经济的时空分析[9-10]等,景区或者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方面研究较少.从研究的流域范围来看,甘肃、陕西、河南的研究成果较多,山西省的黄河旅游研究较少,而且黄河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少有涉及.

本文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等定量分析方法,以及ArcGis10.2软件,以黄河流域内山西段内的国家A级景区对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黄河流域内的景区空间分布情况,并对黄河流域的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地概况

黄河流域的山西段,包括黄河及其所有的一级支流二级支流流经山西省全部11个市(地)和91个县(市、区),如图1.根据主要支流情况,黄河流域山西段划分为7大水系:涑水河水系、沁河水系、汾河水系、昕水河水系、入黄支流、三川河水系以及内流区[11],如图2.境内苍河、朱家川河、三川河、昕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是黄河的主要一级支流[12],其中汾河又是最大流域最广的一级支流,如图3.

黄河流域山西段内共包含105个国家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64个,3A级景区21个,2A级景区15个,1A级景区1个.按各个水系流域分布如表1、图4.

表1 黄河流域山西段各水系流域内景区数量表

图1 山西境内流域分布图图2 黄河流域山西段支流水系流域分布图

图3 黄河流域山西段黄河及支流分布图图4 黄河流域山西段内国家A级景区分布图

2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主要的资料来源是以山西省地图编纂委员会编纂的1:500000山西省交通图、1:500000山西省政区图以及1:800000山西省流域图[12]为研究底图.景区名录资料来源为山西省旅游政务网(http://www.shanxichina.gov.cn/)公布的截至2017年2月国家A级景区的详细信息.高程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d.cn)所下载精度为SRTM90米山西省的DEM高层数据.

2.2 研究方法

研究使用的定量数学方法有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平均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等[13-15],之后运用ArcGis10.2软件,将所收集的资料以及数字地图进行点、线、面的矢量化,并赋于研究所需要的数值,如景区等级和名称、流域的确定及面积、交通网络的时间通行成本等,如图5.通过构建河流缓冲区、构建O-D成本矩阵分析交通道路网络的可达性、提取高层数据的等方法,分析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图5 黄河流域山西段国家A级景区矢量图层构建图

3 黄河流域山西段国家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3.1 空间分布类型

点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通常表现为集聚、均匀和随机分布,通常计算平均最近邻指数进行测定.平均最近邻指数是指理论上在区域内,各个点之间的平均最邻近距离C1与理论最邻近距离C2之比C′,其中n为包含的点数,S为要分析区域的面积,di为i点到其其最邻近点之间的欧氏距离,理论公式如下:

当C′>1时,点状要素为均匀分布;小于当C′<1时,点状要素成积聚分布;当C′=1时,为随机分布.

通过运用ArcGIS 10.2软件,根据A级景区的分布地点,以及测出的黄河流域面积约为97 998.69 km,进行平均最近邻指数分析,分析结果如图6.黄河流域内的国家A级景区平均观测距离C1为11.27 km,预期平均距离C2为15.27 km,最近邻指数C′则为0.738,小于1,由此可见黄河流域内的国家A级景区呈集聚的空间分布类型.

图6 黄河流域山西段最近邻分析结果图

3.2 空间均衡度分析

不平衡指数反映了研究对象在不同层级或不同区域内分布的齐全程度或均衡程度 .不平衡指数S介于0和1之间,如果研究对象平均分布在各区域中,则S=0,若研究对象全部集中在一个区域中,则S=1.计算得出S=0.724,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内国家A级景区分布不均匀,并倾向于集中于一个区域范围内.

基尼系数(Gini)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对比.在研究景区空间结构方面运用的非常广泛,其理论模型如下:

H=-∑pilnpi

Hm=lnN

Gini=H/Hm

C=1-Gini

其中Pi为第i个区域内,国家A级景区占黄河流域内的百分比,N为区域数量,C为分布均匀度.基尼系数(Gini)的值在0到1之间,越大说明聚集的程度越高.根据主要的一级支流,将黄河流域分为7大水系,因此以7个区域进行基尼系数分析,判断每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分布情况见表2.

通过计算,得出H=1.214 12,Hm=1.945 91,Gini=0.623 93,C=0.376 07.计算结果表明国家A级景区在7个水系分区内呈集聚分布,均衡度较低.

表2 黄河流域山西段各水系区域景区分布数量百分比表

图7 黄河流域山西段洛伦兹曲线图

根据表2及Gini系数,计算出洛伦兹曲线如图7,同样可发现分布的不均衡性,其中三川河水系、内流区、昕水河水系、涑水河水系、入黄支流水系、沁河水系6个水系区域包含的国家A级景区的总和占比不足一半,仅汾河水系所包含的国家A级景区就占到61.9%.

3.3 密度分析

利用ArcGis 10.2软件,对黄河流域内的国家A级景区进行核密度分析,得整体空间分布密度图8.由图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内的国家A级景区在汾河水系面、涑水河水系面、沁河水系面的分布密度较高,呈现出以“太原-晋中”带、运城、晋城为核心的高密度区以及黄河沿岸的A级景区分布密度极少的现状.

图8 黄河流域山西段景区核密度图图9 黄河流域山西段黄河及其支流4 km缓冲区图

4 黄河流域山西段A级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1 水系的影响

国家A级景区分布与黄河干流及所有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的分布有着很高的关联性.黄河流域内有着数量众多的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通过建立黄河干流、及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的缓冲区,分析国家A级景区分布情况.通过ArcGis 10.2软件,以黄河流域内的国家A级景区为主要素,黄河及所有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为近邻要素,分析每个A级景区距离近邻要素的最小平均距离,计算得出所有A级景区距离黄河及所有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的最短距离的平均值为3.95 km.根据此结果,以黄河及所有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为中心,构建半径为4 km的缓冲区,如图9.通过对缓冲区及黄河流域内的A级景区进行相交分析,结果得出在4 km的缓冲区域内,包含64个国家A级景区,占整个黄河流域内景区数量的61%.

4.2 地形、海拔高度的影响

山西地势是“东西高,中部低”东西两侧为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中部为盆地、平原,海拔高度为180 m~3 058 m之间,平均海拔高度为1 500 m.海拔高度对区域内要素空间分布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裁剪出黄河流域的高层图,如图10,对流域内的国家A级景区的高层数据进行分析.

图10 黄河流域山西段海拔高度图图11 黄河流域山西段内景区海拔高度曲线

图12 山西省公路交通网络图

通过已有的景区具体位置,识别高层数据图内的具体值,来确定景区的平均海拔高度,经过统计分析,黄河流域内的景区海拔高度情况如图11.

根据所处的海拔不同将地形、地貌划分为三大类:低山、丘陵、平川 (<1 000 m),中山 (1 000 m~2 000 m),高山 (>2 000 m)*孙军涛,牛俊杰,张侃侃,邵秀英.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17,32(03):102-107..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75.3%景区集中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川、丘陵、低山地带,整体分布情况呈低海拔高度倾向性.

4.3 区域交通条件的影响

通过运用ArcGis软件,构建包含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交通网络,如图12,构建 O-D时间成本矩阵,计算交通可达性.设定黄河流域内的A级景区为起始点,11个地级市中心为目的地点,有关道路的成本赋值,则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的规定以及山西省境内各级公路实际情况,对道路网中的各级公路行车速度规定如表3,并换算成对应的时间成本.

表3 设计时速表

由于公路交通网络的整体性和连接度非常强,仅分析黄河流域内的交通网络会导致可达性分析结果存在巨大误差,因此不能将黄河流域内的交通网络同山西省整个交通网络割裂开分析.

通过分别计算各个A级景区到11个地级市行政中心平均通行时间、总体平均通行时间及可达性系数后,利用克里金插值计算法,生成平均通行时间图及可达性分布图,如图13,其中平均通行时间在3.9~10.1小时之间,可达性系数在0.6~1.6之间.

通达性分布状况基本为以汾河水系区域为中心,向外通达性变差的圈层结构.通过景区密度图8及图12可以得出,影响通达性与景区的密度和交通道路的密度密切相关,景区分布密度高的地方,交通网络也较为发达,可见交通网络也是影响黄河流域内景区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13 黄河流域景区交通可达度及可达系数图

5 结论

通过定量的数学方法和GIS方法,对黄河流域内的国家A级景区的平均最近邻指数、空间分布均衡度以及景区的密度进行分析,以及从水体、海拔高层、交通可达性三方面探究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以山西境内黄河流域范围内来看,景区的分布情况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而且呈现出集聚的分布态势,主要表现为以汾河水系区域的太原-晋中地区、涑水河水系区域的永济市和沁河水系区域的晋城市为中心的景区高密度分布区域,黄河干流地区的入黄支流水系区域的景区数量分布极少,流域北部区域景区分布数量较少的整体分布结构.

2.从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来看,61%的景区分布在黄河及所有一级支流和二级支流半径为4 km的缓冲区内,景区的分布情况有着明显的水体倾向性;从高层海拔高度角度来看,75.3%的景区集中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川、丘陵、低山地带,呈现出低海拔倾向的分布态势;从交通情况看,通过研究景区的可达性,景区分布集中地方,交通网络密度发达及通达性较好,交通的发达程度也影响着流域内A及景区的分布与发展.

猜你喜欢

支流海拔高度水系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不同海拔高度对柳杉生长及材质的影响
故障状态下纯电动汽车环境压力及海拔高度估算方法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广西主要支流柳江治理工程(鹿寨县导江乡段)护岸建筑物型式设计
南京市某城市内河支流水环境问题浅析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
金沙江支流东川玉碑地遗址
三峡成库后典型支流航运条件及通航管理对策研究